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底帝國滅亡之後,哈馬丹又成了古波斯帝國四大都城之一。古波斯曆代帝王,每逢夏季都要來哈馬丹的夏宮避暑。後來,哈馬丹又成了塞琉西王朝在東伊朗的統治中心。安息時期,哈馬丹一度是安息的都城,並且是絲綢之路中段的重鎮之一。哈馬丹在伊朗曆史上繁榮了2700多年之久,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伊朗最主要的城市,並且是伊朗農牧業生產的中心。
4.財富之城蘇薩
在伊朗有一座古城,它的曆史比伊朗國家還要早幾千年,它就是蘇薩城。這座城市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曆史,大約比伊朗人建立的國家要早五千三百多年。而在此之前,它作為伊朗土著居民埃蘭人的都城,也有兩千多年之久。蘇薩是伊朗文明最早的發祥地,因此,完全可以說“先有蘇薩城,後有伊朗國”。
埃蘭時期蘇薩的宮廷,在城市西北部的衛城之內。這座衛城建立在由人工建造的土丘上。它背靠卡爾黑河岸,比河岸高出33米,比市內其他地方高出6米,是一座十分堅固的城市。不過,這樣堅固的衛城也沒能抵擋住亞述人的凶猛進攻,王宮曾多次被亞述人毀滅。
古波斯帝國建立之前,蘇薩就已成為波斯人的都城。居魯士大帝時期,蘇薩是帝國四大都城之一,並開始在城內興建宮殿。這是因為埃蘭人是伊朗最有文化的民族,波斯人需要埃蘭人的才能來幫助他們管理國家。當時政府的行政官吏,特別是王室經濟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埃蘭人,埃蘭楔形文字作為官方文字使用了上百年才逐漸被阿拉米文字所取代。
蘇薩的宮廷建築,是在大流士大帝時全麵展開的,他下令建築蘇薩宮廷的命令,一直保留到現在。這個詔令用古波斯、埃蘭和巴比倫三種文字寫成,內容如下:
“……這就是我在蘇薩建立的宮殿。其材料來自遠方。其地基挖得很深,直達岩層。地基挖好之後,再用碎石填滿。部分地基深40埃爾(約合19米),部分深20埃爾。宮殿就建築在這個地基上。凡挖地基、填碎石、做磚坯,都是由巴比倫人完成的。
雪鬆是由黎巴嫩山區運來的。亞述人把它運到巴比倫之後,卡裏亞人和愛奧尼亞人再把它由巴比倫運到蘇薩。柚木是由犍陀羅和克爾曼運來的。這裏使用的黃金是由薩地斯和巴克特裏亞運來的。這裏使用的貴重青金石和光玉髓是由索格底安那運來的。這裏使用的綠鬆石是由花拉予模運來的。白銀和烏木是由埃及運來的。這裏使用的裝飾宮牆的材料是由愛奧尼亞運來的。這裏使用的象牙是由努比亞、信德、阿拉霍西亞運來的。這裏使用的石柱是由埃蘭阿比拉杜斯地方運來的。
那些加工石料的戰俘是愛奧尼亞人和薩地斯人。那些製造全器的金匠是米底人和埃蘭人。那些製造木器的人是薩地斯人和埃及人。那些做磚坯的人是巴比倫人。那些裝飾宮牆的人是米底人和埃及人。
大流士王說:在蘇薩,凡是已經下令要建立的那些雄偉建築,那些雄偉建築就建成了。”
在這個短短的詔令中,提到宮廷建築使用的材料來自15個地區,從遙遠的中亞和印度,直到埃及和希臘世界。參加宮廷建築的工匠,至少有5個民族的人,這還不算運送材料的那些地方的居民。明確提到的建築材料有12種,其中多數來自遠方,隻有碎石和磚坯大概是就地取材。可以說,為了建築蘇薩宮廷,大流士一世幾乎動用了當時帝國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財力。
蘇薩宮廷的主要建築工作是由巴比倫人完成的,因為他們具有豐富的建築經驗,善於建築台基式的雄偉建築。大流士一世的宮廷,就建築在巨大的人工台基上,麵積約37500平方米,其中有110個房間、走廊和大殿,麵積約20000平方米。蘇薩宮廷的全貌,今天已無從得知。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它的雄偉壯麗遠勝於大流士一世詔令所說。僅大流士一世的接見大廳,麵積就有10000平方米,大殿的屋頂,由6列高達20米的柱廊撐起,柱廊頂部裝飾著牛頭。
在蘇薩宮廷的宮牆上,鑲著精美琉璃磚淺浮雕,內容大多為王室侍衛、各種動物和神奇的怪獸。這種琉璃磚淺浮雕,就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載的壁琉璃,它在當時是一種最高級的裝潢藝術。
蘇薩宮廷經過大規模擴建之後,一直是古波斯帝國的王宮。國王大部分時間都住在蘇薩,政府機構也集中在這裏辦公。波斯帝國的賦稅大概也交歸蘇薩的國庫收藏。因此,在希臘人的眼裏,蘇薩肯定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城市,所以,希羅多德才發出了由衷的感歎:“誰要是占有蘇薩的財富,就可以和宙斯鬥富!”
