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後記(2 / 2)

事有湊巧,當時中央電視4台《千秋史話》欄目組正在四處尋找蘇州、揚州和紹興的電視解釋詞。兩位女編輯偶爾在北京出版社知不足書店買到了殘缺不全的《江南佳話》,不禁喜出望外:踏破天下無覓處,最理想的解釋詞竟在眼前。於是她們轉彎抹角地找到了我,在把我推到撰稿人位置之後,又把我以“文化學者”的身份推到了海內外電視觀眾麵前。

從此,文化苦旅就停不下步了,盡管其間少不了衝突,碰撞,窩火,生氣,特別當作者的“資曆”受到質疑甚至奚落的時候。繼“江南佳話”後,我策劃、組織和參與寫作的“名城煙雲”第二輯——由《齊魯遙想》《燕趙懷想》《三晉遐想》《中州聯想》《長安緬想》《大漠暢想》組成的“黃河懷想”,幸運地被中宣部學習出版社的總編、副總編所相中,並以最快速度得到出版。

“名城煙雲”的第三、第四輯應該是“大江詠古”和“南國往事”。然而眼看近年來台獨勢力甚囂塵上,一股“去中國化”逆流在台灣島上掀起滾滾濁浪,肢解華夏文明,毒害年輕一代。祖國統一,匹夫有責,為此我決定將醞釀日久並已廣為征詢意見的“大江東去”叢書提前運作。作為非文史本科出身的一介書生,我能做的就是身體力行,學習、消化中國曆史,通過曆史散文化、故事化的寫作手法,使史書成為廣大青少年所喜聞樂讀的文史讀物,促進他們了解輝煌悠久的華夏文明,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熱愛鄉土山水,激越愛國熱情。

榮幸的是,我的行動得到中國黃河文化經濟發展研究會領導的首肯和支持,並將這套叢書列入該會“大河書庫”的第一個項目。齊懷遠會長和伍紹祖顧問親任叢書主編,四位德高望重的國家領導人欣然同意擔任名譽主編。如此高規格的編委會,真使我有點受寵若驚,而且更有高處不勝寒之慮。人固有自知之明,作為一個“文”、“史”領域的門外漢,拙作難免貽笑大方。

有幸再一次與聲譽頗佳的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合作,使我對叢書的未來命運充滿信心。

謝善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