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六十進位的發明者

古巴比倫人在數學方麵取得的成就與作出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的。

在最古老的巴比倫的泥版上顯示了巴比倫人高水平的計算能力:兄弟10人分5/3米那的銀(米那和後麵的賽克爾都是巴比倫人的重量單位,其中1米那=60賽克爾),相鄰的兄弟倆,比如老大和老二、老二和老三所分銀子的差相等,而且老八分的銀子是60賽克爾,求每人所得的銀子數量。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巴比倫人已知道了“等差數列”的概念,這說明了當時的數學已經發展到非常了不起的階段了。

蘇美爾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六十進位製的發明者。古埃及人使用的是十進製。原始時代的人們用手指計算數字,數到十就得重新數起,很自然產生了十進位法。富有想象力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在計算數字時把5個手指和一年中的12個月份數巧妙地結合起來,5乘以12等於60,因此產生了六十進位製。一個圓周分為360度,一小時分為60分,一分鍾分為60秒。這些計算單位至今仍被使用,成為數學發展的基礎。

聰明的巴比倫人把十進位製和六十進位製結合起來進行計數。他們計數隻需要3個符號。一個是1,一個是10,一個是100.雖然這一計數法有時按十進位製,有時按六十進位製,往往會產生混亂,但由於巴比倫人把同一數字符號根據它與其他數字符號位置關係而確定不同的量,因而產生了數字位值的概念。這在數學發展史上是了不起的貢獻,甚至可以同字母的發明相媲美。

在公元前25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掌握了算術四則題的演算方法,製定了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由於經常要丈量土地,巴比倫人也掌握了一定的幾何知識,會把不規則的田地分成不同的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來計算麵積。他們還掌握畢達哥拉斯定理,求得圓周和直徑的比率是3.在代數上,他們能解開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此外,因貿易的需要,巴比倫人還製定了重量、長度、麵積、體積、貨幣等的計算單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古巴比倫人是古代最有成就的數學家。

巴比倫人的幾何學也同樣取得了令人驚歎的成就。從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出土的泥版文書中,人們發現了公元前2000年用於幾何練習的泥版碎片。巴比倫人在幾何上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圓周分為360等份,這種劃分直到今天還在沿用。另外,他們很可能還懂得三角形相似的原理,以及計算規則多邊形的麵積及其與邊長的比率。

天文學——月份、星期的創始

巴比倫人的天文學知識比古埃及人更為先進和精確。早在4000年前,古代兩河流域的居民已能區分恒星和行星,並留下了對金星、火星、木星運動的觀察記錄。巴比倫人把他們豐富的數學知識廣泛地應用到天文學中,巴比倫天文學的精確性在古代達到無與倫比的程度,被冠以“數學天文學”的美稱。

隨著農業的發展,季節的劃分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所以通過係統的天文觀測來建立一套精確的計時係統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天文觀測就有了兩個目的:計時和預知未來的世界。蘇美爾人把太陽在天空的曆程分為12宮,每一宮的星座都以神話中的神或動物命名。他們的天文學為今天通用的計時係統奠定了基礎,星空劃分和命名則一直相沿至今。公元前4700年左右他們製定的陰曆比埃及最早的曆法還早500年左右。該陰曆分1年為12個月,每月30天,時差加閏。蘇美爾人在天文觀測時還發明了日晷,計時則使用水鍾。

早在蘇美爾-阿卡德時期,這裏就早已有了東、南、西、北四方的概念;人們把星空分成了星座,並通過對太陽運動的軌跡的觀察形成了黃道麵的概念,發現了在星空中穿行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顆行星。在古巴比倫帝國時期,人們分黃道為12宮;將1天分為12時,1時分為60分,1分分為60秒;將1周天分為360度,1度分為60角分,1角分分為60角秒。這許多創造,基本上都被後人繼承下來了。