波斯帝國滅亡之後,蘇薩在很長的時間裏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並且取得了城市自治權。薩珊時期,蘇薩居民起義反抗薩珊統治,因而被薩珊國王下令徹底毀滅。蘇薩的宮廷和居民住宅一起,都被化為瓦礫,掩埋在黃土之下,直到近代才被西方考古學家發現。
5.神秘的波斯波利斯
在蘇薩東南方向幾百公裏處,就是古波斯文明的發源地——伊朗的法爾斯省。在法爾斯省色拉子市西北,有一座神秘的山峰,當地人稱之為“庫赫·拉赫馬特”(善心山)。山下是一片寬闊的平原,這裏現在是牧羊人的世界和商旅必經之地。在平原的盡頭,有一座雄偉的城市遺址,它就是波斯波利斯。
波斯波利斯今天被伊朗人稱為“賈姆希德的寶座”。賈姆希德是伊朗史詩中的神話人物,他統治伊朗有700年之久,對伊朗文明有許多貢獻,最後因為傲慢自大,觸怒了天神,敗在剛拉白人手中。實際上,這座城市和他並沒有什麼關係。
波斯波利斯始建於公元前520年,也就是大流士奪取政權,剛剛鎮壓全國大起義之後的第一年。整個工程曆經三代國王,持續70年之久才竣工。
城市遺址在善心山的腳下,那裏有一個巨大的人工平台,高約13米,麵積約150000平方米,波斯波利斯宮廷就建築在這個巨大的台基上。整個宮廷的麵積約135000平方米。王宮三麵有箭樓和城牆防禦,牆高約4.5~15米,東麵則是高不可攀的懸崖。宮廷的正門是一個巨大的石台階,用人工開采的白色石灰岩做成,共有111級。人們從外麵進入波利斯城,就必須經過這個大台階。在台階的兩旁有持槍的禁衛軍,禁止閑雜人等隨意闖入王宮。
大台階前麵就是薛西斯修建的柱廊。柱廊入口處有4個巨大的人首牛身雕像,守衛著進入王宮的正門。在平台的西南角還有一個便門,供日常生活用品的進出之用。
整個波斯波利斯王宮,是一組設計嚴謹的巨大建築群。它主要由兩種不同風格的建築物組成:一種稱為塔恰拉,這是國王的寢宮;一種稱為阿帕丹,這是國王的接見大廳,可容納1萬人。
阿帕丹始建於公元前492年。在大殿的柱基下曾發現一個石匣,內藏金版、銀版奠基銘文兩塊,重約9.6公斤。銘文用三種楔形文字寫成,載明它是大流士下令所建。但是,大殿最後竣工是在薛西斯時期,他給大殿裝飾了琉璃磚浮雕,修建了雄偉的“萬國門”。
阿帕丹本身建在一個高2.5米的人工平台之上。大殿麵積約3600平方米,是一個正方形建築物,牆體用磚坯建成,地麵用淺綠色泥土築成。宮殿的大門、小門都是木質的,上麵蒙著金片。考古學家在大殿廢墟的灰燼中,曾經發現殘存的金片就是從門上掉下來的。大殿和柱廊的頂部由72根細長的石柱撐起,每根石柱高約20米,這些石柱現僅剩下13根。阿帕丹四周有堡樓,旁邊是國王的寢宮,寢宮的柱子是木質的,高約7~11米。
阿帕丹的地麵比平台高出4米,東麵和北麵有台階通向大殿,右麵台階兩旁的浮雕,刻著國王近臣的雕像。這些近臣有波斯人、米底人,他們都戴著項圈、手鐲,手持鮮花。浮雕塗有紅色、藍色、金黃色和天藍色顏料,顏料的殘跡至今清晰可辨。左邊台階上有33個民族代表人物的雕像,他們都帶著禮物或貢賦來朝見國王。一般認為,這可能是新年期間各族上層分子前來波斯波利斯朝見大流士的朝覲圖。這些雕像展示了各個民族不同的風采,可以說是波斯帝國的民族雕像博物館。
波斯波利斯第二大殿是金鑾殿,殿頂由100根高達19.96米的石柱撐起,號稱“百柱大殿”。大殿始建於大流士時期,至其子薛西斯時期最後完工。金鑾殿麵積4900平方米,是國王接見客人和舉行宴會的地方。大殿東門有大流士端坐在寶座之上接見大臣的雕像,身後是王太子薛西斯等人的雕像。大流士右手持黃金權杖,左手持蓮花。寶座是黃金做成的高背椅,銀腿獅子腳。
金鑾殿北門有國王與怪獸搏鬥圖。怪獸為獅首、獅身,前腿為獅腿,背有冀,後腿為鳥腿,尾為蠍尾。這幅雕像象征著正義的王權與反對王權的惡魔的鬥爭。
根據古代作家記載,王宮前麵還有官吏和普通居民的住宅,可惜今天已經蕩然無存,隻剩下一片孤零零的荒原了。
亞曆山大東征之前,外界並不知道波斯波利斯城。這座城市大概是座聖城,隻對波斯上層分子開放,故而顯得十分神秘。亞曆山大占領此城之後,僅在國庫中掠奪到的金銀財寶就有12萬塔蘭特,約合3120000公斤白銀,需要30000頭驢子才能將這些金銀財寶運走。希臘馬其頓征服者在城裏住了3個月,整天尋歡作樂,酗酒鬧事,難以決定如何處置這座宮廷。最後,亞曆山大和他的部下都喝醉了酒,在難辨是非的情況下放火焚燒了宮廷。
