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漢武帝茂陵之謎(1 / 3)

漢武帝的茂陵,是整個西漢帝陵中最為宏偉壯觀的一座,但正是這樣一座帝王陵墓,卻銷聲匿跡千餘年。如今的茂陵山上已經沒有了往昔的輝煌,隻有那散落一地的殘磚斷瓦曾目睹過兩千年前這裏的奢華場景。隻是,那每一片廢墟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漢武帝的茂陵地宮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與所有的帝王地宮是一樣的?

茂陵建成後不久,一個守陵的士兵想偷盜陵墓內的珍寶,但他連第一道門都沒有進去就被亂箭射死,茂陵裏真的機關重重嗎?

“馬踏匈奴”、“人熊相鬥”這些精美的石刻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動人心魄的故事?

據說,漢武帝的祠堂每晚都有打雷的聲音隱隱從裏麵傳出來,以至於當時守陵的士兵都不敢靠近祠堂。這是真的嗎?

茂陵已經被盜了嗎?這是所有遠觀茂陵的人要問的第一個問題,目前隻能依靠星星點點的文獻記錄和傳說來回答這樣的問題。可我們確實沒有看到過地宮,因此,所有謎團的解決似乎又是一個謎。這就是茂陵,一個永遠的謎團。

@@◆墓址選擇定於一隻麒麟狀動物

距西安市40公裏的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原上矗立著一個高大的土丘,它的北麵遠依九峻山,南麵遙望終南山。歲月已經在這座高大的土丘上留下了滄桑的痕跡,但圍繞在它周圍的神秘麵紗卻遠沒有揭開。每當人們漫步在它的周圍的時候,總會浮想聯翩:這裏安息的是哪一位顯赫的人物?高大土丘下麵都有什麼秘密?……終於有一天,人們知道了這座高大土丘的下麵是開創中國第一個盛世的西漢皇帝——漢武帝。

漢武帝臨終前對死後之事都作了安排。首先借故令太子母鉤弋夫人自殺,以消除母後幹涉朝政的隱患。其次,封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金日磾為車騎將軍,桑弘羊為禦史大夫,上官傑為左將軍。這四位大臣,謹慎、忠誠、精明能幹,都是經過長期觀察考驗,足以寄托重任的心腹之人。曆史證明,漢武帝臨終的用人安排是妥當的,有“知人善任之英明”。

公元前87年2月,漢武帝壽終於長安五柞宮,入殮未央宮前殿。死後第18天葬於茂陵。他在位54年,享年69歲,也算是個長壽的皇帝了。

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生前也是使出渾身解數為自己準備葬身之處,漢武帝又是如何替自己選擇陵墓墓址的呢?這其中有個故事。即位不久的漢武帝一次打獵路過其陵墓所在地,遠遠地看見一隻麒麟狀的動物。他駕馬過去,本想射殺之,誰想它忽然不見了。與此同時,武帝看到一棵長生果樹,為此武帝相信這是一塊福地,是上天有意讓他選擇這塊地方作為他百年後升天的去處。回宮後,武帝立即下詔書將此地圈禁起來開始營造陵墓。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武帝倒也真是長壽,以至於連最初營造陵墓的工匠們都死了,他還好好地活著。