在古巴比倫王國時期,開始推行的曆法是簡單地定1年為360天、12個月。這種原始的曆法十分粗疏,首先定每月為30天,就和朔望有的周期不符,而定1年為360天,也和1回歸年的實際長度不一致。所以後來又有了改進,正常的依然等於12個,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小月相間,一年共354天,然後用置閏的方法來補充它與l回歸年的不足,這樣有閏月的年份就有13個月。巴比倫曆把歲首放在春分,它的元月相當於現在公曆的3月下旬到4月中旬,置閏月的原則則是盡量使歲首保持在春分附近。在公元前6世紀以前,置閏無一定規律,而是由國王根據情況隨時宣布。到了公元前5世紀以後,則有了固定的閏周,先是8年3閏,後是27年10閏,最後到公元前4世紀確定為19年7閏。此外,巴比倫曆不是朔日,而是以新月初見日為一月開始的一天。除年和月外,巴比倫人還提出了另一個時間單位——星期,並用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的名字來命名一個星期中的7天。

巴比倫人對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周期測得很準確。在公元前4世紀末,他們測得的朔望月和近點月的精度已達到秒的量級。他們對五大行星的運動也很有研究,例如他們測定了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其數值分別為:水星,23/73年;金星,135年;火星,2215年;木星,1665年;土星,1257年。這些數據與近代的觀測結果相當接近。

迦勒底人統治巴比倫時期,在天文學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新成就。這一時期對天象和蝕象的觀測繼續進行著。公元前568年的泥板文書記錄了如下的天文現象:“一日,水星出現。三日,秋分。十五日,晚,日落後四十分,月蝕開始。二十八日,日蝕。”

巴比倫的天文學之所以如此發達,與他們發達的占星術不無關係。星相學是那時研究的主題,從研究星辰運行與季節的關係及星辰季節與某些疾病的關係中,我們可以找出某些科學的原理。由於假定星辰現象與人體生理之間有關係,於是便漸漸產生並發展了認為周期、季節和星辰能影響人生的觀念,並由此成為推動天文學發展的重要動力。

醫學——世界上第一部藥典

蘇美爾是世界醫學的發源地。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烏爾第三王朝時人們就已經編出具有實用價值的醫典。而在烏爾醫典之前,當地早就出現了許多零散的醫學文獻、處方等。這些都是迄今為止已經知道的最古老的醫學文獻。

兩河流域的醫術在當時享有很高的聲譽,亞述和巴比倫的醫生常外出會診。巴比倫人的醫生活躍在小亞細亞赫梯帝國,在赫梯國都哈吐沙城(今土耳其博阿茲卡萊,安卡拉以東150公裏)曾發現一批阿卡德文醫學文獻,包括藥典、治療結膜炎和感冒發燒及自然分娩和治療陽萎的處方。

在巴比倫的後期,醫學是以魔術符法來治病。馬爾都克是巴比倫的醫神,他善治百病,並且是魔術師的祖師。在巴比倫的陶片中有大量咒語,這種治病方法與較後期的很相近,表明某些概念是出於本能和存在於下意識的思想之中,所以數世紀來巫術治病一直沒有改變。女神埃阿是專門的醫神,寧胡爾撒格女神在醫學神話中也很重要;與她有關係的,還有8個神,每個神能醫一種病。尼努塔是眾醫神之長,他的妻子叫加拉;另一位醫神是尼那祖,為眾醫之王,他的兒子是寧吉施紀達,他們的標誌是木棍和蛇。叫做薩善的蛇被做為符號,並尊之為醫神。

在有關醫學的記述中,提到各種發熱病、中風、肺癆和鼠疫;對精神病已能鑒別,認為由創傷或魔鬼所致;還記有眼病、耳病、風濕、腫瘤、膿腫、心髒病和皮膚病及各種性病。亞述人認為牙痛是由於蟲蝕,與埃及人看法相同。黃病被認為是由魔鬼阿薩撒祖所致,“他能使身體發黃,舌發黑”。虛勞由魔鬼阿薩卡所致。巴比倫人所開處方常很詳細。現在尚保存的一個用楔形文字寫在陶片上的醫療摘要,其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病名,第二部分是藥名,第三部分是用法。用的藥物有各種植物的果實、葉、花、皮和根等;橄欖、月桂、桃金娘、雞尾蘭、大蒜等;動物的各部和各髒器;還有各種礦物如明礬、銅、鐵。此外還使用多種穢物,此點與其他古代民族相似,大約是利用穢物驅除魔鬼,使其離開患者身體。製劑也有多種,如丸、散、灌腸等;有各種器械將藥灌入陰道或直腸。

