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今安徽亳縣),一名旉。史料記載他曾經到處遊學,精通數家經典。最開始做了沛相,魏伏波將軍廣陵太守陳登之父陳珪舉孝廉,後來太尉黃琬也曾推薦他做官,因為當時世道太亂都沒有去就職。從這裏我們知道他出身士人家庭,還可以知道他是一位頗有造詣的儒生。
華佗的醫術在當時和後世都是非常出名的,高明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看看他的手術記錄。有資料表明他在東漢時便已經可以施用打開腹腔的外科手術,而後又使用針線縫合,和現代醫術如出一轍。他曾經將人的腹部切開,割掉腐爛的脾髒,縫合以後,再加以湯藥,僅僅百來天就好了。而他所發明的“麻沸散”,也是目前知道的世界上最早的純中藥手術麻醉劑,功效神奇,可以使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竟如醉死,一無所知。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的描寫,說的是關羽在襄陽之戰時為魏軍毒箭所中,華佗為關羽剖臂刮骨,除去骨上劇毒,而關羽神色不變,尚在與人下棋。這一段極寫關羽之神勇,同時也描寫了神醫華佗的高明醫技。
然而,我們隻知道華佗的醫術高明,卻不知道華佗對自己從事的醫生職業並不引以為榮,在某種程度上,他自己也非常輕賤醫生一職,這又是為什麼呢?醫生在漢代的時候是非常沒有地位的,在常人眼中跟木匠、漆工等沒有什麼兩樣,都屬於“百工”類。華佗自己出身士人,他不僅遊過學,而且兼通數經,但在世人眼中卻僅僅是一個靠不入流的醫術來混飯吃的人,這對將自己當做士人的華佗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資料記載:“然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也就是說,讀書做官是他的本業,醫術隻是他的末業,遺憾的是,所有人都把他看成是一個好醫生,而沒有人把他看成是一個可以從政的士人,所以,華佗時刻在尋找走上仕途的機會。
當時的魏王曹操患有頭疼病,後來越來越厲害。華佗醫術出名,曹操於是請華佗替自己治病,華佗成為了曹操的專門護理。華佗看了曹操的病情後,說:“這個病一時難以治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曹操的病在當時第一流的醫學家眼中並不是什麼大病,完全是可以治好的。
但曹操為什麼要殺死華佗,難道他不知道世上隻有華佗能治好自己的病嗎?曹操自己一句話泄露了天機。他對人說:“華佗能夠治好我的病,但他一定會拿我的病作要挾,從而達到推崇自己的目的,我即使不殺他,他也不會徹底治好我的病。”民間傳說,曹操頭部有腫瘤,需要做摘除手術,從華佗的醫術和他對曹操的舉動來看,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曹操最終可能死於腦部腫瘤,而不是一般的頭疼風濕。曹操之所以殺華佗,正是因為對他這樣的一個奸雄來說,被一個不入流的醫生算計,簡直是奇恥大辱,因此,殺了泄憤也是理所當然,因為在他看來,華佗不可能將自己的病斷根。隻是殺了華佗,自己也死期不遠了,也就是說,曹操在某種程度上是死於自己手中。
@@◆疑塚與薄葬是否矛盾
218年,曹操頒布了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麵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原因無非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張節儉。據說,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的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也就是自盡。宮廷中的帷帳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再用,不可換新的。有個時期,天下鬧災荒,資財匱乏,曹操帶頭不穿皮革製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其二,為了防止盜墓。據說,曹操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曹操手下就設了一項職務叫做“掘金郎中”,就是專門發掘死人墓盜取資財以此來彌補軍需不足的官員。