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覺世訓》於1847年完成,1852年刊布,後編入《太平詔書》。在這篇文章裏,強調上帝創造世界、主宰世界,人人當拜上帝。同時,把社會劃分為兩種根本對立的勢力。革命勢力的代表是“皇上帝”,反動勢力的代表是“閻羅妖”。作者指出封建帝王就是“閻羅妖”,譴責佛老之徒“造出無數怪誕邪說,迷惑害累世人”,說明崇拜偶像,正是惹鬼,指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閻羅妖之妖徒鬼卒”,“自秦漢至今一二千年,幾多凡人靈魂被這閻羅妖纏捉魔害”,號召群眾站在“皇上帝”一邊,去反對“閻羅妖”,“天下凡間我們兄弟姊妹所當共擊滅之唯恐不速者也”。這實質上就是發出戰鬥號召,反映了與清朝統治對抗的政治決心。
1847年7月,洪秀全和馮雲山在廣西紫荊山設立拜上帝會總機關,他利用基督教某些教條和儀式,根據起義的需要,結合中國的風俗習慣,製定了上帝教的十款天條和宗教儀式,叫做天條書,用來組織群眾的紀律。十款天條即:崇拜皇上帝,不好(廣東方言,不可)拜邪神,不好妄題皇上之名,七日禮拜頌讚皇上鎮恩德,孝順父母,不好殺人害人,不好奸邪淫亂,不好偷竊劫搶,不好講謊話,不好起貪心。接著,洪秀全基於“獨一真神上帝”“不得拜一切偶像”的宗教信仰,同馮雲山和洪仁玕撤去本村塾中的孔子牌位。拜上帝會到處搗毀廟宇菩薩,教人隻聽上帝命令,“不從清朝法律”,很巧妙地披著宗教外衣,以宗教信仰掀起宗教鬥爭,又從宗教鬥爭轉化為政治鬥爭。拜上帝會以桂平紫荊山區為中心,西到貴縣,東到平南、藤縣,北到武宣、象州,南到博白、陸川以至廣東信宜,在這幾個州縣星羅棋布的農村裏麵,迅速發展。他們“一人傳十,以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數縣之人……每村或百家,或數十家之中,或有三五家肯從,或十家八家肯從……從者俱是農夫之家,寒苦之家,積多結成聚眾”。
隨著形勢的發展,洪秀全領導拜上帝會群眾加緊起義的準備。他們製定聖庫製度,規定人人不得私有財產,全部財物歸入公庫,按需要分配,以保證起義成員生活和戰爭的需要。韋昌輝、胡以晃、石達開、周勝坤、餘廷樟等獻出全部家資充起義經費。楊秀清、韋昌輝、蕭朝貴等分別在紫荊山區金田、花洲、奇石、陸茵等處秘密製造武器,石達開也在白沙圩地帶開爐製造槍炮,準備時機成熟的時候,動員各地教徒到紫荊山區集中。由於影響不斷擴大,拜上帝會與當地地主團練、清軍屢次發生衝突,鬥爭日劇。其間,洪秀全、馮雲山、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形成領導核心。1850年7月,洪秀全發令號召各地會眾到金田村“團營”(集結隊伍加以編排訓練),團營指揮部設在金田村,由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主持。
此後的四五個月內,平南、象州、陸川、博白等地數以千計的會眾,扶老攜幼舉家奔赴金田。到了11月,團營人數已達一萬多人,其中主要有:紫荊山區的基本群眾三千人,由秦日綱率領的貴縣龍山銀礦礦工等千餘人,由石達開率領的貴縣客家農民三千人,由黃文金率領的博白等地會眾兩千人,由蒙得恩率領的平南會眾、賴九率領的陸川會眾等幾千人。金田“團營”期間,擬定了軍事編製,實行男女別營,軍隊的旗幟、衣帽、腰牌有一定的規格,軍隊的紀律簡明而嚴格;同時趕製武器,籌集軍費和物資,為武裝起義在軍事上作了周密的籌劃。
(二)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38歲壽誕這天,他率各地集結而來的會眾在金田正式誓師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向清王朝宣戰,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拉開序幕。
1月13日,建號太平天國的第三天,全軍廢止清朝的剃發製度,全體將士蓄發易服,頭裹紅巾,離開金田,沿大湟江東下,攻占距金田二十餘裏的商業重鎮江口圩(即大湟江口)。江口圩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活動餘地大,便於轉移。太平軍一麵發動群眾,對地主富戶開展清算鬥爭,補充軍需;一麵依江擇險,布置防務。太平軍又與天地會武裝取得聯係,羅大綱、蘇三娘等部兩千多人願意遵守太平軍紀律,認同拜上帝教教義,集體加入了太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