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霍光死前,任命他的兒子霍禹為右將軍,這隻是一種安慰性的表示,並不表示霍家的權勢可以繼續。中國人都知道,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這是運氣特別好的,一般的,叫富貴不過三代。衛霍世家,到霍禹正好是第三代,這一代如果不能出現強人,騎在權勢的老虎背上繼續玩下去,結果隻有一個,就是摔下來被老虎吃掉。
宣帝劉詢對霍光非常恭敬,霍伯伯也悉心教導年輕的皇帝學習朝政,霍光對皇帝既有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懷和愛護,也有對小皇帝保持著符合禮儀規範的尊重,形象地再現了周公輔政的傳說。表麵上看,君臣之間一切都是那麼和諧,那麼符合人們的理想。但是,對政治和人心有深刻見解的人,都不會被這其樂融融的影像迷惑,宣帝如芒在背的感覺,還是有人能感覺到或者揣測到。而急於上位的新的外戚家族,在霍光去世的那一天起,就知道他們出頭的日子到來了,霍禹、霍山這樣的嫩瓜,在他們眼裏,已經是進入包圍圈的獵物了。
魏相是新勢力的代言人,他非常策略,他首先上書皇帝,建議由車騎將軍張安世補替霍光留下的空缺,我不知道車騎將軍是不是比新封的右將軍地位更高,更有實權,反正推出資格和霍光幾乎一樣老的張安世,對霍禹是一種極有力的鉗製。在政治清洗之後,抬出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幹部,有利於穩定朝野,這肯定是沒有錯的。
這裏透露了一點曆史的細節,當時官員要向皇帝上書,必須一式兩份,領尚書者先打開副本,進行審查,看適合不適合上達天聽。領尚書者有權力過濾掉一些“皇帝不宜”的大臣奏本和人民來信。這種製度很可能是霍光創立的,或者是把武帝以來的製度悄悄作了修改,一式兩份可能最初的設計是便於為皇帝節約時間。但是,有這樣一個預檢程序,就會讓很多人不敢說話,沒有機會把情況直接反映到皇帝那裏,也為權臣控製皇帝創造了條件。
魏相先通過許皇後的父親許廣漢,把這個製度予以廢除,然後緊接著就對霍氏家族發起了攻勢。他上書皇帝,在皇帝和霍氏家族之間猛插楔子,這種挑撥行為和當年範雎挑撥秦昭王和太後以及舅舅穰侯的關係如出一轍,都是“以疏間親”。同樣是一種政治賭博,不過魏相的贏麵要大得多,魏相賭定了宣帝對霍光的兩種心理正在發生變化:一種是對擁立自己的感激心理,一種是在政治上遭到壓抑的鬱悶、反抗的心理。魏相判定,感激是衰減的,是表麵的,是不得不做給世人看的;而反抗心理是臻於極限的,是需要一個人捅破窗戶紙予以宣泄的。魏相算定皇帝已經想冷落、收拾霍家,但又怕輿論譴責自己忘恩負義,於是他出麵,果斷地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魏相上書說:“《春秋》上有反對大臣專權的記載,經典認為,獎賞不由君主,朝政出於宰相,將會危亂國家。現在大將軍霍光已經死了,可是他的子侄仍然把持著朝廷和軍權,霍光的夫人霍顯以皇太後外祖母和皇後母親的身份,隨便出入宮廷,霍家在朝廷盤根錯節,驕奢放縱,這樣下去,既不利於皇帝的權威建立,損害帝國的基業,也不利於保全霍光的功名。”
魏相檢舉信寫得有理有節,分寸掌握得很好,表麵上對死去的霍光表示敬意,實際上是巧妙地維護皇帝的麵子,給皇帝徹底從心理上拔去芒刺找台階。皇帝不動聲色,把這封信轉發給朝廷,讓官員們討論。
霍氏子弟有足夠的政治智慧應對這場攻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