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生前各有建樹,死後也常有不同的歸宿。曹操的聰明不僅用在了生前處理國家大事上,就連自己的墓地都搞得讓人摸不到頭腦。曹操究竟葬屍何處,一直成為中國帝王陵寢史上的一大疑案。
曹操設置“七十二疑塚”之事到底是真是假?在這“七十二疑塚”中,有沒有曹操的真墓呢?
如果“七十二疑塚”之事為真,為什麼提倡節儉而且身體力行的曹操到臨死的時候卻要浪費民力去做這樣一件讓人非議的事情?疑塚中埋了人沒有,如果裏麵有屍體,埋葬的又是什麼人呢?
千百年來,連黃河都已經改道數十次,相傳葬於漳水旁的曹操墓還能存在嗎?這些都是曹操留給後人的謎,也許找到曹操的真墓,許多謎底就能揭開。但曹操的真墓無論能否找到,有些謎可能永遠找不到真正的謎底。
@@◆疑塚之說是否可信
英雄豪傑生前顯赫,但也會做一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事,對於他們的身後大事亦不例外。古埃及的法老把自己藏在金字塔中,墳上的雄獅象征著法老生前的威嚴;中國的秦始皇將陵墓依山而築,數不清的兵馬俑伴隨著他不甘寂寞的靈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喜歡身後隱匿,命人將他的葬身之地仍然踏成一片草原……生前雖未稱帝,死後被追尊為魏武帝的曹操,他的葬地的秘密,與上述英豪相比可謂是毫不遜色,因為至今為止,人們都還沒有找到這位死後備受非議的一代人傑的帝王的陵墓。之所以難以追尋,又是因為這位被人稱之為“奸雄”的帝王,在臨死前作了一個奇怪的決定——傳說他設置了“七十二疑塚”。這種說法到底是真是假,本身就是一個謎。依據曹操的生平的行為處世,會做出這種設“疑塚”的事情來嗎?
據說,東漢末年,汝南名士許劭善於品評人物,在當時十分有名。曹操年輕時曾找到許劭,請許劭評價一下他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許劭最初不願回答,曹操非要許劭說不可,許劭乃道:“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聞言,不僅不生氣,反而哈哈大笑。
曹操之能,有目共睹,有耳皆聞,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無人提出異議。如果東漢末年是太平盛世的話,曹操很可能會以一個很有作為的“能臣”形象彪炳史冊的。
但是,曹操所處的時代卻是一個極其動蕩不安的亂世,亂世出英雄,也出奸雄。人們給曹操貼上“奸雄”標簽,是因為曹操在做出一番事業的過程中,某些所作所為,的確讓人難以啟齒。主要表現在曹操為人奸詐,善於玩弄權術,非正人君子所為。
史書上所記載的關於曹操耍奸使詐的事例有很多。據說曹操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整日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叔向其父親曹嵩反映這個問題,希望曹嵩對曹操嚴加管教,曹操因此經常受到父親的責難。曹操懷恨在心,為了擺脫叔父的監督,便心生一計。一日,曹操在路上遇到其叔叔,立即裝出臉歪嘴斜的樣子,十分痛苦。其叔大驚,問他怎麼了,曹操回答說:“突然中風了。”其叔趕緊去告訴曹嵩。曹嵩也大吃一驚,忙找來曹操,見曹操麵容正常,問:“你叔叔說你中風了,怎麼這麼快就好了?”曹操說:“我並沒有中風,隻是叔叔不喜歡我,所以就誣蔑我。”以後曹操的叔叔再向曹嵩說曹操的壞話,曹嵩根本不信,於是曹操也就更加無法無天了。小小孩子,就是耍奸高手,可謂是“自古奸雄出少年”了。
曹操在發家過程中也有“虎落平陽”的時候,他雖然並沒有“被犬欺”,但也養成了很重的猜疑心。也許是處於變化不定、波譎雲詭的政治軍事環境使然吧,他特別防範有人暗害他,有時這種防範心理幾至於病態。
當年他刺殺董卓未遂,和陳宮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並四處張貼告示,畫影圖形,到處設下捉拿曹操的羅網,情勢十分險惡。曹操和救他脫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呂伯奢熱情款待,因家中無酒,便急忙出去買酒。曹操坐在前堂,忽聽後麵有磨刀聲,頓起疑心。及至悄悄走到後窗,聽裏麵說:“綁起來,殺吧!”立時大驚失色,沒等再認真觀察,就決定先下手。於是提劍闖入內宅,見一人殺一人,老少8口全倒在血泊之中。及殺到廚房,卻見一隻豬剛被捆上四蹄待宰。這時才明白是因誤會而錯殺了真誠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陳宮隻好匆匆逃離呂家。但在半路上又和興衝衝、喜滋滋沽酒而歸的老翁呂伯奢碰上了!曹操在兩馬相遇之際,一揮劍,又把慈祥的老翁殺死了!陳宮責備曹操,曹操說了一句讓後世奸雄小人欣賞的話:寧叫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
從這件事上,可見曹操為人之“一斑”。而隨著他地位的提高、權勢的增大,這種猜疑心理就發展為一種“防患於未然”的陰險冷酷的權謀了!