巴比倫的外科醫生是很受重視的,這由漢謨拉比法典中的記述就可知道。其中有些提法是很有意義的,如明確認為醫生是一種專門職業,並且記載有此種職業的人如何施行外科手術。當時,因為醫療水平低下,外科手術並不多。兩千多年前,剖腹產等複雜的外科手術開始見於法律文書記載,但是手術隻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才進行,而且很可能是病人家屬抱著“死馬當成活馬醫”的心態,請求醫生發發慈悲才進行的。如果病人一旦死去,醫生還是難逃責任。這些記載為最早規定醫生的刑事和民事責任的文獻,具有極大曆史價值:“若醫生用手術刀行大手術,而將病人治死,或者用手術刀切開膿腫而毀壞了眼,則罰以斷手之罪”,“若醫生治好了一個骨病或髒器的病,收費五銀幣;假使病人是個雇傭的奴隸,則收三銀幣,另由他的主人付二銀幣。”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蘇美爾醫生的社會地位沒有今天西方發達國家那麼高。古代文書把他們和占卜者、旅店老板和麵包師列為同一等級,這些人頂多是社會的中層。但是,也有少數醫生憑著高超的醫術擠進宮廷,擔任宮廷禦醫,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些醫生專門為國王、王後和高官顯貴服務。有的時候,他們被派往外國給外國元首治病,作為和平使者擴大本國的聲望,鞏固盟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亞述時期,宮廷禦醫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首腦是全國最有威望的醫生,稱為馬什馬圖或阿希布。古波斯帝國時期,宮廷禦醫不但有本國醫師,還有外國醫師。有些希臘名醫長期跟隨在國王左右,對波斯情況十分了解,留下許多珍貴的記載。希臘醫生克鐵西阿斯曾寫了一部《波斯曆史》,該書的部分章節至今猶存。薩珊帝國時期,由於拜占廷教會迫害異教徒,很多希臘名醫逃到伊朗。伊朗為他們在貢迪沙普爾城建立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所醫科大學。該校使用的教材,被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的醫科學校廣泛采用。

建築——世界上第一座城市

1.巴比倫城

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南80公裏希拉城的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古代城市遺址,它就是象征著兩河流域文明的巴比倫城遺址。

巴比倫城位於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帶,是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最接近之處,堪稱兩河流域的明珠。在阿卡德語中,巴比倫便是“神之門”。它處於兩河流域交通要道之上,是南來北往、東西交流的商旅必經之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在烏爾第三王朝滅亡之後,它才能由一個小小的村落迅速發展為巴比倫城邦的都城,進而成為漢謨拉比大帝的都城。從此以後,巴比倫一步一步發展為古代世界最宏偉的城市,領導古代西亞文明達兩千年之久。

但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巴比倫遺址,並不是漢謨拉比大帝時代的巴比倫城。這座城市在公元前7世紀亞述王室內戰中,已經被辛那赫裏布徹底毀滅了。它的城牆被鏟平,神像被掠走,房屋被燒光,居民被強製遷移到亞述帝國各地。亞述王阿薩哈東即位後,開始重建巴比倫。被強製遷移到外地的居民回來了,著名的埃捷明納卡寺塔——巴比倫塔,就是在此時修建的。不過,阿薩哈東的重建隻是個開頭。整個巴比倫城的建設,是在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時才最後竣工的。所以,我們今天見到的巴比倫遺址,乃是新巴比倫時期的遺址,距今約2600年曆史。

巴比倫全盛時代的富強,在兩河流域乃至整個古代世界,堪稱舉世無雙。“曆史之父”希羅多德遊曆巴比倫時,這座城市已經度過了它最輝煌的時代。但是,希羅多德仍然寫道:“就其壯麗而言,它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城市難以相比的。”

當時的巴比倫城,建築物燦爛輝煌,到處是壯麗的宮闕廟宇,高聳入雲的寺塔。但是,這些雄偉的建築,隨著歲月的流逝,都被風沙深深地掩埋在地下,直到上世紀初才被德國考古學家發掘出來。

