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人們又在沙尼達爾東南的耶莫發現了農業村落遺址。在這個遺址中,人們發現了栽培植物的種子和陶器,已經馴化的家畜山羊和犬的遺骨,還有女神的塑像。耶莫絕對年代距今約8000~9000年,它已經是一個標準的農業村落。在耶莫遺址之後,人們又發現了哈孫納遺址(約8000年前)、哈雷夫遺址(約6000年前)。這樣,兩河流域自新石器時代早期到階級社會產生之前的農業村落遺址,基本上可以連接起來。它證明布來德伍德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兩河流域不僅是城市革命的發源地,也是農業革命的發源地。
神奇的發明創造
1.四千年前的電池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就有了電池?這雖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但它卻是千真萬確的。1936年9月,德國考古學家威爾赫姆·科昂格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近郊的格加特·拉布阿村發掘出許多距今2000多年的陶瓷罐。罐口很粗,罐頸覆蓋一層瀝青。有根小的鐵棒插在銅製圓筒裏,圓筒直徑2.6厘米,高約9厘米,鐵棒高出圓筒1厘米,鐵棒下端塞有約3厘米的瀝青,使鐵棒和銅罐隔離開。經過仔細研究,科昂格認為這一裝置是古代人用過的電池。這些出土的銅罐、鐵棒和陶器是古代使用的電池。隻要向陶罐內倒入一些酸和堿性水,便會發出電來。由於這些古電池是在巴格達近郊地下的石棺內發現的,所以被稱作“巴格達電池”。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在大約同一地點還發掘出大量的電鍍物品。可以想象,這些電池的用途之一就是電鍍。然而,這些電鍍品是大約公元前2000年的物品,比科昂格發現的陶罐電池還要早兩千多年。這意味著某些電鍍技術早在四千年前就已使用,而現代意義上的電鍍技術直到19世紀上半葉才問世。許多人對此持懷疑和否定的態度。
為了證明科昂格的觀點,許多科學家不斷用仿製品進行通電實驗。1940年,美國工程師格雷仿製了這些陶罐,並在陶罐裏充入葡萄酒、硫酸銅、硫酸堿等古代居民可能作為電解質的液體。奇跡發生了,模型真的發出了電,成功地獲得半伏特的電,並且電池連續工作了18天。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的艾巴利西特做了相同的實驗,也成功地獲得了半伏特的電。隨後他又做電解鍍金實驗:將一個小雕像吊起來,抹上一層金粉水,然後接通仿製的古電池,大約通電2小時後,一尊金燦燦的鍍金雕像出現了。這一實驗終於證實了科昂格的論斷。
如果古巴比倫人能夠使用電得到承認的話,那麼世界上許多關於長明燈的傳說可能就找到了答案。這些長明燈所用的能量可能就是電。
2.輪子的革命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是一個神奇的民族,它的許多發明創造對人類曆史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蘇美爾人的任何一項發明都無法與他們發明的輪子相提並論。現在社會的每一角落,幾乎所有的產品和工具或多或少要靠輪子才能產生作用。正是有了輪子,才徹底改變了人類的運輸方式,進而為以後的機械時代奠定了基礎。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美索不達米亞人開始用木材和石料製成輪子,用於製陶。最初用於陶器生產的輪子是個厚重扁平的圓盤,盤底的中心凹入,裝在地麵上的石製或木製的圓頂座上,一個製陶的工作台就做成了。在製陶過程中,由於輪子的轉動,工作變得輕鬆方便,而且有助於陶器的形成。很快,這一技術就在兩河流域普及開來。在烏爾遺址裏,就發現不少陶輪的碎片。
大約在公元前3300年,蘇美爾人把輪動原理應用到運輸工具上,出現了世界上的第一輛四輪車,由四頭驢牽拉。起先隻是供國王乘坐或祭祀之用,後來用作戰車。在烏爾出土的“軍旗”上,就繪有多輛戰車和全副武裝的士兵。那時的戰車車輪是用兩塊木料拚成,中間用橫木條固定。這一結構很容易讓人想起漢字的“車”字,但這種車十分笨重。