那麼漢武帝為自己營建陵墓花了多長的時間呢?這要從他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開始算,工程最後完成在他死的那年(公元前87年),前後持續了53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漢武帝竟然動用了全國賦稅總收入的1/3作為建陵和征集隨葬物品的費用,由此可見整座陵墓之宏偉。目前我們能見到的這座巨大土丘,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底邊長:東邊243米,西邊238米,南邊239米,北邊234米。占地麵積計為56878平方米,封土為848592立方米,全部夯築。陵墓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鬥狀,顯得莊嚴穩重,所以漢代人們稱之為“方上”或“方中”(指地宮)。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光禿禿的茂陵,難道兩千年前就是這樣的嗎?考古發掘給出了確切的答案。原來兩千年前,這裏曾是那麼富麗堂皇,在陵塚周圍,原有巍峨高聳的寢殿、便殿等。當時的茂陵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內外城四周都有城門,內城東、西、北三麵門。在茂陵東南350米處還有一座名叫白鶴館的建築。白鶴館是寢殿的附屬建築,以供墓主遊樂,現在當地人都叫它白鶴塚,是一個不規整的長方形土台,東西約為53米,南北40米,高5米,附近遍布漢代磚瓦殘塊以及紅燒土。陵園東麵是武帝的原廟,稱“龍淵宮”,寢殿與原廟間有一條規整的通道。這個通道有什麼樣的作用呢?要想知道這條通道的作用,讓我們來看看漢代的祭祀活動吧。當時人們祭祀的時候,把先帝的衣冠由寢殿迎出,經此道送進廟中,接受百官謁拜,祭奠後又經此道將衣冠送回寢殿安放,而對於漢武帝的祭祀也不過如此了,可見通道的功能非同一般。茂陵在建築方麵有許多奇特之處,例如在距離白鶴館約半公裏處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溝渠,長500米,寬10米,深5米。這是幹什麼用的呢?原來古代長安地區有多雨的季節,如果不有效地將積水排走,那麼陵墓很有可能坍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工程設計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水渠。一方麵,多雨季節水可蓄於渠中,避免水害的侵襲,另一方麵,幹旱季節渠水又可用以澆灌園中林木,滿足宮人用水的需要,一舉兩得,足見當時設計者的才能和智慧。此外,茂陵周圍還建有供墓主遊樂的“馳逐走馬館”和“西園”,不過現在地麵上已經沒有留下任何遺跡。

茂陵在漢武帝死後是否就安靜下來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漢武帝為了不讓自己死後寂寞,還交代後來的皇帝特意製定了一套製度來加強茂陵陵園的管理,設有“陵令”、“寢廟令”、“飼官”、“園長”、“門吏”等官僚機構;再由於武帝生前好色,故而在他死了以後,又將大批的宮女安置在陵園內,使得侍奉陵園的人數竟然多達五千。這些人居住在陵園中,侍奉漢武帝“靈魂”起居:早晨安排梳理洗漱的器具,白天則仍像漢武帝在世時一樣準備三餐膳食,晚上還準備好睡覺的臥具。

@@◆茂陵地宮深處的玄妙

地宮是陵園封土堆下的主要建築,也是每個瞻仰茂陵的人最感興趣的地方,因為他們都帶著同樣的問題來,那就是地宮是什麼樣子,是不是與所有帝王的地宮一樣,如果不一樣,那它的特色在哪裏,地宮中都有哪些寶貝以及這些寶貝還在不在……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要了解茂陵的地宮是誰修的,又是怎麼修的。

漢武帝即位不久便任命張湯為茂陵尉,專門負責監修。張湯恪盡職守,嚴格按照漢武帝的要求進行地宮建設。他命令修陵墓的民工挖出40多米深的大坑,墓室高度也有6米多,四周每邊長達8米。這時疑問又出來了:需要多少人才能挖這麼深一個大坑,從坑中挖出來的泥土又是如何處理的呢?全部回填是不可能的,因為墓室是中空的,這部分泥土是多餘的,且量還比較大,再加上我們在茂陵周圍沒有看到其他土丘,那每個人都會問:剩餘的泥土都運到哪裏去了呢?回答第一個問題的關鍵是漢代挖泥土的工具都有哪些。從目前的資料了解,我們知道漢代是通過兩種方式來挖泥土:一種采用“鏈鬥”形狀的設備來運土,就是在墓穴的頂部安裝一個人工腳踏裝置,利用諸如現在自行車鏈條驅動的原理(惟一不同的是在鏈條結上安裝一個裝泥土的木質鬥)將土從深達數十米的地方運出來;另外一種方法是從墓穴的旁邊開一個豁口,然後從這個豁口往外運泥土,這種方法僅適用於墓穴工程的早期,即在二三十米深的地方可以用此方法,當超過此深度的時候,隻能采用第一種方法了。至於這些泥土的處理問題,古人也想了一個聰明的方法,就是水衝法。具體辦法是:從比陵墓地勢高的某條河流挖一條渠道。將這條河流的水引過來,然後將多餘的泥土倒入這條渠道。由於水的慣性,就可以將這些泥土運往很遠的地方,而且還不會堆積到一個地方,這就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後來考古工作者在茂陵沿途十幾公裏的地方都能找到與茂陵地下幾十米深處土壤性質相同的土壤,且都有衝積的痕跡,可見所說的這種方法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