波斯波利斯宮廷之火,標誌著古波斯帝國的結束和希臘化時代的開始。此後,這座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宮廷,就再也無人居住,它漸漸地成了一座死城,聽任風吹雨打,日漸毀滅。
6.空中花園——獻給愛情的禮物
提到巴比倫文明,就不能不提到空中花園。關於這座位列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空中花園,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傳說尼布甲尼撒在成為巴比倫王之後愛上了美麗的米底公主安美依迪絲,並最終如願以償地迎娶她成為自己的妻子。可是,在婚後不久,憂愁就不知不覺地爬上了王妃的眉梢。因為她的家鄉米底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林茂密,花草叢生;而尼布甲尼撒所在的巴比倫卻是常年不雨的不毛之地。在花園國度長大的王妃想到自己可能再也回不到那美麗的花草之國,可能再也無法嬉戲於綠色丘陵之間,不由得愁眉不展,竟然害起了思鄉病。看見心愛的妻子每日鬱鬱寡歡,形容日漸消瘦,尼布甲尼撒也不禁愁從心生。他決定為美麗的王妃修建一座花園,這座花園必須比米底任何一座花園都要瑰麗、美好,讓她雖然人在巴比倫卻就好像是在自己的家鄉一樣。為博美人一笑,尼布甲尼撒不惜用巨資與人力營造了使古希臘人震驚的被稱為奇跡的空中花園。
尼布甲尼撒召集了幾萬名能工巧匠,用人力堆了一座小山丘,再在上麵種植了許多奇花異草,修建了許多亭台樓閣。它建於皇宮的中央,是一個四角錐體的建設,堆起縱橫各400米、高15米的土丘,每層平台就是一個花園。為了防止上層水分的滲漏,用拱頂石柱支撐著,在台階上鋪上石板、蘆草、瀝青、硬磚還有鉛板;同時土層也很厚,足以使大樹紮根。雖然最上方的平台隻有60平方米左右,但高度卻達到105米,大概相當於30層樓的高度,因此遠遠看去就仿佛一座小山丘。
尼布甲尼撒還在花園的最上麵建造了大型水槽,通過水管,隨時供給植物適量的水分。有時候,也用噴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園的低窪部分,建有許多房間,從窗戶裏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簾。即使在炎炎盛夏,也能感覺到非常的涼爽。因此,長年平坦幹旱隻能生長若幹耐旱灌木的土地上,出現了令人驚歎的綠洲。空中花園顯然遠不及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宮殿,或者是巴比塔的壯大與寬廣,但是它的美麗、優雅,以及難以抗拒的魅力,卻是其他建築所望塵莫及的。
有人曾經描寫過這裏的奇觀:“那是尼布甲尼撒王的禦花園,離地極高,高大樹木的懸根由跳動的噴泉灑出的水澆灌。”公元前3世紀的菲羅曾記述道:“園中種滿樹木,無異山中之國,其中某些部分層層疊長,有如劇院一樣;栽種密集枝葉扶疏,幾乎樹樹相觸,給人以舒適的遮陰;泉水由高高的噴泉湧出,先滲入地麵,然後再扭曲旋轉噴發,通過水管衝刷旋流,充沛的水氣滋潤樹根,土壤永遠保持濕潤。”
尼布甲尼撒王的良苦用心並未贏得妻子的歡心,傳說尼布甲尼撒的妻子、空中花園的主人安美依迪絲最終化作鴿子,飛天而去。
在古代,希臘人曾經把空中花園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可是,這座花園在現在人看來並不是什麼宏偉建築,它的長寬高都不過是幾十米而已。隻是因為古代希臘沒有特別高大宏偉的建築物,才把這樣一座幾十米高的寺塔式建築稱之為奇跡。
不過,最近對空中花園的所在地有了新的說法。國外有人提出,空中花園並不在巴比倫,而是在亞述都城尼尼微。這個花園的建造者不是尼布甲尼撒,而是亞述國王辛那赫裏布。他們的依據是:凡是親身到過巴比倫城訪問的古典希臘作家,在他們的著作中絲毫沒有提到過空中花園。這對別人尚可理解,但對專門以報道各地名勝古跡、奇聞軼事為己任的“曆史之父”希羅多德而言,卻顯然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如果說他們當年都隻能見到巴比倫塔而見不到空中花園,比他們晚幾百年的希臘作家又何以見到空中花園呢?
