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希伯萊文明進程(1 / 3)

希伯萊民族的誕生

在亞洲大陸的西部,著名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發源於北方的高山,流向波斯灣的海水中。這兩條大河夾帶大量的泥沙奔流不息,衝刷沉積,在兩條河流之間形成了廣袤的平原。在這片肥沃的衝積平原上,生活著一些古老的民族。他們大都是背井離鄉,曆經漂泊才來到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的。

在距今大約四千年前,在這些漂泊而來的民族中,出現了一個來自南方沙漠的小部落,這就是後來的希伯萊人。

兩河流域的古代諸民族,最早都屬於閃米特人,除希伯萊人外,閃米特人還包括古代中東的巴比倫人、迦南人、阿拉米人等。在早期,這些閃族人完全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這個小部落同其他部落一樣,也拜祭諸神,但他們敬奉最多的都是其部落主神耶和華。

這個小小的閃族部落在波斯灣沿岸烏爾生活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後來他們又沿著幼發拉底河繼續向西遷徙,希望找一塊肥沃的土地定居下來。

此時,部落的族長名叫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同他的先輩們不完全一樣,他認為耶和華不僅隻是本部落的神,而且是天與地的創造者,是包容一切的宇宙神(上帝)。

亞伯拉罕的父親他拉屬西閃米特人。他拉本來住在烏爾城,後來才向北順著新月形肥沃地帶的右翼遷到了哈蘭。亞伯拉罕時代,偶像崇拜十分普遍,他拉也對各種偶像的神力深信不疑,家中供奉有許多泥塑的偶像。亞伯拉罕堅信偶像決無神力,對其崇拜當然也愚蠢荒謬,於是拿起斧頭打碎了所有偶像。他觀察萬物,見季節變換,草木枯榮,日出日落,皆有輪回,便悟想世上必有某位神靈於冥冥之中安排這一切。由此亞伯拉罕隻信這位全能獨一的神靈——上帝,而且後來在自己的部落內也確立了對上帝的一神信仰。

據說亞伯拉罕在75歲的時候,聽到了上帝耶和華的聲音,希伯萊人的最高神耶和華命令亞伯拉罕到另一個地方去建立自己的國家,聲稱:“我必叫你成為大國,賜福給你,叫你的名字為大,而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於是,在“神靈”的啟示下,亞伯拉罕帶著眾人沿大河北上,並渡過幼發拉底河,向西進入迦南。當地的迦南人稱他們“希伯萊人”,意即“渡河而來的人”伴隨這一稱呼的誕生,一個新的、獨特的民族登上了世界文明的曆史舞台。

亞伯拉罕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作的這次遷徙,直接促成了一個民族的誕生。當亞伯拉罕跨過幼發拉底河時,他拋在身後的不僅是信異教和偶像的親人,更是異教和偶像本身,他所帶過河的不僅是一種新的宗教信仰,更是一個新的民族。

寄居埃及

亞伯拉罕率眾遷居迦南後,希伯萊人開始在此繁衍生息。傳說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下兒子以撒,以撒次子叫雅各,力大過人,曾同天神角力獲勝,為神賜名“以色列”,意為“同神摔過跤的人”,故希伯萊人又稱以色列人。雅各有12個兒子:流便、麵緬、利未、猶大、以薩迦、西布倫、約瑟、便雅憫、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薩。

公元前18世紀末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時,為迦南旱災和饑荒所困的希伯萊人也隨同喜克索斯人遷徙埃及,到達尼羅河三角洲的歌珊,在此水草豐盛之地從事畜牧,生息繁衍,由雅各12個兒子的後代繁衍擴展成為12個部落分支。但他們的信仰卻與當地埃及人格格不入。公元約前16世紀喜克索斯王朝被推翻,統治埃及的新王國法老把和喜克索斯人同屬閃族的希伯萊人貶為奴隸,強迫其服苦役,從而結束了希伯萊人在當地安居樂業的美好日子。法老不僅處心積慮地虐待這些不同信仰者,而且甚至發布一條殘暴的法令:凡希伯萊人所生之子必須溺死。

