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兩千多年前的南越國工匠們在鑿開這些堅硬無比的石英石上創造了神奇,那麼當人們縱覽整個墓室的時候,才不得不佩服當時人們的智慧是何等超群,有時甚至使人懷疑是不是有某種超越人類的智力的外星生物在幫助古南越國的這些工匠,抑或是這座地下宮殿就是“它們”建造的。無論怎樣假設都不為過,因為事實就在眼前:趙眜墓室的“地基”離山頂將近20米。這就是說,在動工建墓以前,先要從山頂向下挖一個20米深、麵積略大於墓室底麵的大坑。墓室現有底麵積約100平方米。兩千多年前南越工匠們要垂直下挖一個20米深的大坑是相當困難的。尤其象崗山地區這樣的石英岩,有些部分已經風化,如果垂直挖20米,塌方是在所難免的。於是,南越國的工匠們發明了一種巧奪天工的挖掘方式,即采用不斷擴展坑壁、階梯式擴方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僅解決了深挖可能造成的塌方,而且也有效地減少了建造墓室的阻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趙眜這個小巧的帝王陵墓的建造總有讓人費解之處,按照現代建築的要求,平整好地麵後至少還要挖槽做地基。但南越王墓似乎沒有這道工序,像是在平整了坑底以後就開始砌牆建墓,難道趙眜本人或者他的棺槨有頂天立地的支撐作用?事情比人們想像的還要神奇,趙眜的墓室盡管沒有挖地基,但因為墓坑的底部都是石英片,這種堅硬的岩石每平方米約可承受300噸的壓力,而用石頭建造的墓室,大約總重450多噸,加上墓上麵填石和夯土的重量,合起來總計為5000多噸,平均分布在大約100平方米的範圍內,每平方米岩石墓基隻承受約52噸的壓力,所以,墓室經過2100餘年仍基本保持完好,地麵沒有下陷,牆壁沒有傾斜。這首先該歸功於做墓基的岩石。
南越王墓的發掘過程中有個讓所有人都迷惑的問題,那就是墓室中那些沉重而龐大的石板,在沒有起重設備的古代,是怎樣吊起來,放到墓頂上去的。蓋在墓頂上的石板是這座王陵的建築材料中最沉重的。這些大石板,一般都是兩米多長,一米多寬,二三十厘米厚,重量達3000多斤。最大的一塊是鋪在前室頂上、一麵繪有花紋的那塊頂板,麵積達5.5平方米,重量為4000多斤。這其中尤以前部東、西兩側那兩個像隧道一樣的耳室最為困難。這兩個耳室是向山腹掏挖修成的,長6米多,寬隻1.8米,頂部就是石山,鋪頂的大石板重3000斤以上,要把它抬起兩米多高,架到石牆頂上,頂部的活動空間又極小。墓室頂部和原來挖出的坑頂之間,有的地方隻有10厘米甚至更薄的空隙。要在這樣狹窄局促的墓室中,在這麼小的墓頂空隙間,以人力舉起幾千斤重的石板,架到牆壁的上端,當時的工匠們采用什麼方法呢?翻遍浩如煙海的中國史書都沒有找到漢代建築施工的詳細方法。這個迷惑的解決來自於古代埃及發現的一座古墓中的壁畫和我國古代關於魯班的傳說。這幅壁畫上畫有古代埃及工人用滾木做“車輪”來運輸大石塊。而傳說中我國的魯班發明的是“堆土法”,即把土堆到和建築物一樣高,然後把沉重的屋頂構件拖抬到所要的高度,以解決沒有起重設備的問題。這方法自然十分費工,但它是可行的。這是揭開南越王墓的大石板被架起來的最為合理的解釋了。
@@◆金印背後的故事
南越王墓棺槨部分是整個陵墓中最為神秘的地方,裏麵隱藏著諸多兩千年前南越國的各種秘密。每一物件的出現都使人回味無窮。南越王墓出土的最重要的一枚金印,自然是“文帝行璽”了。這枚皇帝印黃金鑄成,正方形,邊長為3.1厘米,比普通的印要大。這時問題出來了:古籍記載漢印邊長應該是漢尺的一寸,即2.2厘米,如果這個記載無誤的話,那麼南越帝王的印為什麼要做這麼大呢?是為了顯示自己與中原王朝不一樣,還是本來就不知道中原王朝的印有多大呢?抑或他們本來的製度就是這樣?……這都是人們急於想了解的。想要揭開事情的真相得從金印本身說起。