考古學家在巴比倫最早發現的是巴比倫城牆的殘垣敗磚。這道城牆是尼布甲尼撒時期修建,用來保衛城內神廟和宮廷的。它又稱內城牆,由煆燒過的大磚砌成,灰泥用的是瀝青,又叫石漆。城牆很寬,頂部足可供一輛四匹馬所拉戰車轉身。城牆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堅固的堡壘,用以加強城市的防禦功能。內城牆三麵有深深的壕溝和土城環繞,可說是固若金湯。特別是西城牆屹立在幼發拉底河岸,不但是抵禦外來敵人入侵的天然工事,也是一條堅固的大堤,用以保護城市不受洪水泛濫之害。著名的馬都克神廟、巴比倫塔和王宮,都沿著西城牆而建。

在西城牆中段,有一座世界曆史上最古老的大石橋,把幼發拉底河兩岸的市區聯係在一起。如果你站在石橋上向西眺望,巴比倫雄偉的建築便盡收眼底,必定會從內心驚歎它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城市。整座城市占地達2100英畝,一條長約18公裏、高約3米的城牆圍繞著整個城市。

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巴比倫有100座城門,每座城門都用青銅做成。但是,根據考古發掘判斷,巴比倫內城大概不超過10座城門。如果加上新城和外城,也不會超過20座城門。他大概是把市區許多社區的小門也算在其中,這樣就可能有100座城門了。因為當時巴比倫的居民是分族而居、分行業而居的,每個居住區自成天地,並且有牆和小門與其他社區分開。猶太人和希臘人都有自己獨立的社區,各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管理機構,負責日常事務。因此,巴比倫的行會組織,恐怕也是世界最古老的。

離巴比倫內城牆不遠有一道外城牆,它主要是戰時供城外居民入城避難使用。內外城牆之間,是一般市民居住的區域,青樓酒肆、商號當鋪、百戲伎藝、各行各業閑雜人等,大都居住在這裏。所以,這裏也是巴比倫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

巴比倫最宏偉的城門,是供奉伊什塔爾女神的北門,名叫伊什塔爾門。城門本身有前後兩座,每座城門旁都有堅固的碉堡。城門用煆燒的磚砌成,灰泥用的是瀝青。城牆表麵鑲有堅如磐石的琉璃磚,上麵有各種淺浮雕,如公牛、雄獅、長頸鹿、龍等等。

伊什塔爾門前有一條寬闊的大道,寬約24米,長約幾百米。這條道路在當時是供宗教遊行用的,所以又稱為“聖道”。大道兩旁城牆也鑲有琉璃磚,上麵有各種各樣的淺浮雕,頂部有許多箭樓。這條大道的地麵鋪著白色和玫瑰色石板,平常主要供節日慶典舉行遊行之用。當巴比倫每年舉行新年慶典之時,神廟祭司抬著馬都克神像和其他神像遊行,就要經過這條大道。因此,它可以說是巴比倫諸神的通道。但是,大道的設計也不完全是為了宗教目的,它也是一個堅固的軍事要塞,如果外來之敵敢於從伊什塔爾門進犯巴比倫,必將葬身於守軍的箭矢之下。

由伊什塔爾門進入巴比倫城,是一條筆直的大街。它將王宮、巴比倫塔和馬都克神廟連接在一起。尼布甲尼撒的王宮堅固厚實,不亞於城牆。不過,這種厚實的建築物並不是為了抵禦外敵,而是為了抵禦當地夏季高達50℃的高溫。為了盡可能減少熱浪的襲擊,宮牆厚達3米,3個拱門都向北開,使陽光難以直射內殿。普通居民的房屋根本沒有窗戶,僅靠從天井中射入的陽光供室內照明。

經過曆代統治者的努力,巴比倫變成了一座堅如磐石、難以攻克的城市。但是,它可以擋得住外敵的進攻,卻防不住內奸的叛變。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在巴比倫祭司集團的裏應外合下占領巴比倫城,巴比倫開始失去往日的輝煌。此後,巴比倫在經濟上雖然還持續了上百年的繁榮,但是在政治上的地位卻-落千丈。

亞曆山大帝國崩潰後,巴比倫成為繼業者的戰場,水利設施受到嚴重破壞,農業凋敝。據《巴比倫編年史》記載,當時的巴比倫“哀鴻遍野,餓殍遍地,人民易子相食”。塞琉西王朝初期,城市附近農田日益沙漠化,居民逐漸轉移到附近的新都塞琉西亞城。再後來,滾滾黃沙完全掩蓋了昔日輝煌無比的巴比倫城。

