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國悲劇——天京事變(2 / 3)

後來,天王撤銷了楊秀清的圖謀篡位罪名,將楊之死忌定為“東王升天節”。

2.影響

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興亡的轉捩

點。太平天國所宣傳的天父、天兄,已無人再相信,當時太平軍中的歌謠說“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回轉故鄉做長工”,當時的文人也說“天父殺天兄,江山打不通。長毛非正主,依舊讓鹹豐”。太平軍因信仰危機,人心渙散,紀律鬆弛,將士離心傾向嚴重。而由於楊秀清兩萬多精兵強將死於內訌,造成天國人才枯竭,戰爭形勢由主動變為被動,西線湘軍攻陷了武昌、漢陽,進犯九江。東線江南大營從丹陽一路反撲,再圍天京。太平天國被迫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從此以後,太平天國就從興隆昌盛轉向衰敗,以致滅亡。

(二)洪秀全重建太平天國領導核心

天京變亂後,太平天國出現了“朝中無人,國中無將”的危險局麵。這時,洪秀全果斷地提拔了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將領。1857年10月,封蒙得恩為正掌率,封陳玉成為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副掌率。次年,又命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韋誌俊、蒙得恩分別為前後左右中軍主將。他們臨危受命,積極防禦,給中外反動勢力以沉重打擊,穩定了天京的局勢,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一度出現了轉機。1859年,洪仁玕從香港輾轉來到天京,被封為幹王,總理全國政事。同年陳玉成被封為英王,李秀成被封為忠王,二人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的將領。太平天國後期的三人領導核心形成了。

陳玉成(1837—1862年),原名丕成,廣西藤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少孤,14歲跟著叔父陳承瑢參加金田起義。1854年,他隨西征軍攻破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他治軍嚴整,驍勇富謀略,善築壘圍攻,第二年,他隨軍再取武昌,被升為冬官正丞相。1856年,鎮江被困,陳玉成隨燕王秦日綱支援,因內外音訊不通,即帶壯士數人乘船舍死衝入鎮江,與守將約定內外夾攻,遂大敗清軍,解鎮江圍,並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1857年,他率軍在相城大敗清軍,同撚軍會師,兵力擴大,被封為成天豫,任前軍主將,和李秀成等同主軍政,力挽危局。1858年9月,他率軍攻破浦口江北大營,11月在三河以迂回包抄戰術斷敵退路,殲滅了湘軍精銳部隊李續賓部,穩定了長江上遊戰局。

1859年,他被封為英王,東征蘇州、常州,在江北連續打敗清軍勝保、張國梁,攻克揚州和浦口。1860年,他救援天京,配合各路太平軍打破江南大營。第二年,他率軍西征至貴州(今黃岡),因為李秀成軍誤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安慶失陷以後,陳玉成退守廬州,受嚴責革職。1862年5月,清軍進攻廬州,陳玉成轉移到壽州(今安徽壽縣),為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勝保勸他投降,陳玉成堅貞不屈,凜然斥責說:“爾本吾敗將,何向吾作態”,“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6月4日,陳玉成在河南延津慷慨就義,年僅26歲。

李秀成(1823—1864年),廣西藤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851年,他參加太平軍。1853年,定都天京以後,楊秀清保舉他為右四軍帥,不久又被升任為後四監軍。1856年,與清軍大戰於高資、湯頭,解鎮江之圍,大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被委為地官副丞相。1857年10月,他被封為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權,提兵符之令”,與陳玉成同掌兵符,提調軍務。他曾請求洪秀全“仍重用於翼王,不用於安、福王”,遭到嚴斥並革除封爵。1858年,與陳玉成等共商解京圍之策,並大破清軍江北大營。第二年,被封為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