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古老的部落氏族製度開始解體。在北方,10個以色列人部落組成了部落聯盟,叫“以色列”;在南方,便雅憫和猶大兩個部落組成了另一個聯盟,被稱為“猶太”。各個部落或部落聯盟之間常常會聯合起來抵禦外敵,但也不時會發生內部衝突,自相殘殺。以法蓮部落與迦得部落有一次在約旦河兩岸發生了衝突,以法蓮部落有42000人死於同族人的刀劍之下,實力被大大削弱了。《聖經》記載說:“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惟一能保持各部落之間聯係的大約隻有共同的信仰——猶太教。這種割據和混亂局麵持續了大約200年。
到士師時代末期(大約公元前12世紀後期),來自愛琴海諸島和小亞半島沿岸的海上民族非利士人日益強大。他們從赫梯人那裏學會了冶鐵技術,憑借先進的武器,占領了迦南的沿海地區,並不斷向東擴張,奪占希伯萊人的土地。亞弗一役,希伯萊人損失慘重,連宗教聖物約櫃也被非利士人掠走。外部強敵使希伯萊人麵臨著巨大的危機。
希伯萊人迫切地感到需要結束內部紛爭,團結一致對付外侮。大約公元前1025年,掃羅在迦南建立了統一的希伯萊人國家,都城在便雅憫屬地的基比亞。這樣,士師製度就過渡到了君主製度,統一的希伯萊王國誕生了。
統一的王國
掃羅(約公元前1025~前1013年在位)雖是希伯萊王國的第一任國王,但他的王國依然帶有舊時部落關係的痕跡。事實上他仍然隻是古老的、鬆散的部落聯盟紐織到完善的君主政體之間的過渡人物。而他的繼承者大衛王(約公元前1013~
前973年在位)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希伯萊君主王國奠基者。他統一了希伯萊人各部落,建都耶路撒冷。作為英明的統帥,他揮師降服非利士人、亞捫人、亞蘭人等外部強敵,在從“埃及之溪”(即西奈的埃拉裏什沙漠綠洲)到幼發拉底河畔之間的遼闊疆域裏確立了自己的統治地位。他還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在武力征服的同時,積極著手進行軍事、政治和宗教方麵的改革;軍事上,為確保各部落對中央政權的效忠,他建立了一支來自各部落的後備部隊;並把早年追隨他的武士衛隊進行改編,以其為核心,廣招雇傭兵,組成一支強悍的常備部隊;為便於控製軍隊,他把軍隊分成十人、五十人、百人和千人規模不等的各級單位,使軍隊成為其王國政權的有力支持。政務上,他在中央設立元帥、史官、祭司長、書記等官職,協助自己處理國務,而且他的眾子也均被授予官位。宗教上,他大力扶植猶太教,以盛大的儀式把約櫃迎入耶路撒冷。這位文武雙全的治國能手成為猶太史上繼摩西之後的又一位卓越人物,“他把12個部落統一成一個專製君主統治的鞏固國家”。
正是在大衛王文治武功的基礎上,以聰慧睿智而著稱的所羅門國王(約公元前973~前930年在位)繼續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上都取得空前矚目的成就。鑒於大衛統治時期王國版圖已達到最大限度,因此所羅門要做的主要是鞏固王權、增強國力。為完善中央集權,所羅門進一步改組行政機構,增設官職。不但朝廷有了新設的宰相,而且在眾祭司之上任命撒督為祭司長,實施祭司世襲製。更令人矚目的是,他將全國按地域劃分為12個行政區,每區各設一名總督,主要職責是征收賦稅、攤派徭役。行政區的劃分打破了昔日希伯萊人各部落的地域界限,進一步將民眾百姓納入以國王為中心的國家生活之中。各區總督均由國王直接委派任命,他們都對朝廷負責,國王還時常派遣欽差大臣到各地巡行督察。這些政策極大地推進了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部落製度的解體進程,逐漸建立起一種以地域為基礎、由國王直接控製的全新的地方行政體係。
