正常人服藥後藥物進入體內,或在肝髒解毒,或由腎髒排出。乳母在哺乳期服藥後還有一部分藥物經乳汁排出,嬰兒吃奶後就會產生不良影響。乳母服用下列藥物會對小兒有害。
抗腫瘤藥。如5氟脲嘧啶、環磷酰胺會抑製嬰兒骨髓功能,引起白細胞降低。
抗甲狀腺藥物。如碘劑、他巴唑、硫氧嘧啶會抑製嬰兒的甲狀腺功能。
阿斯匹林少量應用會進入乳汁,容易抑製嬰兒血小板功能,誘發出血。
巴比妥類安眠藥。如阿米妥、魯米那等對嬰兒有害,輕則使小孩嗜睡,重則可損害肝髒。
磺胺類藥。可造成嬰兒溶血性貧血或黃疸,能使早產的嬰兒發生高膽紅血症,或發生嬰兒皮疹。
氯黴素。具有較強的抑製骨髓作用,影響嬰兒的造血功能,能使嬰兒發生黃疸。卡那黴素能引起嬰兒中毒。四環素能使嬰兒牙齒變黃。
降壓藥。如利血平可引起嬰兒嗜睡,鼻塞或腹瀉。
乳母每天吸煙10~30支,乳汁中煙草酸含量足以使新生兒發生惡心、嘔吐。
總之,藥物有治療作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新生兒對藥物較為敏感,所以產婦在哺乳期用藥要慎重,既要考慮藥物的治療作用,又要考慮對乳兒的影響,如果病情需要服藥時,盡量選用由乳汁排出量少、對乳兒影響不大的藥物,用量以最小有效量為宜,一般用藥3~5天,如果病情較重需要治療,而藥物對嬰兒又有影響,可以停止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