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靖難功成——明成祖朱棣(3)(2 / 2)

永樂盛世伴隨著許多令人發指的殺戮和迫害,而蒙上不可饒恕的罪孽和無法洗脫的汙點。朱棣即位後,為清除建文餘黨而采取了血腥的鎮壓政策。他下令清宮三日,殺死了皇宮中大部分的宮人、女官和太監。他殘害不肯降服的建文帝舊臣,齊泰、黃子澄先後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體)。兵部尚書鐵鉉見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辯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又命人當場一刀一刀地將他割死。文學博士方孝孺不願為朱棣登極草擬詔書,拾筆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被朱棣下令磔殺,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親友和門生共十族八百七十三人全部殺死。

甚至連主持了《永樂大典》的編纂工作的江西吉水才子解縉亦未能幸免於難。曾深得明成祖賞識的解縉是個不識時務的文人,因推舉長子高熾為太子並又撰寫詔書以告天下,從而受到次子高煦忌恨,時時找機會加以誣陷。據說他又以一首《觀弈棋》譏諷明成祖沉溺於弈棋,不關心人民的疾苦,詩曰:

雞鴨烏鷺玉楸枰,君臣黑白竟輸贏。

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

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圖萬裏需修容。

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隱到天明。

而解縉也因此大禍臨頭,幾個月後便被以“泄禁中語”、“廷試讀卷不公”的罪名將貶至廣西。不久在北京的獄中遇害,可憐一代才子死於非命。

經過十幾年的殘酷剪除,明成祖漸漸坐穩了江山,並且又深信建文帝的確已死,才對追殺之事稍有放鬆。在他第四次北征回師後,竟出人意料地開恩下詔全部赦免那些為建文帝死義者的家屬,並給還田產。但此時距他自己去世隻有八個月了。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對於明成祖來說已為時過晚,不過他還是在晚年皈依了佛門。他潛心撰寫了四十卷二十萬言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神僧名經》,而前二十卷十萬字就刊鑄在永樂大鍾的版麵上。

這口不朽大鍾上的上下裏外,密密麻麻地共鑄有二十三萬多字的佛教經文和咒語,除了成祖撰寫的蘊涵著對自身反省的經文外,還有我佛教化眾生的經典經文。

迄今仍完好無損地懸掛在北京西郊大鍾寺(原覺生寺)鍾樓的永樂大鍾,據說是明成祖在遷都北京後,按照《太祖實錄》裏“唯功大者鍾大”的規矩鑄造的,意在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並為遷都北京肇基定鼎。這口享有“古代鍾王”之譽的大鍾,既是朝鍾又是佛鍾,通高六點七五米;口外徑三點三米;重四十六點五噸;上下各處厚度變化有致,金聲玉振,美侖美奐,充分體現了差不多六百年前中國在世界上獨具的鑄造技術成就。

今天當人們走近大鍾,以無比敬佩的目光仰望這一蒼老而剛勁的古代文物時,仿佛在翻閱一部古籍明史著作的同時,讀到了一個沉重地掛在“永樂年間”篇章末尾的驚歎號,難道這是古代華夏文明的輝煌到此戛然而止的信號嗎?今天當大鍾再度敲響,人們以無限懷念之情傾聽這一激越而磅礴的時空留言,如同在傾聽一位曆史老人心情沉痛地吟誦著一曲千古名作《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難道大明帝國正是在這派鍾聲浩蕩、歌舞升平的盛世光景中墮入曆史深淵的嗎?

你巨大的頭顱緩緩低垂一直低垂到曆史深處於是,六百年悲歡在風中顫抖放出青銅窩巢囚禁的鳥兒鍾聲,在每一次捶擊下複活……你活著,永遠有熱烈的渴望即使黑夜,也和暴風雨陣陣共鳴甚至緘默,也更充實、更沉重因為大地的耳朵積存著古國的聲音(楊煉《永樂大帝——大鍾寺之一》)五百八十年前下旨造鍾的一代大帝,早已遁入於也是他下令建造的地下宮殿。五百八十年間,聽過鍾聲的一代代帝後臣民,也都一批接一批地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朝代更迭,人事變遷,唯有大鍾寺內的大鍾卻頑強不屈地與時間抗衡著,那不絕於耳的鍾聲也始終不渝地跨越空間,為一個偉大民族的“黃河大合唱”做著忠實的伴奏。

封建帝國是注定要滅亡的。然而“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人類文明的陽光永遠是光耀千秋,古代科學的火薪也依然如故地傳遞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