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部熱鬧非凡的“清”劇,熱鬧了近四百年,至今還餘音繞梁。這部多幕大劇是努爾哈赤編導和主演的,作為八旗兵創建者和統帥、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這位滿族愛新覺羅氏的驕子在十八九歲時曾隸明總兵李成梁部,屢立戰功,頗受器重。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在父、祖被明軍誤殺後,雖襲父職、但對家仇始終耿耿於懷的努爾哈赤,以“遺甲十三副”起兵,組織近百人隊伍,攻破其仇人控製的圖倫城。
從此,一隻東北虎呼嘯下山,所向無敵,大明王朝的局麵變得不可收拾。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立國,自稱汗,國號為大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定都赫圖阿拉,一部“清”劇就此正式開鑼。
在建國後的第二年,努爾哈赤發布指斥明軍“害我祖、父”、“逞兵越界”等“七大恨”檄文,向明朝宣戰。旋即躬親率軍征戰,指授方略,從突襲明遼東重鎮撫順開始,“憑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以智取勝,創造了許多以弱勝強、以少克眾的著名戰例。努爾哈赤成了一隻橫行東北、威震雪原的真猛虎,使腐朽的明朝廷深為震驚,且已無擒虎之力。天命六年(1621年),連戰連捷的努爾哈赤在遷都遼陽以後,宣稱北京應由女真人和漢人輪換居住,首次將入關滅明的覬覦公諸於世。
天命十年(1625年),他進一步遷都盛京(今沈陽),率軍約六萬,號稱十三萬,西渡遼河攻明。在寧遠之戰中,這位百戰百勝的清主被明將袁崇煥憑堅城用大炮擊敗,憤恨退還沈陽。次年,戎馬生涯四十餘年努爾哈赤疽發病卒(一說在寧遠受炮傷卒),終年六十八歲。他到底沒能活到稱孤道寡的那一天。
不應過高評價努爾哈赤的意識和思維,他稱不上一位高瞻遠矚的思想家,但卻不失時機地把握了曆史的機遇。這個機遇是明朝的混賬皇帝神宗為他創造的,在神宗統治長達四十八年的萬曆年間,大明王朝急劇衰落,進入了病入膏肓的老朽時期。努爾哈赤一錘定音,果斷地作出了起兵奪取明朝政權的決定,為滿族人取得入主中原的偉大成功奠定了基礎。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在努爾哈赤死後第二天,他的第八子皇太極被推舉為後金大汗,第二年改年號為“天聰”。皇太極即位後,繼承努爾哈赤的遺誌,用不到十年的時間統一了整個東北,繼承了明朝在這一地區的全部版圖,進一步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又降服這些地區。後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清亡後通稱為滿族)。第二年四月,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年號為“崇德”,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
麵對版圖遠遠大於自己、不論在人力、財力、物力和軍力諸方麵都明顯優於自己的大明王朝,後金傑出的改革家、政治家和軍事家皇太極毫不畏懼,以勇武和智謀連折數員明朝的主要大將,並摧毀了明軍的軍力。他巧施反間計陷害使清軍望而生畏的明將袁崇煥,導致生性多疑的崇禎帝將袁崇煥下獄,並處死了這位朝廷兵部尚書,自毀長城。他發兵越過長城,大舉深入,在矩鹿賈莊血戰中,孤軍奮鬥的明軍督師盧象殉難;他率軍圍攻錦州,將明廷薊遼總督洪承疇圍於鬆山,洪承疇被俘並歸降於清,從而迫使錦州守將祖大壽聞之率眾出降。此後,明朝已完全喪失再戰的能力,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
由於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皇太極的健康狀態每況愈下,特別是寵妃病故後,他極為哀痛,情誌不舒。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這位被稱為“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在沈陽皇宮猝然中風而亡,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如今沈陽老城內呈“井”字形大街的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創建的王宮依舊巍然屹立。這一處被稱為沈陽故宮的建築群,四周圍以高大的紅色宮牆,樓宇巍峨,殿堂富麗,雕梁畫棟,光彩奪目。沈陽故宮始建於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又稱盛京皇宮,清朝入主中原後改為陪都宮殿和皇帝東巡行宮。沈陽故宮有古建築一百一十四座,經過多次大規模修繕,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
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清史中,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二人都不失為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開國君主。然而如果把他們放到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中,不客氣地說,他們充其量也隻能稱為“隻識彎弓射大雕”的梟雄。
從唐、兩宋直到明代,經過數百年的孕育,數百年的蠕動,眼看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即將破土而出,兩千餘年的封建長夜,也隱隱約約地透出了熹微的晨光。如果後繼者能再接再厲,稍作努力,中國這條東方巨龍也許就成為世界上最早騰飛的國家之一了。創始清朝的父子草莽英雄不可能意識到,正當他們從白山黑水掀起一股強勁“清”風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已經把一種落後的製度強加於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