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越王趙墓之謎(1 / 3)

1983年6月,一座消失了兩千多年的最高統治者的陵墓在廣州象崗山上被發現了。他便是南越王第二代帝王——文帝趙的陵墓。

南越王墓曆經2100多年而完好無損,趙采用了什麼神奇的方法能夠逃過盜墓賊的搜尋,他的墓室結構是不是本身就有防盜功能?

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要比普通的印大,這是為什麼呢?他的印璽紐為什麼是龍而不是螭虎,印上為何赫然鐫刻著“文帝行璽”字樣而不是當時常用的“皇帝”、“天子”這樣的字樣?

為什麼出現了“右夫人璽”這樣的金印,右夫人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

在沒有起重機械設備的年代,南越王墓地宮中的巨大石板是如何放上去的?

舉世罕見的“六山鏡”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最讓人流連忘返的是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那些神奇的五色藥石,趙為什麼要用它們來隨葬?這些藥石都是什麼物質?它們與趙的關係是怎樣的?

@@◆掘開塵封千年的神秘王朝

1983年6月9日,這是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日子。這天,位於象崗山的省政府辦公廳宿舍樓的建築工地仍像往常一樣進行施工。中午時分,幾名工人正揮舞著鐵鍬鏟土,意外發生了:他們手中的鐵鍬發出“哐啷”的聲響,觸碰之處則金花四濺。他們一邊埋怨自己運氣不好,挖到有石頭的地方,一邊順手刨開石頭上的泥土,但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這個舉動卻震驚了世界。這幾名工人不約而同地發現這是類似屋頂的幾塊巨石,巨石中間似乎還有縫隙。他們並不知道縫隙下藏著什麼驚天的秘密,按照往常他們必須利用機械把這些巨石挪開。或許是天意,這一天,具有文物保護經驗的省政府基建辦公室鄧欽友科長正在這個工地附近檢查工作,當他聽到工人們的嘀咕時,也來到這裏。當他趴在地上透過巨石的縫隙往裏麵一看,馬上意識到這可能是古代的一個墓葬,於是他馬上打電話告訴了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考古隊。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樣的一群工人和那個普普通通的科長,揭開了沉寂數千年的一個秘密。

正所謂好事多磨,這座墓葬的發掘也經曆了較長的時間。然而這都不重要,讓所有關注這個墓葬的人最難熬的就是如何最快知道這是什麼人的墓葬,裏麵都有什麼東西?事情的轉機發生在這年的9月22日下午3點左右,在墓主室發掘中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高潮。一名考古隊員意外地在墓主的胸腹間發現了一枚金光閃閃的龍紐金印。當用小毛筆輕輕拂去金印上的塵土,慢慢地翻轉時,“文帝行璽”四個剛勁有力的小篆頓時映入眼簾。一個古老重大的曆史懸案解決了!原來墓主趙眜就是南越國第二代王趙胡,他曾在曆史上自稱文帝。

謎伴隨著這枚龍紐金印而來。人們此時最想了解的莫過於南越國了,因為這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較為神秘的王國。雖然曆史文獻對其有一些記載,但卻很少有實物來佐證,尤其是來自皇室的物證。就在曆史即將抹去人們心中那些許的記憶的時候,象崗山上傳來的消息卻重又燃起那些渴望探尋南越國秘密者的激情。讓我們翻開塵封已久的曆史文檔吧!史籍上記載的南越國第二位王名叫“趙胡”,指出他是南越國開國皇帝趙佗的孫子,可象崗山上發現的金印上赫然刻著的是“趙眜”,難道是史籍搞錯了?這個疑問的解決似乎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西漢時期,嶺南地區的南越國與中原地區的西漢王朝在語言上截然不同,因而對於趙眜的名姓也是根據使臣的口述記載下來的,這中間必然存在對地方方言理解上的出入。令人稱奇的是目前粵方言中的一個土音中“眜”的發音仍有幾分像“胡”,可見兩千年前某位使臣就是依據“胡”的音陳奏的。這位叫“趙眜”的南越國王留給我們的記憶是神秘的,從稀疏的曆史記憶中發現,這位趙佗的孫子身體是不太好的,但即便如此他仍不忘貪圖享樂,因此趙眜在位時間比起他的爺爺來說差遠了。趙眜在位16年,從漢武帝建元四年至元狩元年(公元前137~公元前122年)。趙眜在位期間自稱“南越文帝”,死後諡曰南越文王。這一時期,南越國名義上為漢朝藩屬,實際上則保持獨立王國的地位。由於趙眜不懂治國,且在位時碌碌無為,毫無建樹,因此,南越國國力在他的手上日趨衰微。為了使自己有生之年能繼續在自己的獨立王國內縱情享樂,他將太子送給西漢朝廷作為人質,這就為後來南越丞相呂嘉發動叛亂埋下了隱患,同時也是導致南越國滅亡的直接原因。雖然趙眜治理國家不怎麼樣,但他對自己死後的陪葬品的要求卻很高,象崗山上出土的珍品就是最好的證據。