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輻條式車輪取代輻板式車輪,金屬軸代替木軸,再加上人類馴服了野馬,以前笨重的牛車或驢車終於變成了快捷而輕便的戰車。赫梯和亞述的軍隊就是靠其威力無比的鐵騎戰車橫掃世界。公元前1270年,赫梯軍隊在敘利亞與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二世率領的20000名士兵對陣,赫梯擁有2500輛雙馬戰車,每車乘2人,還有步兵共計17000人。結果是赫梯軍隊大獲全勝。
當然,現在有些人認為車輪並不是由蘇美爾人發明的,而是由中亞幹旱草原的遊牧部落發明的。理由是,廣闊平坦的幹旱草原,比美索不達米亞的沙地,更適合車子的行駛。不幸的是,這些遊牧部落不曾建立城市,考古學家無法對其遺址進行發掘。不過,到目前為止,所有出土文物和史料記載都證明蘇美爾人發明車輪的可能性最大。
3.坦克的原型
亞述軍隊在兩河流域曾經獨霸一時,除了亞述民族的剽悍好戰之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先進的軍事技術。亞述士兵的裝備十分精良。公元前1030年,隨著鐵器的廣泛使用,在亞述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鐵製魚鱗甲。從出土的亞述浮雕中可以看到,那時的亞述弓箭手全身披掛精製的魚鱗甲,頭戴圓錐形銅製或鐵製的頭盔,頸部用魚鱗甲護領加以保護,其防護力之強可與中世紀的騎士裝備相匹敵。亞述軍隊在攻城時使用了號稱“古代坦克”的攻城機。攻城機實際上是一種裝有4到6個輪子的塔形戰車,車的上部包有護甲,保護塔樓上的弓箭手。攻城機裝備兩種機頭,一種是平頭攻城錘,可以摧毀磚石建造的城牆;另一種是一隻粗大的長矛,當攻城錘在城牆上撞開一個缺口後,攻城機隨即進入。在攻城過程中,塔樓上的弓箭手會遭到城上守軍火矢的攻擊。但不用怕,弓箭手可以憑借護甲回擊,而且塔樓上還備有水箱,可以在火矢還未點燃攻城機之前用水滅火。這種攻城機威力巨大,幾乎無堅不摧。更加不可思議的是,亞述軍隊在公元前9世紀已會利用可充氣的獸皮袋全副武裝地泅水渡河,神不知鬼不覺地發起突然襲擊。
4.兩河上的紙莎草船
1930年,考古工作者在烏爾遺址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枚刻著船隻的圖章。據考證,這枚圓形印章已有5000年的曆史。這就是說,至少在距今50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經懂得製造船隻。我們知道,兩河流域木材稀少,那麼,這些船隻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呢?
考古學家根據今天兩河流域的古風舊俗進行了大膽的求證。他們發現,在兩河流域地區,長著數不清的紙莎草,沿岸的很多居民用它來造房子,甚至用來造船。在今天的伊拉克,仍有用紙莎草製造小筏子的習俗,這種小筏子一般用來在淺河區打魚。因此,考古學家認定,5千年前泥版上描繪的船隻,無疑是用紙莎草造的。
這種船隻能經得起風浪嗎?能進行海上貿易嗎?考古學家經過對大量泥版文書的研究,證明遠在4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貿易網,而烏爾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貿易中心。考古學家從今天的巴林等地發現了一些圓形印章,與在烏爾出土的完全相同。此外,在今天波斯灣南端,還出土了記載了購貨清單的泥版,上麵清楚地記錄著這些貨物從烏爾購進。
這些事實都說明當時烏爾的商人確實有穿過波斯灣的貿易活動。而當時載貨的船隻,極有可能就是紙莎草船。經過現代專家的實地驗證,證明這種紙莎草船確實具有載貨能力,同時完全經得起風浪的考驗。
5.世界上最早的放大鏡
目前,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現的眾多楔形文字泥版中,有的文字很大,有的文字卻很小,細小得幾乎用肉眼難以分辨。人們對此不禁產生疑問:在遠古時代,蘇美爾人是如何刻畫這些微小的楔形文字的?他們又是如何來閱讀和辨認這些文字的呢?
