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上帝會的創立與發展
1.太平天國運動的前夜
鴉片戰爭後,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在外憂內患中風雨飄搖、舉步維艱。隨著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許多主權紛紛丟失,形成了清王朝門庭洞開的局麵。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加劇對中國的侵略並設立通商口岸,外國的商品滾滾而來,資本主義入侵一步步加深,中國的小農經濟備受其害,瀕臨破產的邊緣,而處於中國門戶的東南沿海,情況則更加惡劣,民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的清王朝,為了籌集戰費和戰爭賠款,加緊搜刮人民,大肆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名目繁多,民眾苦不堪言。鴉片戰爭後不到十年的光景,勞動人民實際負擔比過去增加了好幾倍。廣東、廣西更是受鴉片戰爭直接衝擊,加之連年天災,饑民四處飄流。天災人禍使得人民陷入饑餓死亡的困境,他們走投無路,紛紛舉起義旗,遙相呼應,進行了此起彼伏的反抗鬥爭。
1840年後的十年間,中國發生了上百次的農民起義。當時,撚黨活動在河南、安徽、山東一帶,白蓮教、天理教主要散布北方各省,天地會勢力遍布長江和珠江流域。在兩廣地區,義軍更是蜂擁而起,義旗林立各地。張嘉祥在橫山起義,活動於粵、桂邊境的欽州、靈山、貴縣、橫山等地,隊伍發展到一萬多人。陳亞貴聯合廣東欽州、廣西賓州的農民武裝幾千人在武宣起義,轉戰各地,一直戰鬥到太平天國起義。一直以“反清複明”為旗幟的天地會也揭竿而起,轉戰湘、桂邊界。此起彼伏的發難不斷地騷擾著清廷與地方官府的統治,山雨欲來風滿樓,太平天國運動就在這風起雲湧的起義中醞釀並行將到來。
2.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洪秀全(1814—1864年),原名火秀,又名仁坤,廣東花縣官祿村人,出身於農民家庭。他7歲入塾讀書,非常聰明,僅用六年的時間就能熟讀“四書五經”。16歲的時候,因家貧失學,幫助父兄耕田,18歲受聘為本村塾師,從此一麵教書,一麵繼續讀書。他先後四次赴廣州參加科舉考試,都沒有考取秀才。
但幾次到廣州,洪秀全耳聞目睹了英國的侵略暴行,清政府的賣國和人民的鬥爭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漸生憂國憂民的胸襟。1836年,他到廣州應考時,在街頭得到一本基督教士梁發講道和散發的傳教小冊子《勸世良言》,開始接觸基督教。1843年,洪秀全最後一次科考失敗後,做官的理想完全破滅了,但他誌氣猶存,曾作詩述誌:“龍潛海角恐驚天,暫且偷閑躍在淵。等待風雲齊聚會,飛騰六合定乾坤。”回到家鄉後,洪秀全仔細鑽研《勸世良言》,開始相信基督教的教義,於當年6月創立了拜上帝會。拜上帝會宣傳上帝為“天下凡間大共之父”,人人是“天生天養”;“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人人都平等。凡拜上帝之後,“日日有衣有食,無災無難”,“不拜上帝者,蛇虎傷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別神,拜別神者有罪”。而洪秀全自稱是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是上帝特派來拯救中國的救主。
1844年,洪秀全和好友馮雲山以極大的熱忱離開本鄉去外縣宣傳教義,在廣西潯州府貴縣賜穀村發展信徒。同時,洪秀全著手創製宣傳教義的文書,先後寫成《百正歌》《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著作,他糅合基督教義和儒家的思想,譴責當時社會的腐敗、墮落,勸導世人信拜上帝、學正人、捐妄念,懲富濟貧,重現古代“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
《原道救世歌》於1845年寫成,1852年刊布,後編入《太平詔書》。這部著作采取通俗易懂的詩歌體,宣傳天父是中外古今共同真神,主宰萬事萬物,人間的一絲一縷、一飲一食都是上帝的賜予,因此,所有人應該隻信上帝,不拜邪神,指出“開辟真神唯上帝,無分貴賤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傳。盤古以下至三代,君民一體敬皇天”,“天人一氣理無二,何得君王私自專”,勸告人們要切戒“六不正”,即“淫”“忤父母”“行殺害”“為盜賊”“為巫覡”“賭博”等惡劣行為,以樹立新的社會風尚;提倡平等,宣稱“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視之皆赤子”,用以激發農民群眾反對封建等級製度的情緒。
《原道醒世訓》於1845年寫成,1852年刊布,後編入《太平詔書》。作者揭露了當時中國的黑暗現實,譴責“世道乖漓,人心澆薄,所愛所憎,一出於私”,批評相淩、相奪、相鬥、相殺的世道人心和國家、地區、族群之間爭奪的現象;根據“皇上帝天下凡間大共之父”,提出“天下凡間,分言之則有萬國,統言之則實一家”;宣傳“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子,盡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爾吞我並之念?”憧憬唐虞三代“天下為公”的大道,號召群眾起來反對“陵奪鬥殺”的舊世界,變“乖漓澆薄之世”為“強不犯弱、眾不暴寡、智不詐愚、勇不苦怯之世”,為實現“天下有無相恤,患難相救,門不閉戶,道不拾遺,男女別途,舉選尚德”的“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會而鬥爭,而實現的途徑就是皈依天父上帝,“循行上帝之真道……力遵天戒,相與正己正人,相與作中流之砥柱,相與挽已倒之狂瀾”。這篇文章反映了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擺脫封建壓迫和剝削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