金印的紐是一條盤曲的遊龍,有兩個大耳朵,卻沒有角。龍身上還有鱗紋。這條張牙舞爪的遊龍,呈S形臥在印台背上;它身上有些地方磨得特別光滑,用手一比,那裏正是抓印的手指接觸的部位。看來,這是南越王經常用的印。當人們看到金印的時候,感覺自己似乎是陷入了一個泥潭,好奇心又來了。原來問題出在用龍做紐上。與南越國同時代的漢代皇帝的印璽一般是用白玉做的,印紐也是一種像龍又像虎的“螭虎”,這種“動物”乃是漢人想像出來的,據說是龍子。1968年陝西省長陵(漢高祖劉邦的陵墓)附近就發現過一件“皇後之璽”印,倒真是螭虎紐白玉印。因此按照這個記載和出土實物,南越王的印璽就一點也不合規矩:印璽的材料用的是黃金而不是白玉;印紐是龍而不是螭虎。接下來還有一個更加撲朔迷離的事情。根據文獻記載,漢代皇帝在活著的時候,並沒有自稱為“某帝”的。那些“高帝”、“文帝”、“武帝”等等稱呼,全是在他們死後,由群臣根據他們生前功績給擬的封號,叫做“諡”。所以漢代皇帝生前的印,不會有什麼“高祖之璽”、“武帝之璽”之類的印文。另外,皇帝所用的印,也不是他死了便可帶走。漢朝帝王有所謂“傳國璽”,即一代一代傳下去的帝印。有的帝王死後雖然也可能帶印陪葬,但多是臨時刻出來的,不是生前治理國家時用的那一個。這樣看來,“皇帝信璽”之類,大可以從漢高祖一直用到漢哀帝。盡管漢朝的帝印沒見過,但以前卻見過一枚封泥,上麵有“皇帝信璽”四個字。既然有“皇帝信璽”的封泥,就該有個皇帝“信璽”的印。
明明漢代帝印是用“皇帝”、“天子”這類可以通用的字眼,南越王為什麼卻用個“文帝”呢?“文帝”就該是一個特定的稱呼,隻能指某一朝的其中一個皇帝。總不能父親叫文帝,兒子、孫子還自稱文帝吧?這印怎麼能傳給下一代呢?原來這正是南越王國與中原不同的地方。南越國的帝王,在生前就已經給自己上封號了。開國的第一代王趙佗,自稱是“武帝”。象崗山的墓主人是第二代王,從印章可以看出,他自稱為“文帝”。第三代王不敢再稱帝,因為懾於漢朝威勢,他把以前的武帝璽、文帝璽都藏起來,不用了。其實即使他稱帝,像“文帝行璽”這樣的印,他也不能用。至於南越國是否有“傳國璽”,人們尚不清楚,但像“文帝行璽”這樣的,是特定屬於一個帝王的印璽。這同時證明漢代的帝印,確有用“行璽”這樣的印文的。
就在人們還在對“文帝行璽”爭論不休之時,南越王墓中又發掘出一枚印有“泰子”字樣的金印,也是黃金鑄成的方形印。該印長2.6厘米,寬2.4厘米,不是很規整的正方形,尺寸也比一般漢印略大。“泰”、“太”兩字古代是相通的,“泰子”即“太子”,皇帝欽定的繼承人也。這個印一出來隨即引發了一連串的猜測:有人認為這個印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兒子傳給他兒子(即第二代王)的,趙佗的兒子到死也隻是太子,沒能登基為王;也有人認為如果兒子先逝,立孫為“太子”也未必不可。由此又引起了對墓主人身份的爭論。有人說他是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又有人說他既有“太子”印,就該是兒子才對,孫子怎會被立為“太子”?依據史籍的記載可以知道,南越國第二代王是第一代王的孫子而不是兒子。因為第一代王活得太長了,可能兒子熬不過他,隻好由孫子繼承王位,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因為中國曆史上除了明朝朱元璋立皇孫為“太子”以外,還沒有哪個皇帝立孫為“太子”的。南越王比朱元璋要早出1000多年,以皇孫身份為“太子”,有些讓人匪夷所思。至於墓主人到底是趙佗的兒子還是他的孫子,要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隻有期盼墓塚中的枯骨能複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