2.獅穴尼尼微

尼尼微城在巴比倫城北部500多公裏處,位於底格裏斯河與大紮卜河交彙之處。它是亞述帝國最強盛時期的都城,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的城市。

尼尼微位於兩河流域北部交通要道之上,底格裏斯河從城市東邊緩緩流過。這裏的河麵寬度約150米,這在世界上算不上什麼大河,但在西亞水源奇缺之地,已算是很大的河流了。因此,在這一帶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城市,如亞述古都亞述城,新亞述的都城卡拉和杜爾·沙魯金。

尼尼微最早的建築,出現在公元前12世紀末提格拉帕拉薩一世時。這位國王不僅能征善戰,威名赫赫,而且在國內大興土木,修建城池宮室。他修複了古都亞述城的許多神廟、寺塔,廟中還附設有圖書館。他在尼尼微城修建了許多幽雅的公園,並從底格裏斯河的支流引水入城灌溉,使尼尼微變成一座美麗的城市。不過,在辛那赫裏布即位之前,尼尼微隻是亞述北部的商業重鎮。那時,亞述的都城先後有亞述城、卡拉城和杜爾·沙魯金。這個時期的亞述國王,不但以武功著稱,也十分重視城市建設。

辛那赫裏布上台之後,將都城由杜爾·沙魯金遷往尼尼微,從此,尼尼微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變成了上古世界的富麗名都,宮殿設計的每一個細節都力圖體現帝國的偉大、統治地域之遼闊以及穩固的權力。

辛那赫裏布在尼尼微建築了幾條主要的官道,道路寬敞筆直,戰車可在其間通行無阻。大道兩旁排列著達官貴人與市民的房屋。房屋雖然高矮不一,但都不敢擠占官道。因為亞述國王早有命令,凡擠占官道者一律處以刺刑——將木棍由犯人肛門中插入,直貫於胸前,然後再將插著犯人的木棍豎立於鬧市示眾。

辛那赫裏布的王宮在城市西部,底格裏斯河支流由宮廷附近流過。宮殿建築在人工平台之上,宮牆用雲石建成,外部飾以精美的浮雕和雕塑。其中著名的有吉爾伽美什雕像、人首牛身雕像和亞述保護神雕像。建造宮殿用的黎巴嫩雪鬆,是古代西亞最名貴的木材。亞述宮廷建築高大雄偉,極盡壯麗,遠非巴比倫王宮可比。它的建築技術對後世波斯帝國影響巨大。帕薩加迪和波斯波利斯的宮廷建築,明顯地受到亞述的影響。

然而,尼尼微宮廷建築有一個奇特之處,是古代西亞其他國家沒有的,這就是王家園林的建築。尼尼微的花園眾多,有的種植奇花異草,名貴樹木,供國王遊樂散心之用;有的不僅種植花草樹木,還養著許多猛獸,這就是王家獵場。這些動物都是供國王與臣下狩獵時用的。

在亞述宮廷浮雕中,有許多國王狩獵的場麵,描繪國王獵殺萬獸之王——雄獅的驚險緊張的情形。浮雕中的國王英姿勃勃,或躍馬挺槍,或彎弓射箭,而被獵取的雄獅則凶猛異常。不過,這些雄獅很容易就被國王殺死,因為它們在從籠中放出來之前,很可能已經被餓了好多天,早就有氣無力了。有一位國王就自豪地宣布他曾經殺死過幾千頭獅子。獵場周圍有強壯的士兵守衛,以防獵物逃跑。旁邊有樹木蔥蘢的山丘,供百官臣僚觀看圍獵的情況。圍獵活動結束後,國王要將所獵雄獅獻給諸神以示酬謝。浮雕中就有國王以雄獅獻祭的場麵,反映出狩獵代表“正義的王權必將戰勝邪惡勢力”的意義。不過,王家狩獵活動也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它可以磨煉士兵的紀律和勇敢精神,這正是在和真正的敵人進行殘酷鬥爭時所不可缺少的優秀品質。

