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茂陵試比高
宣帝劉詢在位24年,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十二月,崩於未央宮,葬於杜陵。杜陵位於長安城東南的杜東原上,即今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三兆村南。宣帝未依照祖製在鹹陽原西漢帝陵陵區建陵,這也是一個謎。
據說漢宣帝劉詢少年時代經常在杜陵遊玩,而這裏踞鴻固原最高處,南邊可以望見如屏似玉的終南山,北眺京師宮觀似錦,東臨白鹿原,西傍宜春下苑,的確是一塊“風水”寶地。劉詢在此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對此深有感情,即帝位後,選定壽陵於此。另一種觀點認為,因為宣帝是昭帝堂孫,依照昭穆排列,昭帝劉弗陵之下應為宣帝的父親史皇孫一輩人,才能昭穆為序,而宣帝為昭帝的孫子輩,在昭穆序列上一致,同一陵區內就無法安置。不管怎樣,杜陵是漢宣帝親自選定,這點毫無問題。
漢宣帝的陵墓,文獻記載是效仿漢武帝的茂陵來建設的。杜陵是按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布置的呢?它與茂陵相比,到底如何呢?
杜陵陵園平麵呈方形,邊長430米,陵園四周有垣牆,四麵正中各辟一門。杜陵陵塚位於陵園正中,是用夯土築成,呈覆鬥形。現高29米,底邊長為170米,頂每邊長50米。封土四麵正中各有一條埏道通向地宮。地宮內“金銀財寶、鳥獸魚鼇、牛馬虎豹,應有盡有”。三秦盜墓者曾“多獲至寶”。而史載茂陵陵園周圍有夯築城垣,平麵呈方形,東西長430米,南北長414米,牆基寬5.8米,茂陵的隨葬物當時墓中裝都裝不下。可見杜陵的規模與茂陵相差不大,仿照茂陵之說並非空穴來風。
杜陵陵園內的寢、便殿等禮製性建築,是經過考古發掘弄清楚的,這也是西漢皇陵惟一經過係統科學發掘的。因此,杜陵的布局基本上可以比較清楚地呈現在世人麵前,那麼這座帝王陵是一種怎樣的布局呢?
杜陵最外層是陵園,現在杜陵陵園垣牆隻存基礎,寬8米,厚2.5米;四麵的門由門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組成。門址距陵墓封土120米,門道正對地宮的埏道。門道內外左右皆置有門墩,門墩均夯築,大小形製基本相同。人們謁陵至此,可以進門道,入簷廊,登便門,進塾內。左右塾外側有左右配廊相連,配廊另一頭與陵園牆相接。根據遺址內所發現的花崗岩大柱礎分析,配廊不僅寬敞,而且廊頂宏偉高大,當年的氣勢可想而知。
從以上情況來看,陵園的四門建築既科學細密,又雄偉壯麗,這就從側麵反映了宣帝時期的鼎盛局麵。杜陵陵園內的禮製性建築,是以寢殿為中心,再加上便殿等組成一個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建築群外築有圍牆,故稱“寢園”。漢宣帝杜陵內的寢園經過考古發掘,弄清了其布局,即寢殿在西,便殿居東,侍吏舍等建築多分布於南。
杜陵寢園位於陵園東南,四周築有垣牆。牆寬1.3米,牆外有簷廊,廊道地麵鋪方磚,廊外有河卵石散水。寢園有5座門:南門有3座,東西各一門。寢園西門通向寢殿,東門通至便殿,其他各門作用也各不相同。正因為用途不同,所以建築形製,宏偉程度也各有異。
寢園內有兩大組建築:寢殿和便殿。寢殿位於園內西部,坐落在高大的長方形夯土台基上。便殿位於寢殿以東,是杜陵寢園內另一組建築群,主要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屋組成,這是一套多功能的建築群體。主要是供祭祀活動時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員住宿和休息以及儲藏祭祀所用物品的地方。
陵廟建築是西漢皇陵中又一重要組成部分。據說杜陵陵廟位於樂遊原,其中的遊廟即宣帝杜陵陵廟,但這種說法由於沒有實證,難以令人相信。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材料證明:宣帝的杜陵廟在陵東北400餘米處,現存夯土台基東西63米,南北66米,遺址內出土了大量的飾以花紋的磚瓦,有素麵和幾何紋、回形紋、乳丁紋鋪地磚,別具特色的朱雀、青龍紋飾的空心磚,還有“長樂未央”和“長生無極”的文字瓦當等。建築東西側還有兩條寬6~7米的寬敞大道,分別通向杜陵陵園和皇後陵園。
西漢一代是陪葬製度比較盛行的朝代,實際上,陪葬墓的多少,陪葬墓墓塚的大小,既反映了帝王生前的政績,也反映了陪臣地位的高低。杜陵有多少陪葬墓,這些陪葬墓中又葬著些什麼人呢?
