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浙西南的生活世界及文化傳承(6)(3 / 3)

唐宋時期是衢州地區佛教的極盛時期。此時期除對前代佛寺進行修葺、擴建之外,又新建了一大批寺庵。小九華山佛寺群在擴建中最為著名。小九華距城四十裏,素有“浙西佛教聖地”之稱。相傳位於主峰的靈鷲庵建於東晉鹹和年間(326—334),為浙江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唐宋時期,以靈鷲庵為中心又分別建有梵竹庵、法華庵、心空庵、天台庵。明清時期,九華山各佛庵招致兵燹破壞。康熙十四年(1675)開始大規模重建或修葺原有寺廟,新建中華庵、魯班殿、錦泉庵、玉泉庵。因建築格局仿照安徽九華山,所以定名為九華禪寺,總麵積達6000平方米,形成以九華禪寺為中心的寺廟群,“香火為全縣之冠,每年七八月間,遠近朝香者踵接,日夜不絕”。

唐宋時期興建的佛寺還包括開元寺、西峰寺、明果禪院、烏石寺、大乘寺、靈山寺、蓮花寺、福慧禪寺、彌陀寺、玉泉寺、西山寺,等等。其中以明果禪院和蓮花寺最為著名。明果禪院為唐代高僧大徹禪師講法、布道、著述之所,“道場最古,唐女主則天親書額,有白居易《傳法堂記》”,香火極盛,可與九華禪寺相比。清代雖然趨向凋敝,但依然有好善樂施之士捐資修葺。蓮花寺建於宋建隆年間(960—962),最盛時有僧500餘。民國9年和民國12年,弘一法師兩次駐錫,將一座緬甸玉佛供奉於此,並書寫佛號佛經與僧眾居士結善緣,對地方佛教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寺廟的建立發展與僧尼的宗教活動聯在一起。衢州地區先後湧現了一批名載史冊的得道高僧。如東渡日本、傳揚佛學的法載禪師,據《(招提)第二祖法載和尚傳》記載:法載和尚開法於衢州靈耀寺,深通天台宗、律宗兩家之學。在鑒真禪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時隨往,被日本政府任命為“律師(一種高級僧官)”,主要講解經疏,傳授天台宗、律宗教義,為中國文化及佛學的東傳作出了極大貢獻。唐大徹禪師,俗姓祝,名惟寬,“為童男時見殺生者,盡然不忍食,退而發出家心”,故“十三歲出家,二十四歲具戒”。後受教於馬祖道一禪師,盡得禪宗真傳,奔走於閩越之間,弘揚佛法。後回到衢州明果禪寺居住,並接受更為嚴格的戒律考驗。大師在唐永貞元年(805)曾去長安講法,名聲大噪,“憲宗嚐召見問法”。

唐末長居於天寧禪寺的永明延壽禪師所撰的《宗鏡錄》,體現了禪宗、淨土宗融通合修的思想,其“一心為宗,諸宗融合,萬善同歸”的主張,奠定了後世中國漢傳佛教發展的主流,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明代“中興天台”的無盡傳燈大師,十九歲時剃發於天台佛隴,隨百鬆大師學習天台宗教義,開悟後居天台山。此後於新昌石城寺開壇講法,並為幽溪高明寺住持。海內耆老喜與之交,“鹹頂禮讚誦,謂其接天台已墜之宗,啟法華殊勝之秘”,“上接龍樹大智尊者,下開桐鬆二溪”,終成明末天台宗的一代宗師。晚年歸鄉,開講於龍遊東安寺,地方官吏鹹拜,名賢雲集。大師一生著述鴻巨,學問在“天台宗之外,還通禪宗與淨土宗”,如《觀無量壽經圖訟》《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淨土生無生論》《楞嚴經玄義》《天台山方外誌》《楞嚴圓通疏》《天台傳佛印記說》,等等。此外,慧通、開明、通濟、傑峰禪師等,或雲遊於此,或長居於此,建寺修廟,開壇講法,為佛教的廣泛傳播作出了不懈努力,具有較深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