在所羅門王的統治下,希伯萊王國經濟發展,國運昌盛,成為當時西亞北非最富庶的奴隸製王國。至此,希伯萊語成為迦南通行的主要語言,迦南成為希伯萊人生息勞作的共同地域,希伯萊人也逐漸變成以從事耕作、園藝業為主的農業居民,形成以猶太教信仰為核心的共同精神文化,古代猶太民族基本形成,其民族國家——希伯萊王國作為民族統一的載體,為古代輝煌的猶太文明奠定了發展的根基。
王國衰落
公元前933年,所羅門去世,其子羅波安即位。以色列民眾對這位新王寄以希望,請求他減輕賦稅,結果卻遭到斷然拒絕。民眾於是轉而擁立反叛的耶羅波安為王,於是以色列統一王國正式一分為二:北方102個支派歸順耶羅波安,史稱以色列王國或北方王國;南方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仍忠於羅波安的統治,稱猶大王國或南方王國。北方王國存在200多年,於公元前722年被亞述滅亡;南方王國存在350年左右,於公元前586年被新巴比倫滅亡。從統一王國分裂到猶大王國滅亡的幾百年,史稱王國分裂時期。對於這一時期的以色列人來說,大衛、所羅門時的輝煌興盛已成為曆史,南北兩國自始至終被內憂外患所困,終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使以色列人處境艱難的首先是南北兩國之間的爭霸鬥爭。南北分裂後,雙方彼此敵視,內戰不斷。除了南北之間的戰爭外,南北兩國內部的權力爭奪也削弱了各自的力量。內部傾軋、外敵蹂躪、貧富懸殊、信仰危機日趨一日地加劇了兩個王國的衰敗,並使之最終屈服於異邦統治之下。
對以色列人製造威脅的先後有埃及人、亞蘭人和亞述人。從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的近3個世紀中,亞述逐漸征服了整個西亞。亞述王提格拉·毗列色三世在位時,北方以色列王國隻能依靠向亞述大量進貢才能免遭滅國之災。到了以色列王國最後一位國王何西阿在位時,他不滿於做亞述的傀儡,幾次拒交貢金,並與埃及聯合,試圖擺脫亞述的控製。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為了防止以色列王國對自己構成威脅,同時為日後出兵埃及掃清道路,決定徹底滅掉以色列,於是派出重兵圍困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3年後,即公元前722年,亞述王薩爾貢二世率兵攻破了撒馬利亞,將其夷為平地,北方以色列王國就此滅亡。
北方王國滅亡,其境內10個支派的以色列人被亞述王流放到亞述各地。這10個支派的居民在當地土著宗教、習俗和文化的長久影響下,逐漸和當地的異族通婚雜居,被其同化,久而久之,熔於一爐。這10個支派的以色列人,便從此消失於曆史舞台。這便是以色列曆史上所謂的“失蹤的十個部落”之迷。
相對於北方王國而言,南方的猶太王國存在時間稍長一些,但麵對大國的野心,猶太王國終躲不過任人宰割的命運。它以向亞述帝國稱臣納貢為代價,繼續維持了一百多年,在亞苧與埃及爭霸的夾縫中苟延殘喘。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被新巴比倫聯合米底人擊垮,其對近東的統治也趨於瓦解,南方 的埃及在法老尼科統治下,趁虛而入,興兵北上,約公元前608年,在米吉多一戰中,猶太戰敗,國王約西亞被殺,其子約哈斯即位。但3個月後,即被尼科流放,約西亞的另一個兒子約雅敬被立為猶太國王。同一時期,日益強大的新巴比倫於公元前605年在卡爾赫米什(Calchemish)擊敗了埃及軍隊,取而代之成為西亞的實際統治者。公元前597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率軍攻破耶路撒冷,立西底家為傀儡國王。10年後,猶太王國反叛新巴比倫,立刻遭到毀滅性的報複:新巴比倫軍隊攻破了猶太王國所有設防城市,並於公元前586年攻入耶路撒冷,將聖殿夷為平地,猶太王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已從此不複存在,淪為新巴比倫的一個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