1853年的一個偶然的考古發現為這些問題提供了可能的答案。當時,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德爵士在古代亞述王國的首都之一尼姆魯德發掘出許多珍寶,其中的一件引起了萊亞德爵士的興趣。這是一塊厚度約0.25英寸的卵形水晶,表麵光潔,一麵很平,另一麵則呈凸形,外觀像一鏡片。萊亞德爵士拜訪了當時著名的光學專家布魯斯特爵士。經過研究,布魯斯特爵士認為,這個神秘的東西是用來放大或聚集太陽的光線,也就是說,這塊卵形水晶是公元前9世紀的放大鏡或取火鏡。經過進一步的實驗,布魯斯特認為,作為取火鏡,效果不佳,因此,這一鏡片很可能是放大鏡。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蘇美爾人能夠雕刻和閱讀那麼微小的楔形文字。而且,亞述人繼承了蘇美爾人製造印章的傳統並發揚光大,他們的印章更為複雜精密,考古學家隻有使用放大鏡才能看清印章的細微構造。這也使我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至少是在亞述時期,他們的工匠已經懂得借助某種光學工具來完成他們的工藝品。
影。在4600多年前的烏爾,有一幅名叫《烏爾的軍旗》的鑲嵌畫,就準確地反映了當時君王的生活。
在鑲嵌畫的正麵第一行,烏爾國王身穿羊毛製成的衣服坐在寶座之上,手持酒杯,一邊品嚐美酒,一邊聽樂師奏琴。在他的對麵是烏爾的顯貴,他們坐在各自的椅子之上,高舉酒杯,向國王敬酒。這可能是宮廷宴飲的場麵,或者是國王和群臣日常議事的場麵。
王家宴會吃些喝些什麼?當時的酒類主要有椰棗酒、葡萄酒、啤酒等。其中,葡萄酒生產的時間最悠久,質量也很好,是專門供貴族上層使用的飲料。肉類主要是羊肉。波斯王室文件就多次命令各地必須按時給王宮送綿羊、山羊。此外,還有牛、馬、駱駝、驢和騾子肉。有時,國王和侍從也偶爾出去打獵,捉個山羊、小兔或鳥兒什麼的,就算是山珍了。
2.王室服飾
國王和後妃們穿些什麼?在兩河流域最早是穿毛織品和亞麻紡織品。國王穿毛紡織品,不但有《烏爾的軍旗》這幅鑲嵌畫為證,而且還有烏魯伊尼姆基那改革銘文為證。銘文中多次提到剪羊毛收稅問題,可見毛紡織業還是一項重要的稅源。亞麻紡織品是西亞居民主要的衣料,做工精細的亞麻紡織品如果再染上紫色,就成了古代西亞最貴重的衣料,專供王室和達官貴人使用。大流士國王未發跡之前,盡管是波斯將領,也買不起一件紫袍,不得不接受了一位希臘人的贈送。等到他篡奪王位,當上國王之後,他為了報答自己的希臘恩人,竟不惜派出一支軍隊去幫助他奪回失去的政權。
希羅多德說波斯國王喜歡穿米底服裝。這種米底服裝到底是用什麼料子做成的,古人沒有明確記載。現在有人猜測它可能是用中國絲綢做成的。我們從亞述宮廷浮雕可以看出,亞述國王的衣著都是非常挺直平整的,絕無折疊皺紋,這就是毛紡織品衣料的特點。但是在波斯宮廷雕刻中,波斯國王的衣著出現了非常優美的褶紋。這種褶紋完全不見於先前各個時代,但是卻被以後安息、薩珊時期的宮廷雕刻所繼承。一般認為這種褶紋就是用來表示質地輕軟的絲織品的。因為從古波斯帝國起,伊朗就開始從中國進口絲綢。到了薩珊時期,伊朗不僅向中國學會了養蠶繅絲的技術,還用中國的生絲織成胡綾,向中國和羅馬出口。這種胡綾實際上是一種簡單的絲織品,一床大蚊帳不過一兩重,一件衣服輕薄透明,有如蟬羽。但是,羅馬帝國的貴婦人穿上胡綾招搖過市,就被好勇尚鬥、天性保守的羅馬元老指責為傷風敗俗,禍國殃民了。
3.王室狩獵活動
在古代帝王生活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內容,這就是狩的意義。帝王狩獵活動的起源難以查考,但從古代留下的大量吉爾伽美什獵獅圖看來,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了帝王的狩獵活動。這些獵獅圖中描繪的國王與猛獅搏鬥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場麵,通常象征著正義(王權)戰勝邪惡(反王權)。但是,它有時又是確確實實的真實場麵。
