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漢武帝茂陵之謎(2 / 3)

茂陵的地宮到底有多大呢?從古籍中我們尋找到了答案,史書中說“地宮占地一頃”,按照現在的尺寸就是說地宮占地有8畝(5333.6平方米),這是一個怎樣的地下宮殿啊!那我們怎麼樣才能走到核心的地宮中去呢?文獻記載,茂陵的墓室四麵各設有能通過6匹馬駕之車的墓道,各墓道的門叫羨門。為了防止盜墓賊盜墓,在每道墓門周圍都埋設暗劍、伏弩等機關。這些機關的設置極其隱蔽,文獻記載說:茂陵建成後不久,有個守陵的士兵想偷盜陵墓內的珍品,結果他連第一道墓門都沒有過去,就被亂箭射死在墓門邊上,可見整個陵墓機關設置的嚴密。

墓室內放置有梓棺。因為漢時,帝王的棺木一般用梓木製作,是放皇帝屍體的地方,所以又稱“梓宮”。漢武帝跟漢朝其他皇帝一樣,也采用梓棺。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放在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至於漢武帝的五棺所用木料主要是楸、鬆和楠木三種木料,它們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朽性強,看來漢武帝早就對自己死後安息之所作了最嚴密的處理。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於長安五柞宮,入殮未央宮前殿。史載,梓棺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都雕刻著蛟龍鸞鳳龜麟的圖案,當時的人稱之為“蛟龍玉匣”。相傳,漢武帝將入地宮的時候,梓棺自動發出巨響,放出異常的芳香;羨門關閉後,墓道大霧彌漫,門柱也崩壞了,過了幾個月墓道內的煙霧才消散。又傳說,武帝入葬不久便現原形,對茂陵令薛平說:“我雖然死了,但仍然是你們的君主,你為什麼讓你的兵士在我的陵上磨刀劍呢?”薛平驚魂未定,漢武帝已經沒有蹤影了。薛平連忙詢問左右,才知道陵墓前方有一塊大方石,士兵也確實在此磨過刀劍。可憐磨劍者竟然因此無辜被殺,可見古代皇權的尊嚴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陪葬石刻中的奧秘

茂陵陪葬墓現發現13座,除武帝寵愛的李夫人墓在茂陵西北外,其餘陪葬墓均在茂陵以東。其中有一座極為奇怪的陪葬墓,因為其他的陪葬墓都是夯土修築,隻有這座墓是用岩石壘砌而成,更為奇特的是墓塚南北較長,上豎巨石,構成祁連山的形狀,以至於這座墓被當時的人稱為“小祁連”。在墓塚前陳列著石人、石獸等各種巨型石雕14件。其中一件高1.68米、長1.90米的石刻寓意最深刻,造型最生動,石刻由一匹戰馬和一個人組成,這匹戰馬氣宇軒昂,雄壯挺立,威風凜凜,它把一個左手持弓、右手持劍的外族裝束的人踏翻在地,並用四條剛健的腿“把”他緊緊夾住。麵目猙獰的外族人仰麵朝天,兩足上屈,顯露出凶狠而又無法掙脫的表情。這是誰的墓葬呢?他與漢武帝的關係如何?漢武帝為什麼要對他如此厚愛有加呢?那個奇特的石刻與墓主人有什麼關係,跟漢武帝又有什麼關聯呢?

要揭開這座墓的真相,還得從前麵我們提到的漢朝和匈奴的關係說起。漢武帝曾對匈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戰爭,這三次大規模出擊戰漢軍一方有一位年輕的主要指揮官,他就是霍去病,他18歲便隨同其舅父衛青6次出擊匈奴。公元前120年,年僅21歲的霍去病就統率大軍越過居延澤(今內蒙居延海),在祁連山與匈奴展開激戰,俘虜匈奴將士3萬多,迫使占據河西走廊的混邪王、休屠王投降,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名言“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英雄去抗擊外來侵略。可惜公元前117年,年僅24歲的霍去病病死於軍中。武帝非常傷感,為了表彰他的戰功,漢武帝決定讓他陪葬茂陵,並為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墳墓,這就是我們上麵提到的那座奇特的陪葬墓。這還不夠,漢武帝還在霍去病的出殯之日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從長安到茂陵40公裏的路上旌旗蔽日,軍隊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旁,文臣武將身著喪服,恭候迎送。

那件寓意深刻的石刻反映的就是霍去病的豐功偉績。為什麼要用這樣一件石刻來紀念霍去病呢?這就牽出一件與漢武帝有關的故事來。原來霍去病病死的消息傳到漢武帝那裏後,漢武帝馬上想到要為霍去病建造一些用以紀念他赫赫戰功的東西,但武帝怎麼冥思苦想都沒有想出什麼好的點子。一天他來到衛青的官邸,正巧遇到衛青在教一些子弟練習騎馬擒拿的基本功,其中有個年輕人騎馬猛然一躍,居然踏在了一位奴仆的身上,那位奴仆反複掙紮都擺脫不了。這時武帝瞬間一拍手掌說了聲:就是這樣!把當時所有在場的人嚇了一跳。漢武帝微笑著說:“我原來總是沒有想到如何能夠造一件東西來紀念英年早逝的霍(去病)愛卿,今天終於想到了,我太高興了!”然後武帝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衛青,即一匹戰馬腳踏匈奴侵略者的石刻,衛青非常讚同。不久這件石刻藝術精品就出來了,它曆經兩千年陪伴著漢武帝和霍去病這兩位中國曆史上的奇人。

除了“馬踏匈奴”這件石刻外,還有一件石刻精品也與漢武帝有著密切關係。這件石刻高2.77米,寬1.72米,一位體型粗壯,高顙深目,隆鼻大嘴,聳起雙肩的石人,以鐵鉗般的巨手,用力握住一頭野熊,熊則緊緊咬住此人的下唇,兩者鬥得難解難分。石人被咬的表情,由咧開的大嘴作了誇張,顯得有聲有色。有人會問:這是霍去病嗎?如果是霍去病,那他可真有空閑工夫,還能去與熊搏鬥。但如果不是霍去病,那這個石人又會是誰呢?如果不去深究這件石刻精品背後的逸事的話,無論你怎麼去猜都無法得出答案。

熊在古代被看成是力量的象征,誰要是能鬥倒熊,那就是勇士。這件石刻精品的來曆頗不簡單,它是漢武帝威武形象的又一體現。漢武帝生平最愛打獵,他的主要目的是借以訓練他的近衛軍果敢勇猛的品質。他為了擺脫竇嬰、田蚡等豪門貴戚對朝廷的牽製,並鞏固朝廷對諸侯的權力,專門在隴西良家子弟中挑選了一批勇武的青年到軍中,而且常約會一些人和他微服外出打獵。這種出行不露皇帝身份,也不打朝廷旗號,而是借平陽府或其他身份的名目。每次出行均約在宮門外會齊,稱為“期門郎”。漢武帝每次與“期門郎”出行打獵的範圍很廣,東至長楊宮一帶,西到黃山宮一帶,南到秦嶺山麓,北到池陽宮,一出去就是好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