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越王趙墓之謎(3 / 3)

最讓人疑惑不解的恐怕是隨“泰子”同時出土的“右夫人璽”了。“右夫人璽”長寬都是2.2厘米,合乎漢印“邊長一寸”的規則。問題不在印璽的規格,而仍然出在印璽的質地和印璽上的文字。因為墓室東側室有4位夫人殉葬,但卻隻有“右夫人”有黃金印,其他3位都是用鎦金銅印;更為奇怪的是還將“右夫人”的印稱為“璽”,而其他的都是“某夫人印”。我們都知道這個“璽”字,隻有皇帝皇後級才可以用。根據這枚金印,我們可以肯定“右夫人”是4位夫人中地位最高的,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有疑問的是,“右夫人”到底是妃妾中最高的“班首”呢,還是皇後身份,或者說,她到底是南越國的第一夫人,還是第二夫人。這就首先要了解一下漢朝的製度。漢朝帝王的第一妻子稱皇後,“夫人”是妾的稱號。雖然漢人以右為尊,但漢宮中卻沒有什麼“右夫人”、“左夫人”之類的稱號。漢朝夫人們是以姓為稱的,例如漢高祖的戚夫人,漢武帝的李夫人,都是帝王的寵妾。那有沒有別的地方使用“右夫人”這類稱號呢?有!漢代,北方草原有一支稱為“烏孫族”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的部落首領,其妻子或第一夫人,就稱為“右夫人”,次一級的妾稱為“左夫人”。根據這個邏輯,疑問似乎可以解釋為:兩千多年前南越國國內大部分居民是越族人,在漢代是與中原漢族有所區別的另一民族,因此,他們稱自己的第一夫人是“右夫人”就情有可原了。

@@◆銀盒和銅鏡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銀盒在許多古代帝王陵墓的隨葬器物中都有發現過,但南越王墓中發現的這個銀盒卻有它的特殊之處,即在盒蓋和盒身上都有蒜瓣形的花紋。令人驚奇的是,這種花紋不是中國式的,而是常見於西亞一帶的古代器皿上。為什麼南越人要造出這麼一個奇形怪狀的器物來呢?原來雖然從西亞來的器物不太符合中國的飲食習慣,但器物的主人又覺得這些東西可以顯示自己的身份,因此,他們便按自己的習慣來加以改變。例如當時器物的底部多有一圈“托底”,稱為“圈足”(現代用的飯碗底那一圈即是),於是這個銀盒的底部便被加了一個圈足,是用銅做成的;當時器皿的蓋上常有3個紐,於是這銀盒蓋上又被焊了3個小紐,以至把盒蓋上原有的一點刻出的文字也遮去了一部分。這算是洋為中用的典型了吧!

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好幾麵戰國的銅鏡。其中比較引人注目的是一麵組合鏡和一麵“六山鏡”。那什麼叫組合鏡呢?它的製作工藝與別的銅鏡有什麼不一樣呢?“六山鏡”是如何得名的,它又有怎樣的奇特之處?

漢代通常的銅鏡是鑄成一個扁圓形,一麵磨光用來照人,另一麵鑄有鏡紐,用來穿帶子。鏡紐的周圍常鑄出花紋圖案。人們通常把照人的一麵稱為鏡麵,另一麵叫鏡背。一般情況下,鏡麵和鏡背是一塊青銅的兩麵,但如果鏡麵和鏡背可以分離,就稱之為“組合鏡”。南越王墓中出土的就是這樣的銅鏡。這麵組合鏡是由兩塊鑄件嵌合成的。做鏡背的一件較大,一麵平整,另一麵鑄出一個凹入的圓,做鏡麵的一件就嵌進這個凹圓內。兩塊鑄件的接觸麵上還均勻分布著黏合劑的痕跡。為何要這樣麻煩,把一麵鏡子分成兩件來鑄呢?原來古代的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如果其中銅占的比例大,鑄出來的青銅就偏軟偏韌;如果錫的比例大,又會偏硬偏脆。我國古代的工匠,早已掌握了鑄造不同器物時銅錫混合的不同比例。做鏡子時,青銅要求能磨光照人,不宜太軟,含錫量要比較高,但當工匠想在鏡背上出點新鮮花樣,如作點鑲嵌時,含錫量太多的鏡背就不易加工。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就是把鏡背和鏡麵分做兩件來鑄。鏡麵含錫量高一點,質硬而色較白,磨光後可以照人;鏡背含銅較多而錫較少,質稍軟而色偏紅,便於雕刻鑲嵌。在南越王墓出土的這麵組合鏡背上,用紅銅、綠鬆石鑲嵌、界劃出對稱的幾何形、柿子葉形圖案,再加上3個小圓環穿絲帶,9枚鎦金圓帽(術語稱為“泡釘”)均勻分布其間,顯得精巧華麗。