古波斯國王也喜歡狩獵。在波斯國王的圓印章中,就有波斯國王獵獅的場麵。但是,這到底是反映波斯國王真的像亞述國王那樣喜歡獵獅,或者是藝術家們簡單地模仿亞述雕刻的風格,已無從判斷了。薩珊時期,國王的狩獵活動不僅見於器物上的雕刻,也見於文字記載。薩珊時期的詩歌中就有國王狩獵的故事。薩珊國王白赫蘭五世(420年~438年)在位初期據說不理朝政,沉湎於狩獵、宴飲、女色、波羅球戲和音樂之中。為了滿足聲色之好,他還從印度請來了吉普賽樂隊。波斯大詩人歐馬爾·卡亞姆就稱他為“善獵野驢的白赫蘭”,還有人幹脆稱他為“野驢王”。這個綽號的得來,可能就是因為他善於獵取野驢。可是,這位國王後來在追逐獵物的時候,卻不幸掉入萬丈深淵中消失了。
狩獵並不僅僅是遊戲,也具有訓練軍隊、寓戰於樂的作用4.尋常百姓家巴比倫百姓的生活與國王的豪華奢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我們到尋常百姓辛·達米克一家去看看他們的日常起居吧。
早晨,太陽剛剛升起,陽光剛剛照亮巴比倫東部的平民區,辛·達米克一家就已經起床,開始了一天的生活。
辛·達米克是馬都克神廟的商人,他的妻子名叫利馬特,是神廟祭司蘇祖布之女。他們有兩個兒子、幾名奴隸,住在東部的神廟管理人員居民區。他們在巴比倫算不上是大戶人家,隻能算是一個中等家庭。
在古巴比倫時期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男主外,女主內。辛·達米克一起床,就忙著給全家人分派一天的工作:妻子在家做飯,兒子帶領奴隸到地裏去幹活,自己則去市場上為神廟采辦貨物。
辛·達米克家的早餐比較簡單,隻有麵包、鹽、芥末和蔬菜。兒子吃完早飯後,帶著奴隸急急忙忙到地裏幹活去了。他們和所有的神廟服役人員一樣,也由神廟得到了一份服役份地作為自己為神廟服役的報酬。不過,這份土地離城市很遠,下地幹活需要早出晚歸,非常辛苦。
辛·達米克吃完早飯,梳洗打扮之後,便走出了家門。他的妻子隨即把大門緊緊關上,在家裏忙忙碌碌地幹活。在巴比倫,婦女是沒有什麼地位的。如果婦女不努力做家務活,男人可以用“懶惰”、“敗家”的罪名把她趕出家門,甚至判處死刑。婦女如果被發現與人通奸,則要當眾用石頭砸死,或者投入幼發拉底河淹死。因此,巴比倫的婦女平常是緊閉門戶,絕少在外閑逛的。男性則是家庭無可爭執的主人,處處受到法律的保護。
辛·達米克出了家門,沿著神廟管理人員居住的小巷往前走,很快就到了小巷的巷口,這裏有一個小小的柵欄,把這個居民區和其他居民區分開。但是,辛·達米克今天要去的是外國僑民區,這個區在巴比倫港的碼頭附近。
原來,巴比倫的居民是按照職業或民族居住的。每個居住區都自成一個單獨的社區。我們所知道的就有當地居民的社區、希臘人的社區、波斯人的社區、猶太人的社區和其他民族的社區。還有農民的社區、工匠的社區、商人的社區。每個社區的街道都有自己的名稱。
巴比倫每一個社區都是一個獨立的小天地。社區有自己的自治機構、民眾大會、法院和社區長老。按照法律進行活動。每個社區的入口(街口)有一座柵欄門,把它和其他社區、街道分離開。城市夜生活受到一定限製。每晚夜深人靜之時,門吏就在街上反複高聲呐喊,警告人們趕快回家。隨後,他就把柵欄門鎖上,禁止人們夜間出入,以防出現不測。
外國僑民區有自己單獨的管理機構和特殊的法律地位,有點類似現在世界各國的經濟特區。因為波斯統治者壟斷對外貿易,從中獲利甚豐,對招徠遠客特別重視,也就給予外僑許多優惠。但是,由於民族隔閡和商業競爭的原因,外僑社區與本地居民社區嚴格分開,有如城中之城。而在外僑區的內部,也是按照民族、職業分成許多不同社區,各有自己的首領負責與當地政府機構來往。