@@◆防盜功能最好的帝王陵墓

任何朝代的帝王都害怕自己的墓葬會被別人盜掘,因此千方百計設計好自己的葬身之地。如果說趙眜在治國方麵沒有多大能耐的話,那麼他在防盜方麵則可以說是堪稱楷模了,因為他的墓曆經2100多年而完好無損,不能不說是一個古代帝王陵墓中的奇跡了。因而也引發了一係列的謎:趙眜采用了什麼神奇的方法能夠逃過盜墓賊的搜尋?他的墓室結構是不是本身就有防盜功能?難道他的墓中根本就沒有埋藏什麼東西故而引不起盜墓賊的興趣?

當我們邁入趙眜的地宮時才發現,即便是盜墓賊找到趙眜的墓葬,要想盜取墓中的東西也絕非易事。因為墓的形狀有點像個“甲”字。方向是頭北腳南。那個“田”字就是墓室,伸出來的一豎是通向墓室的通道,即墓道。墓道是長方形的,填滿了黃土和大石塊,大概是古人在封墓以後再填進去的,目的是使後來者不容易靠近墓門,防止盜墓。整個墓葬的最外圍便是墓道,這是一條斜坡形的墓道。狹長的墓道盡頭,是兩扇石頭門,門上安有青銅鑄的“鋪首”——口銜門環的兩個獸頭。“鋪首”的紋樣猙獰,又有幾分威嚴。跨過一道石門坎,來到一個四方形的石屋子裏,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滿屋子的圖案。這種像卷曲雲彩一樣的圖案,用紅色和黑色顏料繪成,布滿了四麵牆壁和頂上的石質“天花板”。這個四方形的石屋子就是前室,它的四麵都有門。南麵是墓室的第一道門,北麵是關得死死的兩扇石門。東、西兩麵的“門”,嚴格說來隻是兩個門洞。東、西兩“門”各通向一個狹長的石室。東邊一個,稱為東耳室;西邊的叫西耳室。這兩間耳室也是石頭砌的。東邊一間,蓋頂的石板已有一塊掉了下來,就像開了個“天窗”。借著暗淡的光線,可以看到室內地上靠牆放著一列青銅鍾,還有石頭製的打擊樂器——磬。室內還有其他大型的青銅器皿以及一些小件玉器、銅兵器和一個殉葬人。第二道石門後,是安葬墓主人趙眜的地方,第二道石門下的門坎是用兩段石條接成的;門坎就砌在地麵的泥土上,是可以拆移的。打開第二道石門後就進入墓主人——趙眜的地宮。地宮本身是長方形的,全部石砌,不過沒有前室那些美麗的圖案作裝飾。在東、西兩麵也各有一個門洞,顯然又是通到旁邊的墓室去的。墓室的後部還用石柱隔出一個小小的隔間,那裏頭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銅器、鐵器和陶器,像個儲物室一般擁擠。抬頭向上看去是蓋頂的石板,石板下麵,是壓在石牆上的兩排挑簷石。在墓主人所在的地宮兩側和後端,還各有一個墓室。在東邊的那間墓室裏有4個殉葬人,有許多精雕細刻的玉飾和一些銅器、陶器做隨葬品。還發現了4枚印章。墓主所在石室西側的墓室有7個殉葬人,“他們”的隨葬品少得可憐,除一兩件簡單甚至殘破的玉器外,每人有一麵或兩麵銅鏡。