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麵罕見的“六山鏡”,那何為“六山鏡”呢?這是因為在鏡的背麵鑄有6個“山”字。這種有“山”字紋的銅鏡,既不是中原漢人的物品,也不是嶺南越人的特產,而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今天的湖北和湖南的一部分)的典型器物,常被稱為“楚式鏡”。但是,這種楚式鏡,一般是在鏡背鑄4個“山”字,俗稱“四山鏡”。有3個或5個“山”字的已很少見,6個“山”字的,就更為稀罕了。按照常理,鏡背上多一個或少一個“山”字,本來應該是製作時的構思問題。怪就怪在為什麼“四山鏡”不少,而“六山鏡”卻如此稀罕呢?還有更加讓人困惑的地方:解放後在楚國故地發掘過不少楚墓,為何到目前為止未見過“六山鏡”?而這種罕見的鏡子是怎樣跑到五嶺以南,卻又不屬於南越王趙眜所有,而僅僅給了他的一個身份低微的奴仆做隨葬品(“六山鏡”出於葬奴仆的西側室)?個中緣由隻待後人去解釋了。

@@◆亦幻亦真的“長生不老藥”

中國古代帝王一直有煉丹藥以求長生不老的記載,但要讓現在的人們去詳細說清楚這種長生不老藥是什麼樣子、由什麼成分構成以及如何煉製,除了古籍中的記載外,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回答得出來這麼深奧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轉機發生在對南越王陵墓的進一步發掘過程中。一位考古工作者發現墓室中散落著一些五彩斑斕的粉末物質,經過分析,原來是一些藥石,計有紫水晶173.5克、硫磺193.4克、雄黃1130克、赭石219.5克和綠鬆石287.5克。除了這些五色藥石,南越王墓裏還發現了一些可疑的鉛丸和丹砂。在西耳室的藥杵旁,發現了兩堆528個小鉛丸。於是很多人會問:這批小鉛丸具體是作什麼用途的?翻遍古籍才知道,原來古代煉丹士煉製出丹砂(硫化汞)和鉛用於內服,能產生顯著的鎮靜安神、鎮逆定喘功效,使人自覺神清氣爽飄飄然,有的服用這種“金丹”的人死了,竟被視為“仙去”。根據墓中出現的多達528枚小鉛丸來看,人們有理由相信40多歲就去世的趙眜一定是服食這些含有劇毒成分的所謂“長生不老藥”而中毒身亡的,可惜他至死也不明白自己苦苦尋求的“長生不老藥”能讓他如此短命。

南越王趙眜為了長生不老,還真是煞費苦心。在他陵墓的後藏室的銅提桶和一個異形壺裏有花龜和水魚的遺跡。而且王宮遺跡後花園的石池底淤泥層裏,竟發現了數百隻龜、鱉遺骸,疊壓成層,厚達50厘米。其中有一個大鱉的背甲寬達44厘米,這麼大的鱉,古人稱之為“山瑞”。可見當時人們就將龜當做長壽的象征。

無論他怎麼想方設法要讓自己長壽,但他跟中國曆史上所有尋求長生不老藥的帝王們一樣無知與愚昧,最後都死在了自己的“長生不老藥”上,這可以說是對他們莫大的諷刺。

人們常說:“曆史沒有假如。”但是,站在這座石門緊閉、充滿了神秘氣氛而外觀又相當完整的石室大墓前,人們不禁要想:假如當初沒有選擇象崗山頂作為基建用地呢?假如選做基建用地卻沒有推掉17米的山頂便開工挖地基呢?假如不是用人工挖地基而是用機械打樁呢?……無論是哪一種“假如”,可以肯定,這座深藏在山腹之中的王陵,連同它所埋藏的大批珍貴文物,都可能永遠不會被發現了。幸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我們古代祖先的瑰寶,如今還是回到了後世子孫的手中。

@@◆相關鏈接

1.1984年,考古工作者黃淼章成為第一位進入南越王墓的人。

2.南越王墓出土有藍色透明平板玻璃牌飾22件,經鑒定屬中國自己製造的鉛鋇琉璃,不僅是全國首次發現,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平板玻璃。

3.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長173厘米,由2291塊玉片組成,是目前漢代玉衣中年代最早的一套。並且,目前全國發現的13套漢代王侯玉衣中,隻有廣州南越王墓、河北中山靖王劉勝墓等3套得以完整保存,其餘則均不完整。

4.南越王墓出土璽印23枚,是迄今國內漢墓中出土最多的,而且這些璽印是南越國鑄刻的。其中主人室的“文帝行璽”龍紐金印,為全國考古發現的最大一顆西漢金印,也是目前惟一的漢代龍紐帝璽,成為墓主身份的可靠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