古代最早的旅店業、服務業和色情行業,都出現在外僑區。在巴比倫就有外國人開設的旅店、酒店、妓院,專門接待外國人。我們從《漢謨拉比法典》中知道,當時的旅店、酒店很多兼營色情行業,一旦被發現要受到嚴厲懲罰,但外國人不在被懲罰之列。因此,很多有錢的居民,經常跑到外國僑民的酒店中去鬼混。
有一名波斯王子擔任埃及總督,但他從來就不到埃及去上任,而是住在巴比倫,讓管家按時把錢財從埃及送到巴比倫,供他享樂。有些本地的大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給農民耕種,自己則住在巴比倫花天酒地,尋歡作樂。《聖經》就曾把巴比倫比作大淫婦,詛咒它終有一天要滅亡。
辛·達米克在外僑區的香料行為神廟購買了節日慶典用的香料之後,便回到市區。他還要為神廟購買一些祭品,因此又進了本地居民的工匠區。
工匠們以行業為單位,集中居住在同一個社區,各有頭領管理。這種組織類似西歐的行會,但它隻管行政和社會治安,不管生產經營狀況,純粹是社區基層行政組織。
巴比倫的工匠行業很多,大多數工匠都十分注意保守工藝秘密,很少進行技術交流,金屬冶煉、加工行業則更為保守。像各種青銅、黃銅原料的比例,冶鑄的方法,冷鍛鋼的技術和淬火的技術,都是商業機密,屬於嚴格保密、秘不外傳的東西。因此,這些行業就會受到社會的歧視,名聲很不好。相反,巴比倫的玻璃製造業卻非常開放,埃及和巴勒斯坦的玻璃製造技術據說就是從巴比倫傳過去的,反過來又促進了巴比倫玻璃製造技術的發展。
辛·達米克在工匠區轉悠了老半天,終於采購到了神廟慶典用的各種物品。他隨著店裏送貨的小夥計一起,把各種物品送到了馬都克神廟的典禮祭司那裏登記造冊完畢,一天的差事就算完成了。這時,夕陽已經西下,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自己家裏。利瑪特則開始準備晚飯。晚飯吃的有大麥餅、蔬菜和湯。天快黑的時候,辛·達米克的兒子帶著奴隸從地裏回來,一家人一邊吃飯,一邊談論家事。巴比倫普通市民,一般每天就隻吃兩頓飯。晚飯過後,辛·達米克點起油燈,全家晚上還要幹活,準備第二天的活計和需要的東西。晚上9點鍾左右,全家開始休息了。勞累了一天的一家人逐漸進入了夢鄉。
日常飲食
距今4000到6000年前,在蘇美爾,麵包和酒已開始大規模製作和消費。
麵包是蘇美爾人奉獻給人類的美食。考古學家從蘇美爾古城烏爾出土了眾多的磚砌爐灶和多眼烹飪灶,時間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蘇美爾人把大麥磨成粉,和成麵團,加入發酵粉,然後進行烘烤。蜂蜜是主要的甜味劑,此外還有椰棗汁。
麵包的發明刺激了酒特別是啤酒的生產。有的學者認為,埃及發展了最早的釀酒業。而實際上,是蘇美爾人最先把酒奉獻給人類的。根據蘇美爾文明時期的泥版記載,至少在6000多年以前,蘇美爾人就已經有了成熟的釀酒技術,比埃及至少要早2000年。據當時的楔形文字記載,蘇美爾人已懂得複式發酵法,用大麥、小麥、黑麥通過發酵製成飲料。考古發掘也已證明,當時有釀酒的作坊,作坊裏有釀酒用的爐子、圓桶和儲存酒的壇子或酒桶。
另外,還發現了喝酒用的一種飲酒管,估計是由於酒裏有一些殘渣,用飲酒管起過濾作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所飲用的這種啤酒,比現在澄清過的啤酒要濃得多,按照今天的說法,富含維生素B12,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
當時酒的種類最主要的有啤酒,其次是海棗酒、葡萄酒、烈酒等。葡萄酒的製作很簡單,不需要任何添加劑,隻要在合適的溫度下,把裂開的葡萄在容器裏放上幾天,就會發酵變成酒。
