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怎樣根據小兒的大便診斷疾病?(1 / 1)

小兒大便的性狀和次數反映著消化係統的生理與病理狀態,大便性狀的肉眼觀察有助於對疾病的綜合分析,有時往往可以為一些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線索。

墨綠色胎便:生後3~4天內排出,無臭含胎毛、腸上皮細胞、膽綠素。

金黃色軟膏樣便:人乳喂養,均勻。

淡黃色硬膏樣便:牛乳喂養,均勻。

饑餓便:量少,褐暗色或深綠色。

白色陶土樣便:膽道梗阻,或服鋇劑後。

綠便:消化不良。

果醬色便:阿米巴痢疾、腸套疊、壞死性小腸炎。

膿血黏液便:細菌性痢疾。

黑便:可考慮上消化道出血,見於鉤蟲病、上消化道潰瘍、憩室、過敏性紫癜等,也有因服鐵劑、撲蟯靈等藥物後,或進食番茄、動物血肝類,還有因母親乳頭裂傷或鼻塞時吞下的血造成的假性黑便。

表麵帶有鮮血便:肛裂、直腸息肉、痔等。

羊糞狀或柱狀便:便秘。

黏液便:結腸炎。

水樣便:可考慮急性腸炎、食物中毒等。

蛋花湯樣便:消化不良。

洗肉水樣便:可考慮嗜鹽菌性腸炎。

赤豆湯樣便:應考慮出血性小腸炎。

米泔水樣便:霍亂、副霍亂。

乳凝塊(奶瓣):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

深褐色泡沫便:為腸內異常發酵,消化不良。

黃色油脂樣便:為脂肪消化不良。

肉眼觀察大便性狀,不僅有助於對消化道情況的了解,而且對疾病的診斷有很大的價值。但這不是絕對的,應結合病史、體證、化驗室檢查進行全麵分析以免誤診。年輕的父母若能及時地觀察大便,發現疾病的原因,注意飲食衛生,就能防止嬰幼兒胃腸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