統治者的民族排斥,給希伯萊人帶來深重災難,整個民族麵臨滅絕的危險。

摩西率眾出埃及

正當希伯萊人慘遭異族淩辱之際,其卓越不凡的民族英雄摩西應運而生,正是他奠定了古代猶太民族和猶太教創立的基礎。

猶太人在埃及飽受壓迫和摧殘,摩西挺身而出,和他的兄弟阿倫一起,就猶太人的地位問題和埃及法老進行了激烈的談判。

傳說上帝在西奈山授給摩西《十誡書》,於是摩西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開始了他們尋找理想國度的艱難旅程。據《聖經》記載,摩西在西奈山蒙召受命,被上帝賦予拯救希伯萊人脫離埃及苦難的重任,摩西和兄長亞倫經過與法老的一係列鬥爭,終於逃離了埃及。“遷出埃及”意味著希伯萊人擺脫異族奴役的自我覺醒,是古代猶太民族開始形成的一個關鍵性標誌。摩西率眾在途經西奈沙漠時,出於加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摩西對恢複偶像崇拜的希伯萊人發動了一場統一信仰的宗教行動。他假借神主耶和華之命在西奈山下與其族人約定“十誡”,作為耶和華與猶太人訂立的約法,這就是著名的“摩西十誡”:

一、除耶和華之外,不可信仰別的神;

二、不可為自己雕製和崇拜任何偶象;

三、不可妄稱耶和華的名;

四、當守安息日為聖日;

五、當孝敬父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猶太人經卷護盾上刻的“摩西十誠”。

希伯萊民族領袖、猶太教創立者摩西。此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現實主義雕塑家多諾泰勒的作品。六、不可殺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盜;

九、不可作偽證陷害人;

十、不可貪婪他人的一切。

“摩西十誡”奠定了猶太教的理論基礎,使猶太人在精神上統一了起來。猶太人的一神信仰終於在律法保障下,在與種種矛盾的鬥爭中確立和鞏固下來,作為堅實的精神支柱支撐著希伯萊人走出荒野,回歸迦南。

但率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摩西,和他那一代人都未能回到迦南。據《聖經》載,摩西到達約旦河東岸後,登上尼波山的毗斯迦山頂,遠眺上帝“應許”給以色列人的土地後,便溘然長逝。臨死前摩西立約西亞為他的繼承人,來繼承他統領迦南全境的未竟事業。因此對迦南的征服是從約西亞開始的,大約始於公元前13世紀中期。從這一時期到大約公元前1030年掃羅為王,以色列民族進入士師執政時期,史稱“士師時代”。

士師時代

公元前12世紀初,摩西把希伯萊人帶回了迦南的門口,但他自己卻在進入迦南之前去世了。摩西的繼承人是約西亞,他是一個意誌堅定、足智多謀的領袖。在他的帶領下,希伯萊人又經過七年征戰,逐個擊敗了迦南境內林立的各個土邦,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城池,殺死了31名土王,征服了除沿海地區和耶路撒冷等少數幾個地方的迦南全境。接下來,約西亞把迦南從南到北平均分給12個以色列部落。從此,直到公元135年被羅馬人逐出巴勒斯坦,希伯萊人在這裏連續生活了1000年;也正是從此時起,他們的命運才同這片土地緊密地連在了一起。

征服和定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回到迦南的希伯萊人,逐漸向當地居民學會了農業生產技術,開始從一個遊牧或者半遊牧的民族轉變為一個定居的民族。以色列人與迦南的各部落混居雜處,甚至通婚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的猶太民族逐漸形成了。

此時,各個部落中出現了一些被稱為“士師”(意為“審判官”或“拯救者”)的部落首領。這些由推選產生的士師既是軍事統帥,又是宗教領袖,平時管理內部事務,解決民事糾紛,戰時則指揮族人作戰,但他們的職位和權力不能傳給自己的兒子。這是一種軍事民主製度,這個時期也就被稱為“士師時代”。這一時期從公元前13世紀猶太人定居迦南,到公元前11世紀希伯萊王國建立,約有200年的時間。《舊約聖經》中《士師記》記載了這段曆史,集中敘述了12位士師的事跡,他們包括俄陀聶、以笏、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參孫、珊迦、陀拉、睚珥、以比讚、以倫和押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