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靖難功成——明成祖朱棣(3)(1 / 2)

誠如舊史家所言:“高成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高祖南征北戰,締造了一個中華大帝國,而成祖在曆史上的功績決不在乃父之下,他立有蓋世之功,除了在外交方麵有鄭和航海及五次親征漠北之壯舉外,更在內政方麵有許多建樹。他將恢複發展農業生產放在重要地位,剛即位時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免去山東、北平、河南被戰爭蹂躪的州縣三年賦役,對受戰火破壞最重的北京地區經濟發展予以特別的關切;他整肅吏治,重用人才,完善內閣製度,促進了社會的安定。他更有兩件影響後世的曆史功績,一是在對北京進行多年的苦心經營後,下令遷都北京並大力營建北京宮殿,使北京成為明清兩朝的都城,一直延續至今;二是他倡導修纂了象征著盛世時代的《永樂大典》。

遷都北京是明成祖為加強北部邊防、保證國家統一和長城以內社會環境的安定所采取的戰略部署。他在即位之初曾定鼎金陵(今南京),隨著元朝殘餘勢力退至漠北,北部邊陲變得鞭長莫及。為此,他采納大臣的建議,決定分階段、有準備和有步驟地遷都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成祖下令為營建北京城做籌備工作,營建工程從不間斷地進行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的宮殿終於建成了。成祖下令於次年正式遷都,經過十八年的曲曲折折,終於了卻了他多年的宿願,完成了遷都盛舉。從此,北京雄居明朝政治、軍事中心的崇高地位,成了五百年的京師之地。

在即位之初,明成祖為了炫耀文治,下旨係統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並按照他夢中設計的藍圖,編纂一本大型類書,亦即後來由他定名的《永樂大典》。永樂元年(1403年),太子少師姚廣孝和翰林學士解縉奉337敕主持這一巨大工程,計有三千多宿學名儒耗時四年纂修而成,整部典籍共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外加目錄等六十卷,裝成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巨冊,全部用毛筆工楷書寫。《永樂大典》共輯錄圖書八千種,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天文地理,人事名物,無所不包,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宏偉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對古代的書集隻做了收集、整理、分類,並沒有大的改動。然而在其後問世的《四庫全書》卻有很多內容按乾隆皇帝的旨意篡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破壞。相形之下,《永樂大典》更具價值,無愧於古代類書之冠的稱號。

然而,明清五百年的雷峰夕照,恰好映照了《永樂大典》的命運。

最先一劫發生在明亡之際,藏書樓文淵閣被焚,《永樂大典》正本毀於大火,副本遂成孤本。更大的劫難則在清嘉慶之後,先是部分官員趁國難之亂借職權之便,在光天化日之下偷竊書籍,爾後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相繼擄掠北京,《永樂大典》遭毀遭搶,幾乎喪失殆盡。1959年,國家經多方搜索,僅獲《永樂大典》原本二百一十五冊,大部分失落於歐、美、日等國。

為實施強國夢的一個重大部署,是明成祖從永樂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1424年)五次親征漠北蒙古諸部的戰爭,這實在是一個英雄的非凡之舉。他遠征漠北,采取戰撫兼施、各個擊破的方略,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維護了國家統一。

永樂四年,韃靼部阿魯台殺鬼力赤,立本雅失裏為可汗,自稱太師,並拒不與明朝廷通好往來。在征虜大將軍、淇國公丘福為率十萬精騎北征敗北全軍覆沒後,成祖於八年二月親率五十萬大軍出征,在五月斡難(鄂嫩)河和六月靜虜鎮(今貝爾湖東南)兩次戰鬥中,先後擊敗本雅失裏和阿魯台。隨後阿魯台歸附明朝,封和寧王。

此後不久,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率部向漠南逼進。九年三月,成祖率軍五十萬再次北征。雙方在忽蘭忽失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南)激戰多時,瓦剌軍敗走。成祖率騎追至土剌河,斬瓦剌王子等十餘名,殲其部眾數千人,凱旋而歸。

十九年十月,經近十年休養生息的阿魯台野心不死,複又率部南犯。成祖聞訊,決意第三次親征,於二十年三月後率大軍進抵雞鳴山(今河北懷來北)後,一路追殺,迫使阿魯台投降。八月,明軍還師。

二十一年七月,朱棣聞阿魯台將率部南掠,第四次親征漠北。九月抵西陽河,由於阿魯台已為瓦剌部擊潰,明軍不戰而勝。

二十二年正月,阿魯台部襲擾大同、開平。四月,朱棣第五次親征,抵隰寧(今內蒙古沽源南)時,阿魯台已率部遠遁,明軍急追而未遇敵,遂下令班師。七月十八日,六十五歲的成祖行至榆木川(今內蒙古林西縣北)時不幸病卒,結束了轟轟烈烈的戎馬一生。

縱覽永樂年間政績,明成祖足以與漢、唐盛世之君相媲美,漢武帝是以“通西域”而著稱,唐太宗因被尊為“天可汗”而聞名,明成祖則以“下西洋”而傳世。而比較漢、唐、明三朝形勢,明代也堪與漢、唐兩代並稱盛朝,“永樂盛世”實非虛妄評語。但在曆史上,永樂之治卻不如武帝盛世、貞觀之治那樣出名,史家對明成祖的厭惡之感,使他成為曆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究其因或與成祖篡位奪權有關,或因其好大喜功、多疑妄信、殺人如麻,或因他重用宦官,設置東廠,開明代宦官於政之弊端,釀成宦禍及特務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