他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麵,他不願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曹操極力主張和親自實踐“薄葬”和采取“疑塚”的措施實際上都是為了防止仇家盜墓,防止自己棄屍郊外,敗壞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但正因為如此,曹操之墓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曹操是怎樣布置疑塚的呢?據文獻記載:東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身為漢朝宰相而實為曹家皇帝的曹操病死洛陽。二月,曹丕按照父親的遺囑將靈柩運至其封地鄴埋葬。鑒於曆史上眾多帝王墓經常被後人掘盜之教訓,曹操乃遺囑其子,製棺材多副,棺材裏邊放置瓦罐,到黑夜的時候在山頂每隔幾裏,埋疑塚一處。群塚從臨漳縣三台村以西八裏的講武城起始,直到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布列。
@@◆疑塚之中是否有真墓
應該說,曹操設疑塚是相當成功的,近兩千年來,人們一直沒弄清他的墓地所在。不過話又說回來,人死如燈滅,費力勞神地搞這麼多的疑塚,就為了保存幾塊朽骨,簡直就是對自己主張“薄葬”的自我否定。而且,人們都認為,曹操設疑塚,正體現了曹操的“奸雄”本性,進一步敗壞了自己的聲譽。清代詩人陸次雲就曾寫詩諷刺道:“疑塚累累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隻有墳三尺,千古安眠鸚鵡洲。”正平是三國時名士禰衡的字,曾諷刺過曹操,被曹操借江夏太守黃祖之手所殺,葬於武漢長江中的鸚鵡洲。詩的意思是,曹操搞了72座疑塚,費盡心機,而禰衡隻有一座三尺墳,卻曆千年而安然無恙。
因為曹操死前曾叮囑其侍妾、歌伎們要常常登銅雀台望其西陵墓田,所以清代詩人查慎行寫了一首很有名的七絕:“分香賣履獨傷神,歌吹聲中如帳陳。到底不知埋骨地,卻教台上望何人?”譏諷曹操設了那麼多疑塚,到底讓其姬妾們向何處眺望呢?
在諷刺曹操設疑塚的古詩中,宋代俞應符的最為著名。詩雲:“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須盡發七十二,必有一塚藏君屍。”俞應符認為,曹操一定埋葬在72塚中的一處,要找到真正的曹操墓,隻要將疑塚發掘幹淨,總會找到真墓。
但畢竟沒有人肯花那麼大的力氣將72座疑塚一一挖掘。再說,即使將72座疑塚一一掘開,能肯定曹操的屍體就葬在其中的一座墳墓裏嗎?
蒲鬆齡的《聊齋誌異》中有篇《曹操塚》,為我們解開曹操疑塚之謎提供了一條線索。原文不長,大致的意思是:先後有兩人在許昌城外的河裏洗澡,下水後卻變成死屍浮出,屍體好像是被刀斧砍過一樣。地方官為弄清真相,便令人從河的上遊截斷水流,水落石出,見水下的石崖上有洞,洞口設置著以河水為動力的轉輪,輪上排有鋒利的刀子。人們將輪子卸下,進洞發現一塊小石碑,上寫篆字,仔細看,才知是曹操之墓。於是人們將棺材劈開,將裏麵的遺骨拋出,墓中的金銀財寶也全被人們取走。
曹操死於洛陽,自河南洛陽至河北臨漳的路程比從洛陽到許昌要遠一倍,既然不是就地安葬,那麼,曹操靈柩有歸葬臨漳的可能性,也有歸葬許都的可能性。如果說這個可能性存在的話,蒲鬆齡所記載的故事就不一定是空穴來風。但眾所周知,蒲鬆齡做《聊齋誌異》,多是采自民間故事和傳說,這篇《曹操塚》,肯定也是道聽途說,不過卻也言之鑿鑿。如果這則故事是真的話,那麼可以斷定,曹操的遺體是運回許都安葬的,所謂72疑塚,沒有一個是真的。
現當代考古學家介紹,晚清年間,田園饑荒,民盜發掘疑塚,塚內皆有屍骨,一為齊王陵,一為齊獻武帝第十一子高陽王湜墓。一碑額所題的碑文證實墓中人是北齊齊王的四妹。民國初,經人盜掘的疑塚內多有墓誌,均係北魏、北齊時代王公要人墓。其中有魏故使持節侍中、太保特進都督、雍州刺史安豐王妃馮氏墓,魏蘭陵郡開國吳郡王墓,齊太祖獻武皇帝第八子高淯墓,齊故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雲州刺史景公等墓。史家認為,72疑塚可能是曹操生前所設,以惑後人;而北齊王公命婦則是“坐享其成”了。傳說,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塚,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可見對72疑塚盡數挖盡的方法不是沒有人做過,然而,曹操的真墓也始終莫得其所,使詩人、學者紛紛墮其雲霧,發出“奸雄生前欺人,死後亦欺人”的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