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十年動亂中經濟體製的變動(4)(1 / 3)

在工業進行整頓的同時,在農村也開始糾正一些"左"的政策。1971年12月26日,黨中央發出關於農村人民公社分配問題的指示,要求各地不要生搬硬套大寨①的勞動管理辦法和分配辦法,而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從實際出發,著重總結本地的經驗,采用群眾樂意接受的、簡便易行的辦法。強調注意農業的全麵發展,不能把黨的政策所允許的多種經營和家庭副業當成資本主義的東西批判。1973年在全國計劃會議上,又係統地揭露和批判了林彪、陳伯達一夥在農村強迫"擴社並隊",大搞"窮過渡"和"一平二調"、沒收自留地、亂砍家庭副業的謬論和罪行,重申了現階段黨在農村的一些基本政策。

這一係列的整頓工作,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生產增長,①大寨大隊是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生產大隊。"文化大革命"以前,他們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先進典型。"文化大革命"中,大寨大隊從農業戰線的先進典型變成了執行"左"傾路線的典型。在農業學大寨運動中,曾把他們的一些錯誤經驗硬性推廣,在全國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後果。

經濟效益也有所改善,1973年工業勞動生產率比上年提高了3.3%,不少工業產品質量嚴重下降的情況也有了轉變。周恩來同誌為糾正"左"傾錯誤而作的努力,使江青反革命集團極為仇視。1973年底,他們陰謀發動了"反右傾回潮"運動,1974年初,又開展了所謂"批林批孔"運動,其矛頭都是指向周恩來同誌的。各地的幫派勢力也乘機起來鬧事,使剛有轉機的各項工作遇到新的挫折,稍稍安定的局勢再度陷於動亂,國民經濟形勢迅速地惡化了。

1975年初,周恩來同誌強調指出,為扭轉局勢,必須堅持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加快社會主義建設的步伐,並在1975年1月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重申了要在本世紀末在我國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宏偉設想,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但是,周恩來同誌重申的宏偉設想卻遭到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惡毒攻擊。

周恩來同誌病重後,鄧小平同誌在毛澤東同誌支持下,主持中央的黨政日常工作,同江青反革命集團展開了針鋒相對的鬥爭,並從各方麵的整頓入手,開始比較係統地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全麵整頓是以解決鐵路問題為開端的。由於"批林批孔"運動的衝擊,造成徐州、鄭州、南昌等地的鐵路長期堵塞,京廣、京津、隴海等幾條鐵路幹線不能暢通,危及許多地區的工業生產和城市人民生活。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中央召開全國工業書記會議,專門部署鐵路整頓工作。鄧小平同誌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解決鐵路問題的辦法,還是要加強集中統一。對鐵路工作,中央從來是強調集中統一的,但是近幾年這方麵實際上大大削弱了。

所以中央的決定是根據鐵路的特性,重申集中統一。"①會議期間,發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明確規定全國鐵路由鐵道部統一管理、集中指揮;建立健全崗位責任製、技術操作規程、質量檢驗製度及設備管理和維修製度;調整和充實各單位領導班子;大力加強對幹部工人的組織紀律性教育,嚴肅懲治違法亂紀的壞人。由於貫徹了中央的決定,隻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嚴重堵塞的幾個鐵路局都疏通了,平均日裝車量由2月份的4.3萬車,增加到4月份的5.37萬車,創造了曆史最高水平。

接著是整頓鋼鐵工業。"批林批孔"以來,鞍山、武漢、包頭、太原四大鋼鐵公司生產極不正常,1975年前4個月,全國鋼鐵欠產已達195萬噸。5月,中央召開鋼鐵工業座談會,鄧小平同誌在會上提出,從冶金工業部到各個廠,都要建立起堅強的、敢字當頭的、有能力的領導班子,限期解決領導班子"軟、懶、散"的問題;發動群眾同資產階級派性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5頁。

作寸步不讓的堅決鬥爭;落實好對老工人、老幹部、老勞模和技術骨幹的政策,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建立必要的規章製度和強有力的生產指揮係統。經過一個月的整頓,鋼鐵嚴重欠產的局麵根本改觀。6月初,中央又批發了中共江蘇省委緊緊抓住領導班子整頓這個關鍵,狠鬥資產階級派性,從而解決了徐州"老大難"問題的經驗,號召全國學習推廣。9月,鄧小平同誌在農村工作座談會上進一步明確指出:"當前,各方麵都存在一個整頓的問題。農業要整頓,工業要整頓,文藝政策要調整,調整其實也是整頓。要通過整頓,解決農村的問題,解決工廠的問題,解決科學技術方麵的問題,解決各方麵的問題"①。這一係列雷厲風行的整頓工作,沉重地打擊了江青反革命集團及其在各地的幫派勢力,使正氣上升,邪氣下降,動亂的局勢又逐漸安定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