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破江北大營
石達開出走後,太平天國當時在軍事上麵臨的形勢是十分嚴酷的。在天京附近,1857年,江南大營重建起來,江北大營也進行活動。繼1857年底鎮江、瓜洲失守之後,1858年夏,九江失守,天京形勢越來越危急。洪秀全不得不提拔陳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將領,擔任軍事指揮工作。同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等將領召開安徽樅陽大會,“各誓一心,訂約會戰”,製定了正確的作戰方針,為再破江北大營以解京圍奠定了基礎。
1858年8月11日,陳玉成領太平軍再克廬州,接著與李秀成部會師烏衣,眾達數萬,與江北大營清軍相持。當時,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擁有兵勇一萬五千餘人,擇要分布,以浦口、江浦之間的陡岡、安定橋、小店(今永寧鎮)一帶為重點,分駐於西至江浦石磧橋(今橋林)、高旺,東至瓜洲、三汊河,北至來安、施官集的廣大地區內,綿延二百餘裏;長江內則有水師巡船往來遊弋,以資接應。然而,清軍的這種分散部署,正好給了太平軍以各個擊破的極好機會。
9月底,太平軍大敗清軍進攻烏衣的部隊,殲敵三四千人。繼而乘勝向小店發起猛攻,擊敗由江南大營來援的總兵馮子材部五千人。陳玉成部於是衝破清軍軍營,直下浦口,在從九洑洲渡水前來的太平軍配合下,再次大敗敵軍,並將浦口一帶的清軍營壘全部燒毀。清軍見後路被襲,陣勢大亂,紛紛奪路而逃。德興阿逃往揚州。陳玉成部隨即於29日占領江浦。至此,江北大營再次被摧毀,清軍前後損兵萬餘人。清廷將德興阿革職,並決定撤去江北大營建製,江北軍務由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統一節製。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之後,恢複了天京與江北的聯係,保障了對天京的供應。
(二)三河鎮大捷
正在太平軍破江北大營之時,湘軍主力李續賓部自九江攻入安徽,連陷太湖、潛山、舒城、桐城,安慶外圍據點都被湘軍占領。1858年10月,湘軍又猛攻三河鎮。
三河鎮在廬州西南50裏,既是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又是太平軍的糧草軍火基地。陳玉成在江蘇六合接到湘軍大舉東犯安徽的報告,毅然決定回兵救援,並向洪秀全報告,要求調派李秀成部前往會戰。太平軍各路大軍十多萬人很快齊彙三河,切斷湘軍的退路。
11月14日,陳玉成首先發動攻擊,次日湘軍反攻,衝過三河附近的金牛鎮。陳玉成抓住敵人冒險出擊的有利時機,以少部兵力正麵迎敵,吸引敵人,另以主力從湘軍左側抄其後路。陳玉成趁天有大霧,率軍從敵人後麵殺出,駐紮於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部出鎮合擊湘軍。太平軍把湘軍團團圍往,李續賓部幾乎全軍覆沒,李續賓和曾國藩弟弟曾國華被擊斃。曾國藩在聞訊後“哀慟填膺,減食數日”,胡林翼也說“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太平軍乘勝追擊,收複太湖、潛山、舒城、桐城。
三河鎮大捷,太平軍一舉殲滅湘軍精銳近六千人,粉碎了湘軍東犯的企圖,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三)再破江南大營
三河鎮大捷之後,太平天國既出現了新的希望,也存在不少困難,特別是天京仍處於江南大營清軍的包圍之下,總的形勢依然相當嚴酷。江南大營於1858年初重建後,統帥和春設大營於滄波、高橋兩門之間。不久,強征數萬民夫,於天京城外挖掘深闊各約丈餘的長壕,綿亙百餘裏,經年始成。1860年1月底,李秀成離浦口後,江南大營清軍水陸並進,攻陷了浦口沿江一帶太平軍壘卡二十餘座,並於2月1日占領江浦和九洑洲,進一步圍困天京。
此前,1859年4月,洪仁玕來到天京,洪秀全即封其為幹王,總理朝政。陳玉成、李秀成也先後被封為王。為了摧垮江南大營,解除清軍對天京的威脅,洪仁玕提出“圍魏救趙”之計,即太平軍攻擊湖州、杭州,江南大營必派兵去救,那時再乘機迅速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