在尼尼微宮廷浮雕中,有許多恐怖的場麵反映了亞述軍隊曆次征戰過程中的殘暴行為。旁邊還有銘文解說,把亞述軍隊燒毀城市、搶劫財產、殺死和平居民的血腥暴行作為戰功吹噓。

正是由於亞述軍隊的殘暴行為,使尼尼微成了被壓迫人民仇恨的象征。猶太人把它稱為獅子的洞穴和流著人血的城市,詛咒它必定要滅亡。猶太人的詛咒,最後竟又奇跡般地實現了。公元前612年5月,米底和巴比倫聯軍包圍了尼尼微城。艱苦的圍城戰進行了兩個月,最後,進攻者打開底格裏斯河水閘,衝垮了尼尼微堅固的城牆,聯軍乘勝衝入城內。

遺存下的曆史殘跡向後人證明,尼尼微人進行了最後的拚搏,力圖保住他們的家園。但到最後,尼尼微城的居民,除少數軍人拚死衝出重圍之外,其餘全部都被殺死。亞述國王薩拉克在宮中放火自焚,整個城市被徹底毀滅,變成豺狼和野獸的棲息之地。強大的亞述帝國隨著尼尼微的滅亡一起滅亡了,從此再也沒有恢複。亞述的居民,雖然沒有完全被殺光,但是,他們後來被阿拉米居民所同化,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在世界曆史上,像亞述帝國這樣殘暴的國家,這樣悲慘的結局,都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它的滅亡,可以說是咎由自取,沒有人會為之感到悲哀。

3.黃金之城哈馬丹

在古巴比倫境內有一座黃金做成的城市,這就是伊朗人最初的國家——米底帝國的都城哈馬丹。

哈馬丹是古代伊朗交通要道的中心,著名的絲綢之路就經過這裏,維持著東西方繁榮的國際貿易。據“曆史之父”希羅多德所說,哈馬丹城的建立者是米底王國的創立者戴奧凱斯(約前715~?年)。據說他本來是部落首領的兒子,十分聰明,他為了取得僭主地位,努力在本部落中主持正義,被選為仲裁者。他的美名後來逐漸傳遍四方,於是米底人選舉他為國王,給他修築了一座與國王身份相配的宮殿,建立了一支禁衛軍。隨後,他又強迫米底人給他建造了一座城市作為自己的新都,它就是今日的哈馬丹。不過,這座城市位於東西方交通要道之上,它的出現可能要大大早於戴奧凱斯時期。關於哈馬丹城的情況,希羅多德也有詳細的描繪。他說哈馬丹城牆厚重高大,是一圈套著一圈地建造起來的。每一圈裏麵的城牆都比外麵一圈要高。由於城市建築在平原上,這種結構對防禦外敵進攻大有幫助。據給希羅多德介紹情況的伊朗人說,哈馬丹的城牆共有7圈,最外麵一圈城牆為白色,長度與雅典城牆大致相等。第二圈是黑色的,第三圈是紫色的,第四圈是藍色的,第五圈是橙色的,第六圈是白銀包著的,第七圈是黃金包著的。戴奧凱斯的王宮,就在鑲著黃金的城牆之內。

根據同時代巴比倫人留下的楔形文字資料和後來的《亞曆山大遠征記》等的記載,哈馬丹城和兩河流域城市一樣,並沒有7道城牆,更沒有金牆、銀牆。根據米底王國初期的情況判斷,哈馬丹城裏可能是分部落或種族而居,每個居民區之間可能有圍牆加以隔開,就好像中古伊朗城市的居民區一樣,也是按部落居住的。哈馬丹的這些圍牆加上宮牆和外城牆,總數可能正好是7道。當然,古代哈馬丹城的街區也可能就和今天的情況一樣,居民區就像蜘蛛網一般,一圈又一圈,圍繞王宮形成了7個包圍圈。不過,由於古波斯帝國時期的哈馬丹遺址至今還沒有進行任何發掘,因此,古代哈馬丹城的情況,今天仍然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

盡管沒有任何文字資料,但是我們從亞述宮廷浮雕中還是可以看出米底一般城市的大致情況。它們都有堅固的城牆,高聳的塔樓。城牆外有護城河,足以抵抗強大敵人的進攻。哈馬丹作為米底最大的城市,也是米底反抗亞述的起義中心,理所當然應當更加雄偉堅固。同時,我們從希羅多德所說可知,米底王宮離城牆很近。這與西亞其他國家的都城,如尼尼微和巴比倫情況相同,那裏的王宮與城牆也很接近,或者說城牆本身就是王宮防禦體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