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兩位閉目塞聽的草莽英雄萬萬沒有料到的是,當他們開始在中國呼風喚雨的時候,一股風向截然不同的“資”風已經從地中海刮起。十四五世紀,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一些地區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最初表現,有力地衝擊著封建自然經濟,瓦解著封建製度。與此同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在歐洲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逐漸形成和壯大,他們迫切要求衝破天主教會和封建傳統觀念的桎梏,獲得民主權利,發展資本主義,於是在意識形態領域裏,掀起了文藝複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這些鬥爭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解除了精神枷鎖。
就在努爾哈赤出生(1559年)的時候,1566年8月11日,在西屬尼德蘭發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結果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蘭北部的統治,建立了17世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它的成功,預示著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到來。歐洲國家以尼德蘭革命勝利為標誌,揭開了人類社會一個嶄新世紀的序幕。
在世界急劇變化的震撼下,歐洲的法、俄、普、奧等主要封建國家,為了擺脫封建統治危機,實現富國強兵,先後進行了改革。盡管這些改革的目的在於加強封建君主專製,但客觀上卻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而正在走向衰落的中、日、朝、印等亞洲封建國家,卻日益趨於閉關自守。它們更加落後於世界大發展的總趨勢,最終演變為一場東方從屬於西方的世界大悲劇。
在人類曆史上,落後文明征服先進文明並不罕見,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又一次扮演了這樣的曆史角色。然而這兩位大清王朝的締造者何嚐知道,他們親手創建起來的強大帝國,在後來竟然成為這一場東西方較量的大悲劇中一個最醒目的主角。
二
17世紀下半葉到18世紀上半葉,兩位傑出的君主先後登上了西方的政治舞台,其中一位是法國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另一位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1672—1725年)。恰逢其時,東方中國也毫不示弱地捧出了一位傑出帝王,以才能和功績而論,他不僅足以與路易十四及彼得一世並駕齊驅,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就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康熙(1661—1722年)。
有趣的是,路易十四、彼得一世和康熙皇帝三個人,有一段十分相似的經曆,他們都是童年繼位而君臨天下的。路易十四即位為法國國王時僅五歲,彼得一世是在十歲即位的,而康熙則是一位八歲即位的少年皇帝。看來封建製度下的那一套權力承襲和移交的遊戲規則,早就暢通無阻地流行於中外各國,君主間並不需要進行交流和指教。
路易十四早年在母安娜攝政、首相馬薩林施政期間,對內鎮壓福隆德運動,對外積極擴張,使法國的疆域擴展到比利牛斯山。1661年親政後,他進一步加強專製統治,宣稱“朕即國家”。從1665年起,他用柯爾培爾,推行重商主義政策,於1667—1668年發動對尼德蘭的戰爭,1701—1713年參加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他在位期間,法國封建專製主義達到極盛時期。
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即位後由姐姐索菲亞攝政。1689年,他推翻攝政的索菲亞而掌握大權。親政後首先率領“大使團”訪問西歐,先後到過普魯士、荷蘭、英國和奧地利等國,考察政治製度和文化科技。執政期間對俄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建置行省,加強封建專製的中央集權製。1703年建都彼得堡,使首都成為通向歐洲的窗戶。改革的結果使俄國在封建農奴製的基礎上,“迅速采用西歐成果”(列寧),擺脫落後狀態。為稱霸世界,他先後取得通向波羅的海、裏海和黑海的港口,接連發動對瑞典的北方戰爭、對波斯的戰爭及對土耳其的戰爭,使俄國成為一個強大帝國。
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順治帝病死,八歲的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即位,年號為康熙。順治在臨死前遺詔托孤,命鼇拜等四大臣輔佐少年天子,四位輔政大臣在老皇帝靈前信誓旦旦地保證“協忠誠,共生死,輔佐政務”。然而曾幾何時,對權力的崇拜和追求,使保證失去時效,誓言成了泡影。鼇拜肆無忌憚地貪汙受賄,結黨營私,不僅推翻了順治時期的一些改革措施,而且咄咄逼人地威脅著玄燁的位置。
康熙六年(1667年),十四歲的康熙按規矩開始親政。聰明的少年天子采用欲擒故縱的策略,“加封”鼇拜父子,麻痹和穩住對方;在暗中組織力量,伺機而動,並終於康熙八年(1669年)鏟除了專權擅政的鼇拜,真正做到了獨攬大權。慶父雖死,魯難猶存,當時擺在年輕皇帝麵前的是一個政局不穩、軍閥割據的國家:南方地區被“三藩”
獨霸,東南沿海受控製台灣的鄭氏小朝廷的威脅,東北的沙皇俄國虎視眈眈,西北強悍的準噶爾部落頻繁騷擾。
“三藩”即三位明朝降將,他們是駐防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駐防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駐防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三藩擁兵自重,割據勢力日益膨脹,對清朝的中央集權構成很大威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起兵叛亂,其他二藩先後響應,刀光劍影,使立足尚未穩定的清朝形勢驟然緊張。年僅二十歲的康熙下令平叛,他運籌帷幄,果斷沉著,用兵有方,愛民有道,清軍終於在八年後攻陷昆明,平定了一場席卷十省的叛亂。捷報傳來,康熙懷著十分激動的心情,揮筆寫下《滇平》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