另一個重要依據是尼布甲尼撒詔令留傳至今甚多,卻沒有提到修建空中花園之事。相反,辛那赫裏布留下的詔令,卻提到他在尼尼微興建花園,並把流經尼尼微城的底格裏斯河水引入花園灌溉花草樹木。詔令中還提到花園中的提水機和銅質水管,而且,在尼尼微宮廷浮雕中,還發現一幅名叫《尼尼微空中花園》的浮雕。浮雕景致與古典作家對巴比倫空中花園的描述十分相似。這種空中花園,實際上是亞述園林設計師為亞述宮廷設計的王家園林。它一般利用天然山丘或人工堆砌的山丘,種植各種名貴樹木、奇花異草,供國王遊樂散心之用。在有些園林中養著各種珍禽異獸,供人觀賞;還有些園林養著凶猛的獅子,供國王狩獵之用。在尼尼微宮廷浮雕中,就有許多王家園林和狩獵的場麵。這種山丘式的花園被稱為“空中花園”也是合情合理的。
最重要的依據是:在巴比倫考古發掘中,人們在巴比倫城根本就沒有找到空中花園的遺址,而在尼尼微卻找到了許多的證據。因此,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地說,真正的空中花園並不在巴比倫,也與尼布甲尼撒無緣。它實際上在尼尼微城的西北郊,是辛那赫裏布下令修建的亞述王家園林。這座花園不僅有完善的人工灌溉係統,還有良好的自流灌溉係統。因此,在亞述帝國滅亡幾百年之後,花園中仍然鬱鬱蔥蔥,保持著令人神往的奇特魅力。
但是,至今為止,傳說中的空中花園的真實麵目依然隱身於曆史的迷霧之中。
7.通天巴比塔
關於巴比倫的巴比塔的來曆,有種種不同的說法。
《舊約·創世紀》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的。人們在向東遷移的時候,走到一個叫示拿的地方,驚喜地發現了一塊平原,於是就定居於此。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於是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顯示我們的力量和團結,免得我們分散在各地。這座塔就是著名的巴比塔。上帝聽到這個消息,決定離開高高的天庭,親自到人間來看個究竟。當他看到世人所建造的通天塔時,真是又驚又怒。他暗自盤算:現在天下的人都是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互相團結,力大無比。他們今天能建造這樣宏偉的城市和高塔,以後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神還怎麼統治人類?於是上帝就降臨到人間,變亂人們的語言,使他們彼此語言不通,離散到各地。這樣人們便紛紛離開巴比倫城,巴比倫城的建設被迫停止,巴比塔也因此半途而廢。
另一種說法是: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參加修塔,其中就包括“巴比倫之囚”。據說他曾命令手下官員要將此塔建得高入雲霄,“欲與天公試比高”。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比通天塔共有七層,象征著七曜星,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每層牆體表麵都鑲有不同顏色的琉璃磚,最高一層是天藍色琉璃磚。這是一座小神廟,神廟四角鑲著黃金,廟內供奉著巴比倫主神馬爾杜克的金像。神像據說重達800埃蘭特(1埃蘭特=30.3千克)。
飽受苦難的猶太人把象征著巴比倫強盛無比的巴比塔視為壓迫者狂妄的象征,內心詛咒著巴比塔,渴望上帝早日毀滅它,使自己獲得解放。巴比塔後來卻真的崩塌了。不過,這並不是猶太人詛咒的結果或是上帝的功勞,而是波斯的統治者造成的。在波斯帝國時期,巴比倫屢次發生反波斯起義。這些起義被鎮壓之後,波斯國王便下令把這座神廟中供奉的馬爾杜克金像熔煉成金塊,運往波斯都城蘇薩。從此,馬爾杜克神廟失去了往日的榮耀與輝煌,門庭蕭條,寺塔也就聽任風吹雨打,逐漸成為廢墟。
