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怎樣測量和觀察小兒體溫?(1 / 1)

發熱是小兒疾病的各種症狀最多見的一種,體溫超過37℃定為發熱,低於35℃稱體溫不升。

測量體溫的方法有口表法、腋下法和肛門法。口表法因不衛生又易被小兒咬壞,因此測量小兒體溫不能使用此法。肛門法常在用腋下法懷疑有低熱時對照使用。一般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常用的主要是腋下法。

腋下法測量體溫的具體程序是:①仔細檢查體溫表是否完整無損,然後將水銀柱甩到35℃刻度以下,甩表時注意避免撞碎,肘關節應屈曲,主要應用腕關節的力量,這樣既省力,速度也快;②擦幹腋下將體溫表水銀頭放在腋窩中心,令小兒前臂屈曲放在胸前,上臂挾緊體溫表,以防滑脫;③3歲以內或昏迷不能自製的小兒需由大人扶持,直到試完表為止;④3~5分鍾後取出體溫表,觀察水銀柱所達到的刻度,即可獲得體溫度數。看表時要求二目與水銀柱水平位,否則易出現誤差。一般講,水銀柱上升到體溫的最高點後,試表時間再長,溫度也不再上升,但實際情況是如果延長試表時間,確有一部分孩子體溫略有升高,因此以試3~5分鍾為準;⑤測得體溫可疑,應檢查原因,重新測量一次,如事先忘記甩表或體溫表未被挾緊時均應更正;⑥體溫表消毒用75%酒精浸泡1小時即可,切忌用熱水清洗,正常口腔溫度37.5℃左右,如測腋溫加上0.5℃,測肛門溫度應減去0.5℃。

不僅測溫方法不同會出現不同的體溫結果,同一測溫方法在不同的時間或不同的身體位置上體溫亦有不同。如一天的體溫在清晨最低,午後較高,但波動一般不應超過0.5℃,年齡越小的孩子,易受環境溫度影響,體溫較易發生變動。總的來說,兒童基礎代謝率較高,所以體溫比成人略高些,此外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進食排便活動等,均可使孩子的體溫一過性稍微升高,而饑餓、體質虛弱的孩子處於少動狀態或保暖不佳,體溫則可較低,這些情況均屬生理性體溫波動。如短暫的體溫波動,孩子全身情況良好,無自覺症狀可不考慮病態。否則孩子的體溫升高或過低,均應視為異常,並須及時帶領孩子去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