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流士,偉大的王,萬邦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這是大流士一世在平定波斯帝國內亂後鐫刻在石頭上的銘文,他沒有誇張,因為在當時波斯已知的世界中,除了希臘世界有待征服外,從印度河到尼羅河的整個歐亞大陸世界幾乎都已經被納入波斯版圖,波斯帝國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性帝國。
正因為如此,所以他還有一個雄心壯誌,那就是征服海洋,這有兩個目標:一是征服希臘統治下的地中海;另一個就是尋找一條可以從印度河口一直到尼羅可口的海上貿易航線,而且,他還有一個更加宏偉的計劃,那就是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對於這兩個計劃他首先在密切組織著對希臘的戰爭,另一方麵則派出艦隊從印度河順流而下,首先進入印度洋,然後向西航行,再繞過阿拉伯半島進入紅海,最後抵達紅海埃及口岸。而對於溝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則需要尋找一條水道溝通紅海和地中海。大流士一世的計劃是從一條流入紅海的埃及河流入手,然後開鑿一條這條河流和尼羅河之間的運河,這樣船隊就可以從紅海沿著這條河流逆流而上,然後再進入運河,通過運河再進入尼羅河,最後就可以沿著尼羅河順流而下進入地中海。
應該說,隻有大流士一世和他的帝國能夠進行如此宏偉的大航海計劃,首先無論是從印度河到紅海,還是從開鑿通往尼羅河的運河,都是在帝國的版圖內進行,也就是說,沒有帝國的統一也就無從談起印度洋航行和運河開鑿。
大流士一世因此成為曆史上第一位將大西洋和印度洋人為溝通的君主,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征服印度洋和大西洋航道的人。
實際上,這樣做對波斯帝國來說頗具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首先尋找到從印度河到尼羅河的航線後,可以繞過阿拉伯半島,這樣就可以摧毀阿拉伯人的貿易線,這樣既可以嚴重削弱阿拉伯人也可以使得波斯壟斷了從埃及到印度的海上貿易。另外,由於帝國疆域如此遼闊,以至印度河流域與尼羅河流域幾乎相互隔絕,居住在這兩個區域的人們中絕大多數人幾乎彼此甚至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存在,當海上貿易航道溝通後,有利於帝國兩個最遠的區域之間進行聯係。其實,從政治上來看這也是穩固邊疆的手段之一,而且帝國海軍艦隊也可以利用這條航線對這兩個重要的邊緣區域進行威懾——事實也正是如此,大流士一世從印度河派出的首先是一支艦隊。
而開鑿運河也具有同樣的戰略目的,同時,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為征服希臘作準備——當運河開通後,波斯帝國的艦隊就可以通過印度洋支援進入地中海,對征服希臘進行支援,而不必在地中海和印度洋同時保持兩支艦隊而又不能互相支援。同時,最為重大的意義是,當運河開通後,地中海的貿易就可以直接進入印度洋而不必在通過陸路轉運。
公元前516年,大流士一世派希臘人斯基拉克斯率領以支艦隊從喀布爾河與印度河會流處出發,然後沿著印度河順流而下進入入印度洋,再通過波斯灣,環繞阿拉伯半島後進入紅海,最後抵達埃及的蘇伊士港。這一次航行曆時二年半,斯基拉克斯的成功頗具意義,標誌著印度洋航線的開通,這位希臘人回國後用希臘語寫成一部航行日記。而印度省就是在他這次航行之後不久設立的。波斯建立印度行省後,從埃及到印度的海上貿易開始迅速發展起來,不久就有印度商人到基什城開設旅棧。
在完成印度洋航線的探索後,大流士一世隨即命令於公元前518年開鑿通往尼羅河的運河。此前,在埃及中王國時期,埃及人曾經開鑿了一條從尼羅河支流盧西亞克河引出的運河,但那不過是一條用來灌溉的運河。公元前7世紀,埃及法老尼克二世也曾計劃將這條灌溉運河延長到蘇伊士灣,這樣就可以連接紅海和地中海,但這一計劃未能完成。現在,大流士一世要將這一計劃付諸實施。然而那條古運河早已被泥沙淤塞,於是,波斯帝國開鑿運河的工人不得不依靠一邊挖掘一邊打井來提供飲用水。這項工程如此浩大,但最終在大流士一世的嚴厲命令下終於完成。
這是一條長4日航程(當時是以天為計算航程的單位),寬度可以容納2艘三層槳戰艦並行通過。這條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埃及兩側的海上貿易,而這條運河也成了現代蘇伊士運河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