亞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帝國時,巴比倫已成為一片瓦礫堆。他曾經親自到寺塔故址憑吊,並想重修寺塔,以討好巴比倫祭司集團。可是這項工程僅清除瓦礫一項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這還不算重新修建塔寺本身的工程。由於工程過於浩大,亞曆山大又忙於新的遠征,隻好放棄了重建計劃。這座古代西亞建築的奇跡也就逐漸地被風沙掩埋在荒漠之中,直到近代才重新被人們發現。
根據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座巴比塔的記載,他在公元前460年遊覽巴比倫城時,曾見到了已經荒棄的巴比通天塔。按他的描述,巴比塔有一座實心的主塔,高約201米,共有8層,外麵有條螺旋形通道,繞塔而上,直達塔頂,並在半途設有座位,可供歇腳。希羅多德記下的塔基每邊約90餘米,高度也約90米。他還記敘巴比通天塔上建有一座大神廟,裏麵有張精致的大睡椅,鋪陳華麗,旁邊還有一張金桌子。希羅多德的記載,大致把巴比通天塔的巍峨雄偉描繪出來了。
1899年,德國考古學家羅伯特·科爾德韋在巴比倫遺址進行挖掘時,挖掘到了一座塔的巨大塔基。塔建造在一個名叫“薩亨”或”盤子”的凹地裏。據科爾德韋測量,塔基每邊長87.78米,塔與神廟總的高度也是87.78米,共7層,第一層高32.19米,第二層高17.56米,第三、四、五、六各層均高5.85米。據測算,神廟約高14.63米,牆壁包有金箔,飾以淡藍色的上釉磚。該塔建造時共用去了5800萬塊磚,這個龐然大物俯視著附近整個地區。科爾德韋認為,這座塔就是《聖經》中描繪的巴比塔。
不過,巴比塔的原型究竟在哪兒,人們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傳說中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王朝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馬爾都克大寺塔高295英尺,相當於今天一座二十多層的大樓的高度。這在當時人們眼裏確實有高聳入雲的通天之感。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有兩座著名的神廟,一是馬爾都克大寺塔,人稱“地廟”;還有一座叫巴比倫塔,人稱“天廟”。他們認為“天廟”才是傳說中的“通天塔”。但由於曆史久遠,巴比倫塔幾經洗劫,能夠留下的記載是風毛麟角。比較有價值的是在馬爾都克大寺塔裏發現的一塊石碑,上麵鐫刻有“曆史之父”希羅多德在公元前460年遊曆巴比倫城時,對當時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塔的描述。因此,一般認為,馬爾都克神廟大寺塔就是巴比塔。後來,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畫家還據此描述,描繪出他們想象中的通天塔。
希羅多德筆下的通天塔多次毀於戰火又多次重建。據史載,公元前539年,居魯士征服巴比倫時,第一次繞過了巴比塔,他為這座雄偉的建築所傾倒,不僅禁止部下毀塔,還下令在自己的陵墓上也建了一座類似的建築,隻是稍小一點。但這座塔最終未能幸存,它被波斯王薛西斯搗毀,成為一堆瓦礫。亞曆山大大帝遠征印度時,曾憑吊過這一遺址,他與居魯士一樣,為這宏偉的廢墟所傾倒。他讓一萬名部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清理現場,但可惜已無法恢複原貌。隨著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失落與湮沒,巴比塔再也未能恢複往日的雄偉與壯觀。人們隻能根據史家的記載和考古發現,將巴比塔的概貌大致呈現給後世的人們。
農業文明——人類農業發源地
人類對世界的探索都是從鄉村開始的。在兩河流域的黃沙之中,考古學家從大地深處發現了遠古燦爛的城市文明,證明這裏是人類城市革命的發源地。因為城市的出現和農業生產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很多學者自然就想到,這裏會不會也是農業革命的發源地呢?
