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皇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
夏,四月,庚辰,大司徒戴涉坐入故太倉令奚涉罪,下獄死。帝以三公連職,策免大司空竇融。
廣平忠侯吳漢病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知識,惟願陛下慎無赦而已。”五月,辛亥,漢薨;詔送葬如大將軍霍光故事。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常側足而立。諸將見戰陳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吏士。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每當出師,朝受詔,夕則引道,初無辦嚴之日。及在朝廷,斤斤謹質,形於體貌。漢嚐出征,妻子在後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故能任職以功名終。
匈奴寇上黨、天水,遂至扶風。
帝苦風眩,疾甚,以陰興領侍中,受顧命於雲台廣室。會疾瘳,召見興,欲以代吳漢為大司馬,興叩頭流涕固讓,曰:“臣不敢惜身,誠虧損聖德,不可苟冒!”至誠發中,感動左右,帝遂聽之。
太子太傅張湛,自郭後之廢,稱疾不朝,帝強起之,欲以為司徒,湛固辭疾篤,不能複任朝事,遂罷之。六月,庚寅,以廣漢太守河內蔡茂為大司徒,太仆朱浮為大司空。
劉秀得人亦不得人,雲台二十八將,為小說家之濫觴,縱觀建武一朝,有功臣無名臣,有名臣無治臣。關鍵是皇帝太過強勢,三公文臣上有強勢皇帝,右有功臣悍將,沒有什麼空間施展治理的才能,這一點感覺不如前漢多矣。
三公不但無權,而且動輒得咎,一不小心,就在史書上寫出三個字“下獄死”。
劉秀竟然天才地想到讓三公“連職”,有如小民之保甲,創造了一種高官連坐製度。
對於功臣宿舊,劉秀采取捧殺的方法,給勳爵,給地位,不給實權。死了以後,“送葬如大將軍霍光故事”;活著的時候想“如大將軍霍光故事”,絕對免談。
吳漢打仗勇猛,但經常縱兵殺掠平民,但隻要處處表現出對皇上的忠心質樸,這些都不是過錯,生前死後尊榮備至。鬲(gé)侯朱祜為人質直,崇尚儒學,打仗時願意受降,以攻取城池為本,不以取人首級為功,嚴禁部下擄掠百姓,結果他在圈子裏並沒有人緣,“軍人樂放縱,多以此怨之”。
一到關鍵時刻,皇帝用人的價值觀就體現得十分清晰,劉秀可能患有高血壓(風眩),經常頭痛頭暈。有一次,他感覺不好了,就把國舅爺陰興找來,讓他代替吳漢任大司馬,這就是專製皇帝家天下的本色,什麼崇尚道德,什麼任人唯賢,什麼五湖四海,到了要命的時候,能想到的還是大舅子小舅子,不管他們品德資曆才能如何,最核心的隻有兩個字“親近”。
所以,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從一方麵看,劉秀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稱職的、優秀的皇帝,他能夠把劉邦開創的大漢江山重新接續起來,確實了不起。清代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對劉秀推崇備至,在這位明代遺民眼中,劉秀差不多就是古今第一的好皇帝了。從另一方麵看,後漢二百年,虎頭蛇尾,從開國伊始就走在下滑通道上,前漢出現過的種種弊端,後漢一個不少地重新再來一遍,而且要創造性地增加新品種,比如宦官專權。問題還不止此,漢帝國再次崩潰以後,給中國留下的政治遺產是長期的分裂和戰爭。我們不能讓劉秀為以後的曆史災難負責,但是,也不能說他一點責任也沒有。
後漢朝廷對儒家學說進行了低級化、工具化改裝(讖緯),一句“劉秀當為天子”的讖語,可能讓劉秀和他的子孫們對擁有皇權更具自信心,更少敬畏感,他們的治理水平不僅沒有超越前人,甚至每況愈下。
前太子太傅張湛,在郭後劉彊被廢以後,稱病不朝,劉秀強起之,讓他做大司徒,張湛還是不幹。張湛這種做法,是頗有古風氣節的,後漢號稱“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梁啟超語)。但這樣忠心於舊主和職守的行為沒有得到劉秀應有的尊重。
我們再看看,劉秀聘請博士桓榮為太子少傅,賜以輜車、乘馬。桓榮於是舉辦了一個大型Party,把他的學生都喊來,把皇上賞賜的車馬印綬展示出來。桓榮興致勃勃地給學生們講:“今天你們老師我得到的,都是在故紙堆裏淘換出來的,所以,你們要努力啊!”(今日所蒙,稽古之力也,可不勉哉!)這樣的話,隻有今天學術商品化時代的專家教授才能說出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