杜陵的陪葬墓數量較多,現知就有62座。總體來看,陪葬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有的規模還很大。陪葬墓大多分布在三處:杜陵東南部數量較多,規模較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東陵東司馬道以北,今趙家灣一帶,陪葬墓也比較集中,但數量較少,規模較小,離杜陵也較遠;杜陵北部的陪葬墓,分布在今三兆村北,陪葬墓墓塚較小,但數量較多。杜陵陪葬墓中,據文獻記載,較著名的有許皇後、王皇後,京師巨富、大司馬車騎將軍張安世,救護撫養皇曾孫劉詢、後封博陽侯、出任丞相的丙吉,中山哀王劉竟和成都侯金安上。他們的墓塋有的形呈覆鬥,有的賜塋安葬,並且靠近皇陵。數量最多、規模較小的陪葬墓,都集中在杜陵北部,離陵也比較遠。
杜陵的皇後陵有兩處。一是孝宣王皇後的陵塚,因在皇陵之北,故稱“東園”;另一座是孝宣許皇後的陵墓,距杜陵較遠,史稱“杜陵南園”。
杜陵的北部還有一些陪葬坑。形製大小不同,埋葬內容各異。根據考古發掘資料知道,有陶俑坑、車馬坑以及刀槍劍戟和各種器物。
詩人杜甫以“杜陵野老”自居,可見杜陵邑在漢代是相當有名的。杜陵邑是怎麼來的,當時的規模和建製又如何呢?
杜陵同漢初帝陵一樣,也設陵邑。杜陵邑在杜陵西北5裏,現存城址為長方形,東西長2100米,南北寬約500米。杜陵邑是在秦漢杜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杜陵邑所在的杜縣,設置曆史悠久,一直是周、秦、漢三代的京畿重鎮。漢宣帝時改杜縣為杜陵邑,在原來基礎上大量徙民,使人口劇增。西漢初年,劉邦出於消滅地方豪族勢力的需要而施行的大量徙民政策,被後代作為一種製度繼承下來。所以,新帝即位後,即修築陵墓陵邑,陵邑修成後,遷徙豪族富貴權勢置家於新帝陵邑。宣帝以後,由於西漢國力衰弱,西漢皇帝不再設置陵邑,因此遷徙杜陵的千萬家官宦也就在此生根,安家落戶。根據文獻記載:杜陵邑不僅人口多,而且達官顯貴、豪富巨商也不少,他們之中還有許多朝廷大官。因此,宣帝的杜陵邑不僅是供奉皇陵的重要場所,而且也是宣帝時期一個重要的經濟政治之地。
@@◆不願“同居”的秘密
自從漢高祖劉邦葬在鹹陽原之後,遼闊高傲的鹹陽原成為西漢帝陵陵區,埋葬了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他們的陵墓大致排成一條直線,東西近百裏,氣勢宏偉。唐代詩人李白曾寫道:“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自西向東陵墓依次為武帝劉徹茂陵墓、昭帝劉弗陵平陵墓、成帝劉驁延陵墓、平帝劉衍康陵墓、元帝劉奭渭陵墓、哀帝劉欣義陵墓、惠帝劉盈安陵墓、高祖劉邦長陵墓、景帝劉啟陽陵墓。其中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合稱為“五陵”。但漢宣帝的杜陵卻沒有和列祖列宗在一起,成為其中的異類,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這其中的秘密,人們隻是從宣帝個人的愛好和所謂的昭穆製度來解釋,一味強調漢宣帝屬於代位繼承,與祖製不合。這些說法看似合理,但卻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與祖製不合的話,為什麼宣帝的兒子、孫子又都葬在了鹹陽原上呢?漢宣帝之所以不願葬入鹹陽原,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漢宣帝對自己曾祖父漢武帝的怨恨。這種怨恨他活著的時候不能說,也不敢說,隻能以建墓的形式將自己內心的憤怒宣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