最早推動兩河流域農業考古的,是美國學者布來德伍德。他提出了一套新理論,叫作“側坡學說”。他認為人類最早的農業發源地,可能是在紮格羅斯山地區的庫爾德斯坦側坡地帶。因為那裏雨量充沛,有各種適宜栽培的野生禾本植物,如大麥、小麥和燕麥等;有各種可供馴化的野生動物,如狗、豬、羊、牛和馬等;還有各種可供食用的蔬菜和果實。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人涉足這裏。他希望在這裏能有所發現,以此來驗證自己的理論。而當時的考古學者,大多認為兩河流域農業的發源地是在南部地區,因為那裏土地肥沃,水利灌溉係統比較完善。
布來德伍德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說動芝加哥大學的主持人,同意他前往庫爾德斯坦地區進行農業考古發掘。因為當時各大學的負責人和董事會的成員,都熱衷於發掘伊拉克南部的城市遺址,希望盡快地從出土寶藏中加倍收回自己的投資。他們對無利可圖的農業考古毫無興趣。布來德伍德費了很大的努力,才使他們認識到考古發掘的目的不在於搜尋寶藏,而在於通過實物說明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其中農牧業的發展,尤為重要。
很幸運,布來德伍德來到東方後便首戰告捷,他在紮格羅斯山麓的加莫爾地方發掘到一個史前村落的遺址。該遺址共有15個文化層,第10層以下屬前陶時代,相當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但這時已有長方形的土屋、爐灶、煙囪;還有磨製的石器,如石斧、石紡輪、石杯、石碗、骨針、項鏈、手鐲;還有黏土做成的人物塑像。
最重要的是,在加莫爾遺址發現了已經碳化的穀物顆粒,如大麥、小麥、豌豆、青豆;還有石製農業生產工具,如石鐮、石杵和石臼;還有許多已經馴化的家畜的遺骨,如山羊、綿羊、牛、馬、豬、狗等動物的遺骨。這證明當地已經出現了農牧業定居生活。
加莫爾遺址的絕對年代距今約9000年左右,它和從前已經發掘出來的村落遺址相比,要古老得多。但它本身已經是一個比較先進的農業村落,不足以說明農牧業的起源問題。因此,布來德伍德又在附近的卡瑞木、夏赫爾繼續發掘,並獲得了許多可喜的發現。他的“側坡學說”因為這些成功,開始成了公認的理論。
但是,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巴勒斯坦等地發現的遺址又大大動搖了他的理論。在傑裏科城(即《聖經》中的耶利哥城),人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史前城鎮遺址。這個遺址中發現了大量農業文明的遺物,距今時間約1萬年之久,遠遠超過了加莫爾。人們對於兩河流域是否是農業革命的發源地,又產生了疑問。幸好,人們很快又在伊拉克北部紮格羅斯山區的沙尼達爾和薩威克米發現了新的農業遺址。其中,沙尼達爾是個岩洞,早在6萬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居住。新石器時代初期,岩洞的居民開始逐漸離開岩洞,到附近的薩威克米季節性居住地,從事農牧業生產。他們後來就在當地建立了永久性的村落。在這個村落遺址中發現了經過馴養的綿羊遺骨,發現了鐮刀、碾石、臼和磨,但沒有發現穀物。這裏大概還處在由采集經濟向原始農業過渡的階段。沙尼達爾和薩威克米村落遺址絕對年代距今約1~1.2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