這是一個龐大的地下宮殿,也是揭開眾多不解之謎的關鍵之所在。因為隻有當我們了解清楚了趙眜墓室結構,我們才能探尋到他的墓曆經兩千年而不被人發現的奧秘。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佩服身處嶺南地區的南越國王趙眜能構思如此奇巧的地下宮殿。

@@◆鬼斧神工的地下宮殿是如何建造的

與中原王朝的帝王陵相比,南越國王趙眜的陵墓是小巧了些,但這並沒有削弱趙眜地下宮殿的鬼斧神工之氣韻。

趙眜的墓修在石英岩的地基上,象崗山的石英岩是一種變質岩,雖然風化,卻頗有硬度。而且有些地方風化得並不厲害,大塊岩石極為堅硬,工人有時甚至要用錘、釺一點一點地鑿打。可以想像,在2100多年前鋼鐵工具還很不普遍的嶺南地區,要在石山裏鑿一個這樣的大坑,該是何等艱巨!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南越王墓的墓室所用的750多塊石頭包括砌牆石、挑簷石、柱石、頂蓋石板等都經過了不同程度的鑿打。人們不禁要問:是不是這些經過鑿打的石頭都是堅硬無比的石英石呢?兩千年前的工匠們不會自找麻煩的,他們很會就地取材,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不同的石料,通過分析整個墓室所用石材的岩性,發現所用石材主要是砂岩,其次是少量玄武岩,還有一兩塊花崗岩。這是為什麼呢?原來砂岩雖然比不上玄武岩和花崗岩這些火成岩堅硬耐久,但卻容易鑿打加工,在完全靠手工鑿石的古代,它自然是首選的材料了。

當人們的目光再回到墓室的砌牆石上來的時候,會驚奇地發現:砌牆石至少有三麵是平整的,其中有的六麵平整,呈規整的長方形,石頭表麵打得相當平。不僅較小的砌牆石如此,蓋在前室頂部的那塊全墓最大的石板,麵積有5.5平方米,石板的兩麵也都鑿得異常平滑。如果根據現代手工打鑿石料的經驗,每開一立方米石料要兩三天。那麼回旋在人們頭腦裏麵的一個大問號就是:當時有多少人參與到這樣一項龐大的工程中來,這麼多的石塊又是從哪裏運到這裏來的?……要去掉懸在人們心頭的這個大問號,首先得從石塊的來源入手。解決這個問題頗費了一番周折。開始人們從陵墓周圍的古采石場尋找,結果一無所獲,然後又從曆史文獻有過記載的幾個大型古采石場去尋覓樣石,結果仍然令人失望。就在考古工作者感到山窮水盡的時候,距離陵墓不到100公裏的廣州市番禺區蓮花山傳來了柳暗花明的消息:附近一個農民挖土的時候挖出一個鏽跡斑斑的銅鑿,經過初步鑒定是兩千多年前的物品。考古工作者星夜前往,經過大量實驗證明與象崗山陵墓所用石材完全一致。然而在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背後卻又產生了一個問題:這些石材是怎樣運到這裏的?翻開廣東省地形圖,發現從番禺蓮花山到廣州最省力的運輸方式是水運,即沿珠江用船將石塊先運到廣州,然後再通過陸路運往象崗山。知道了石塊的來源,揭開鑿打石塊的工人人數的秘密就不難了。經過現代科技並參考現代打石工人的工作定額進行測算,僅采石和鑿石加工兩項,南越王墓至少需要100個工人工作100天以上。而運送這批石料,則需要100個工人花兩個月以上的時間。合起來估算,僅石料的開采、加工、運輸,就需要100個工人工作半年左右。那時不僅沒有起重機械,沒有汽車,錘、鑿也不如現代的工具那麼堅硬。用人力打下這些碩大的石板,再用人力運送到墓室所在的工地,可以想像其困難的程度。由此人們腦海中自然會湧現出兩千多年前象崗山附近人頭攢動的景象,那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