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羅馬於公元前3世紀上半葉統一意大利後,就與迦太基形成對峙之勢,此時羅馬的崛起已經走出亞平寧半島,羅馬帝國與迦太基的矛盾逐漸加重,迦太基海上貿易的巨大利潤令羅馬垂涎三尺,而迦太基也不願看到一個強大的羅馬出現在地中海中部。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戰爭已經成了必然之勢,公元前264~前146年,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爆發3次戰爭,這就是布匿戰爭。這場戰爭首先就是爭奪地中海製海權,因為這既是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矛盾所在,也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在梅薩納海戰後(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基本取得了製海權,這實際上就已經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正因為羅馬取得這次海戰的勝利,羅馬才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始終沒能讓漢尼拔獲得來自迦太基的支援,這也就最終決定了漢尼拔的失敗。而到了第三次布匿戰爭,實際上就變成了羅馬為了永遠消除迦太基爾發動的亡國滅種之戰。
第一次戰爭於公元前264爆發,至公元前241年結束,主戰場在西西裏島及其附近海域,在這場戰爭中海戰是決定性的,在曆時25年的戰爭中進行了三場主要的海戰。
第一場海戰就是米拉海戰,這場戰爭的導火線是梅薩納爭端。梅薩納就是今天意大利的墨西拿,它位於西西裏島東北端。原受雇於敘拉古的意大利坎帕尼亞雇傭軍,占領梅薩納。前265年,敘拉古僭主希望控製這個重要的海峽,於是派兵圍攻梅薩納。坎帕尼亞雇傭軍陷於危難,無奈之下他們決定向外求援,但一部分人寄希望於迦太基,而另一部分人則求助於羅馬。此時正好在梅薩納海峽有一支迦太基海軍的巡邏艦隊,他們得到消息後立即調轉船頭。艦隊統帥非常清楚,誰控製了梅薩納就等於控製了西西裏,而西西裏位於地中海中心,是一個控製東西地中海和亞平寧半島的戰略要地。當加太基艦隊捷足先登後,隨後就攻入梅薩納城,很快敘拉古軍隊敗退。
當羅馬得知此事後,擔心迦太基從此控製整個西西裏乃至西地中海,決定出兵幹涉。公元前264年,羅馬軍隊渡過梅薩納海峽,擊退迦太基軍,占領梅薩納。迦太基立即向羅馬全麵宣戰,戰爭爆發。在戰爭初期,羅馬在陸戰中取得優勢,占領西西裏島大部地區,並於前262年攻占迦太基人在西西裏島西南岸的主要據點阿格裏真托。但迦太基在海上占有優勢,仍控製著西西裏島西部地區和沿海一些要塞。
為與迦太基爭霸,羅馬發揮了羅馬人一貫的雷厲風行,在短短數年時間裏就迅速建立一支擁有120餘艘大型戰艦的艦隊,並為在海戰中發揮其步兵善於格鬥的特長,發明了新的海戰技術——接舷吊橋(又稱“烏鴉吊”)。前260年在米拉海戰中,羅馬海軍首次使用接舷吊橋,將迦太基艦隊打敗。
公元前256年,羅馬派出一支龐大軍隊遠征迦太基本土,埃克諾姆斯角海戰爆發。羅馬艦隊包括一支330艘組成的艦隊和一支載有4萬名登陸部隊的運輸船隊,在執政官雷古盧斯(全名為:盧基烏斯·曼利烏斯·武爾索和馬庫斯·阿蒂利烏斯·雷古盧斯)指揮下駛往迦太基。顯然,羅馬的意圖是打一場渡海登陸戰,希望用羅馬步兵一舉奠定勝負。但羅馬人也明白,迦太基不會讓羅馬人那麼順利就登上迦太基的海岸,他們一定會在渡海時襲擊羅馬艦隊。於是,羅馬便把艦隊分成4支艦隊,第1、第2兩隊(各80艘戰船)排成便於使用接舷戰戰術的“楔形”戰鬥隊形;第3隊(80艘戰船)拖帶載有登陸部隊的運輸船跟隨其後。第4隊(90艘戰船)掩護第3隊,使之免遭來自後方的襲擊。第3、第4兩隊列成單橫隊行進。果然如羅馬人所料,羅馬艦隊在西西裏島附近遭到了哈米爾卡·巴卡指揮的迦太基艦隊(350艘戰船)的攻擊。迦太基人企圖對羅馬的登陸兵實施主要突擊,也把自己的艦隊分成4個隊,排成單橫隊形。頭2個隊的任務是吸引羅馬前麵船隊的兵力,第3隊負責攻擊羅馬艦隊的後衛,第4隊則對載有登陸兵的運輸船和拖曳這些船隻的戰船實施突擊。交戰之初,迦太基人成功地分割了羅馬人的戰鬥隊形。可是後來羅馬人成功地運用接舷戰戰術,俘獲了迦太基的許多戰船,掩護載登陸兵的運輸船撤向吉梅拉河河口,並把第4隊中不擔任掩護的戰船投入戰鬥,結果擊潰了迦太基艦隊。
埃克諾姆斯角海戰中羅馬再次擊敗迦太基艦隊,此戰後,盡管羅馬陸軍在後來的陸地戰爭中全軍覆沒,但形勢卻發生了有趣的逆轉——本來羅馬寄希望於用陸軍征服迦太基,但羅馬遠征軍在陸戰中全軍覆沒,而海戰卻取得全麵勝利,這樣,盡管羅馬此次戰役雖然沒能達成作戰意圖,但卻一舉掌握了戰略主導權,因為羅馬基本已經確定了海上優勢。在這次海戰中,羅馬艦隊擊沉和迦太基艦共約100艘,羅馬人損失戰船24艘。
羅馬陸軍的那場失利的確是一場災難。埃克諾穆斯角海戰的勝利為羅馬人鋪平了通往迦太基的道路,其軍隊在克魯彼亞城附近順利登陸。羅馬軍隊在北非登陸後初期進展順利,但隨著戰事的拖延,兵力和糧食補給日漸困難,士兵思鄉厭戰,被迫撤回部分兵力。迦太基乘機募集大量雇傭軍,並任命有經驗的斯巴達人克桑希普斯為統帥,於公元前255年發動反攻。羅馬軍大部被殲,執政官勒古魯斯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