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十年來,區域史研究之風日盛,並日益成為一種國際性學問。正如英國著名史學家傑弗裏·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tbugh,1908—1984)在其名著《當代史學主要趨勢》中所說:“由於種種原因,在當前的曆史學家中,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從民族體係轉向地區體係。”區域史(regional history),也稱地域史,是與整體史或總體史相對的曆史研究。學術界一般認為,20世紀50年代法國年鑒學派開創了區域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在年鑒學派的理論模式中,被後人運用較多的則是綜合性的區域史研究。於是,海外漢學家們的中國問題研究就出現了一條新的理路,那就是以空間而不以專業來界定研究的範圍,把中國從空間上分解為較小的單位,對某個地區作綜合性的研究,將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納入同一個完整體係中加以分析。這種研究方法,不是以整個中國為研究單位,而是以中國的地理大區、省區或個別特定空間為研究對象。改革開放的30年,也正是中國史學研究進路與方法論兼收並蓄的30年,區域史研究日漸成為中國當代史學研究的一種新趨勢。大陸曆史學家目光更多地轉向關注下層社會曆史。與此同時,曆史研究的單位從“國家”、“民族”轉換為某個具體地區,並且期望從區域史研究中發展出一套新的學術話語,建立新的曆史研究範式和曆史解釋體係。
基於這種認識,衢州學院吳錫標教授與兩位年輕學者劉小成、張慧霞選取了《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變遷研究》為題申報2007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課題並獲得成功。由是,他們進入了一場為時三年的苦戰,並最終取得了如今擺在讀者麵前的這部著作。這裏所說的“浙西南”,是以衢州為中心,包括錢塘江上遊周邊部分地區。孔氏南宗自南宋建炎三年(1129)孔端友率宗族南下,寓居衢州,重建宗廟,迄今已有近900年的曆史,不僅成為孔氏後裔之一大支派,在孔氏宗族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且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逐漸衍化為衢州地方文化極具特色的組成部分,構成了衢州文化的一個精神內核。近年來,隨著儒學熱的不斷高漲,也有人開始關注孔氏南宗文化,但至今仍缺乏將孔氏南宗與浙西南區域文化相結合的研究成果。而《孔氏南宗與浙西南社會變遷研究》正是以經濟與社會、環境與社會、文化與社會、社會與思想之互動為切入點,全麵、係統地考察和分析南孔文化的曆史演變與特點,探討與之聯係的浙西南經濟活動、社會風貌、人文生態、民間信仰體係及價值觀念之變遷。這是一項典型的區域史綜合研究,既注意孔氏南宗宗族文化的內涵與特點,又注重衢州地區的人文傳統和區域精神色彩;既體現區域政治與文化政策的一般特征,又反映南孔這一衢州地方文化之載體所折射的傳統儒家思想學說的特殊屬性,從而進一步認識傳統儒學南北發展的共性與差異。因此,此項研究成果,是對浙西南區域曆史與文化的一種新的透視和分析,對於深入把握浙西南曆史傳統和文化特征,認識孔氏南宗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曆史融合,有著積極的意義。為此,吳錫標教授與兩位年輕人兀兀窮年,查閱了大量的地方文獻資料,數易其稿,可以說,這部書就其本意而言,已經不再自限於屬詞比事之言,他們追求的是疏通知遠之旨。當然,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製約,這種疏通知遠的學術與現實效用可能在本書裏展現的還不是很徹底,但就如唐代大史家劉知幾所說:“明月之珠,不能無暇;夜光之璧,不能無疵。”求全責備,流俗之態。
就在這部書稿出版的前夜,我們欣喜地獲知,衢州學院已順利地升本成功,借此機會,我們預祝衢州學院今後在區域史與區域文化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突破。
範立舟,2010年8月3日於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序作者係曆史學博士、教授,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