巴比倫時期,婦女是主要的釀酒者。一般在家裏釀製並銷售,這種家庭小酒館在美索不達米亞很普遍。在《漢謨拉比法典》中,特別提到了以開酒店為業的婦女,可以說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啤酒價格管製法規。法典的第108條和第111條規定:高價出售啤酒的婦女會被扔到河裏;如果容許犯人在她們的酒店飲酒,而不向當局報告,將處以死刑。
酒是美索不達米亞人最喜歡的飲料。蘇美爾人大約要把每年收成的40%用於啤酒製作。普通的神廟雇工每天可以得到1.75品脫配給的啤酒;地位高一點的人,比如像祭司,每天可以得到5倍於此的配給量。在亞述帝國時期,不斷的軍事勝利,更刺激了釀酒業的發展。在大量的石刻和壁畫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飲酒的場麵。
“葡萄美酒夜光杯”,有了美酒,廚具和餐具當然也要很精美,西方人用的叉子可能也是由美索不達米亞人發明的。在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些單尖的骨叉。一般認為,叉子是公元4世紀東羅馬帝國時期的發明,在蘇美爾遺址的發現,將這一發明提前了至少2000年。
最近,耶魯大學巴比倫古物陳列館的3塊泥版已被破譯,經證實,這是公元前1700年左右,即偉大的立法者漢謨拉比統治時期的菜譜。這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烹飪手冊。菜譜上提到的菜肴有燉肉,和大蒜、洋蔥、肥油、酸奶一起煨熟的小山羊肉,燉蘿卜等。菜譜上的“燉蘿卜”是這樣寫的:不用肉,水開後下肥油,加洋蔥、脊狀荊棘、芫荽、土茴香和卡拉蘇;將韭蔥和大蒜搗成泥,澆在菜上;加洋蔥和薄荷。這裏的“芫荽”就是我們今天常用作調料的香菜,“卡拉蘇”是一種豆子,而“脊狀荊棘”則可能是兩河流域特有的一種調味品。
愛美的女人
需要是發明之母,而愛美之心也是最強烈的發明動因。
考古學家發現,遠在公元前2900年的埃及墓葬中就隨葬了一些香油壇,這應該是早期的香水。根據古巴比倫時期的一些殘存的泥版文獻,證明美索不達米亞也有香水製造業。香水一般是在家庭作坊中製作,有多種香水,有的是芳香的溶液,有的是香油膏。據文獻記載,製作的工序很複雜,估計有一二十道工序,大致也要經過浸漬和提取的過程,而且火候的掌握至關重要。另外,古時候美索不達米亞人的香水應用比較廣泛,除了用於化妝品製作,還用於醫療、宗教儀式等。
美索不達米亞婦女對發型之美也有不同的追求,她們的發型藝術異彩紛呈。我們僅從一組蘇美爾婦女的小雕像中,就可以看到婦女發式的多樣性。在該組的婦女戴著有褶子的亞麻布女帽,僅露出臉部;婦女梳著像我們現代的垂直披發,頭上戴著一個圓形頭箍;婦女則戴著一個高高的頭飾,上麵還蓋著一塊帶穗的披巾;婦女戴著一個巨大的頭盔,下麵露出的鬈發卷成團狀,長至肩胛。
至於其他的美容方法和用品,美索不達米亞也頗具特色。世界上最早的化妝品應屬蘇美爾人創造。在舒伯·亞德女王墓中,考古人員出土了一個貝殼形金色小化妝盒,裏麵有眼影粉、胭脂等一套美容用品。由此可以想象,古代蘇美爾女子眼部的美容方法是在眼睛周圍塗上銻礦石製成的眼影粉,目的是讓眼睛顯得大一點,就像我們今天常做的那樣。項鏈也是女人喜歡的首飾。另外,在巴比倫,男人塗脂抹粉、穿紅戴綠、佩戴首飾也是常見的情況。
服裝式樣也是多種多樣的。男式服裝常見的有腰布形式的服裝,裏麵穿直筒緊身長衫,為對襟樣式,單獨穿著時束有腰帶。女式服裝與男服大體相同,一般多繡有花飾,布料主要是亞麻布。另外還有一種叫“卡烏那刻絲”的布,據考證,這是一種在經線上用緯線結成扣環狀的羊毛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