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祭的文與野(1 / 1)

安皇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

十二月,己醜,魏王珪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天興。命朝野皆束發加帽;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諡六世祖力微曰神元皇帝,廟號始祖;祖什翼犍曰昭成皇帝,廟號高祖;父寔曰獻明皇帝。魏之舊俗,孟夏祀天及東廟,季夏帥眾卻霜於陰山,孟秋祀天於西郊。至是,始依仿古製,定郊廟朝饗禮樂,然惟孟夏祀天親行,其餘多有司攝事。又用崔宏議,自謂黃帝之後,以土德王。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傑二千家於代都,東至代郡,西及善無,南極陰館,北盡參合,皆為畿內,其外四方、四維置八部師以監之。

公元398年,魏王拓跋珪稱帝。北魏開始從部落集團向專製帝國演變。

中國的法律傳統是講究實質正義,鄙視程序正義;中國的政治傳統則特別強調程序正當性,不講究實質的正當性。

拓跋珪從部落首領升格為皇帝,都嚴格按程序辦事。

一是命群臣議國號。定為“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民,宜稱魏如故”。

二是遷都平城,應該是今天的山西臨汾。然後“營宮室、建宗廟”,也就是給自己蓋房子,給祖宗蓋房子,宮室宗廟當然必然是宏偉的,“宏偉的建築是消除我們民族自卑感的一劑良藥。任何民族都不能隻靠空話來領導一個民族走出自卑,它必須能建造一些讓民族感到自豪的東西,那就是看得到、摸得著的建築。這並不是在炫耀,而是給一個國家以自信”。大國之崛起,人民之幸福,全靠這些宏偉的建築支撐和表達。對了,上麵引用的話是阿道夫·希特勒同學說的,是不是賊有水平?

接下來就是確定“宗廟歲五祭”。“五祭”為何?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大概是天地山川祖宗以及各路神仙,祭是宣示天命所歸的儀式,當然也就是天子最重要的工作,阿鬥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可以說十分準確地描述了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的分工。

《建黨偉業》有個鏡頭,袁世凱穿著漢服在天壇祭孔,其實這一祭,就等於穿著龍袍登基了,在當時稍有文化常識的人都知道袁氏祭孔的實際意義,用法律語言講就是已經啟動登基程序。

蔣介石當然也要祭,他沒有修宗廟,但修了中山陵,中山陵實際就是“中華民國”的宗廟,雖然號稱民國,但是把孫中山包裝成國父,國父打天下我們坐天下,隻要存在這種邏輯,不管民國還是共和國,本質上還是帝國,當然帝國的模樣也在與時俱進。

祭祀典禮這些“政治程序”的建設,講究的是古雅有來曆,在執行中要求莊重規範,就和官窯的瓷器一樣,是用嚴格的規程和不計成本的方式做出那種上國的體麵,不能湊合不能臆造。拓跋珪即位後,“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這就過了。包括在天安門左近豎立孔子像,這既是意識形態的混亂,也是國家祭祀文化規程的缺失,可以以“輕舉妄動”“粗鄙不文”定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