有一次,他對照料、服侍自己飲食起居的侍從們說:我有個毛病,或者說特殊功能,當我在睡夢中時,隻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會跟夢遊症似的,馬上跳起身來殺死這個人,所以今後當我睡著、尤其是熟睡之際,不要靠近我,以免誤殺。
曹操為使眾人相信自己的話,於是在一天夜晚睡覺時,故意蹬開被子,裝作受凍而不知的酣睡狀態。一個侍衛見主人在寒夜受凍,便輕手輕腳地走到曹操臥床前,剛要伸手撿起地上的被子給主人蓋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頭寶劍,狠命一揮,侍衛即刻身亡。曹操殺人之後,一言不發,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來。第二天清晨,曹操醒來,隻見床頭床尾濺滿鮮血,床下又橫臥著已死的侍衛,大驚之後便大怒:“誰敢殺我所愛之人?”眾侍從一直戰戰兢兢遠避在旁邊,見曹操怒問,才一齊跪倒,說出事情經過。
曹操聽後,驚愕又悔傷,頓時流下淚來,難過地說:“我說過,我會夢中殺人而不自知。你怎麼還在我睡覺時靠近我呢!”於是,曹操下令,厚葬這個被自己“誤”殺之人。整個葬禮中,曹操表情十分沉痛。軍中眾人終於相信:曹公睡夢中,確有神秘的自我保護能力。並互相告誡:當曹操睡覺時,萬萬不可靠上前去。
曹操殺糧官以塞眾口的故事也很典型。在官渡之戰中,曹操與袁紹對峙時,軍中糧草已盡,曹操生怕士兵們因為吃不上飯而生變故,乃將糧官找來商量對策。糧官說:“分發糧食時可用小斛代替大斛。”曹操高興地答應了。但這種弄虛作假的做法肯定瞞不過將士們,軍營裏頓時議論紛紛,都罵曹操騙人。曹操早已胸有成竹,他對糧官說:“我要借你的頭以平眾怒,不然事情不好辦。”遂將糧官斬首,令人挑著糧官的頭在軍營中示眾,血淋淋的腦袋上還貼著曹操的親筆判詞:“用小斛代替大斛,盜取官穀中飽私囊,現已將其斬首示眾。”將軍糧不足的責任推到了糧官的身上。眾人見曹操已經將“貪官”斬首,也就消了氣。曹操又熬過了一段困難時期,終於找到機會,燒掉袁紹烏巢的軍糧,然後一舉破敵,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如果說以上故事還是文人墨客甚至是曹操的政敵杜撰的,但是曹操的殘暴嗜殺的另一麵卻是各種史學文獻中確鑿記載的: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以其父為徐州牧陶謙部將所害而攻之,竟將徐州一帶男女數十萬人活埋於泗水以泄憤,清代大學者王夫之認為曹操此舉“慘毒不仁,罪惡滔天”。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一舉擊敗袁紹,又將降卒近8萬人活埋。這種行為就跟項羽相差無幾了。
還有,曹操殺死與自己政見不同的名士孔融及其兩個幼子,殺死聰明過人的楊修,借刀殺死恃才傲物的禰衡,悍然殺死漢獻帝的皇後伏氏、貴人董氏以及伏氏、董氏的親屬。這些都是曹操的斑斑劣跡,也是人們視其為“奸雄”的一個主要原因。
通過上述史料,我們可以發現,這一代“奸雄”設下“七十二疑塚”之事,從他的性格分析,從他的所作所為分析,是完全有可能的。
@@◆奸雄死於何人手
曹操作為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的墓到現在還沒有發現,因此,對於他的死因隻能根據曆史資料來推測。史料對曹操的死因記載也不甚明確,相關資料表明曹操是死於頭疼病,頭疼能夠致人於死地嗎?倒是曹操和曆史上的名醫華佗的故事,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曹操死亡之謎的線索。華佗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僅僅是一位名醫嗎?他是因為不願意給曹操治病而慘遭曹操殺害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