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疑塚的說法便被確證不是準確的了。從這則消息就可以得知,不但曹操沒有埋葬在七十二疑塚之內,“七十二疑塚”是不是曹操所設置,曹操是不是隻設置了72個疑塚都成為謎了。
@@◆真塚茫茫何處尋
如果“七十二疑塚”中並沒有曹操的陵寢,那麼曹操的屍骨到底埋於何處,這仍然是個謎。史學界和考古學者們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讓我們再來梳理梳理相關的資料。
相傳,曹操在洛陽臨死之前,把兒子和心腹大臣叫到身邊交代說:“現在天下還未安定,不要照搬舊的喪製葬我。我有頭疼病,很早就戴上了頭巾。我死後,照樣衣著和戴上頭巾即可。文武官員來殿中吊唁,隻要哭幾聲就算了;那些駐防各地的將士,都要堅守崗位,官吏們也要各守職責。我死後,就埋葬在鄴城西麵的山崗上,跟西門豹的祠堂靠近。不要用金玉珍寶陪葬,也不要設陵邑神道,不留任何痕跡,以防人掘盜。”曹操死後,其子遵其遺囑為他舉行了簡單的葬禮。陵上不建寢殿,僅有銅駝、石犬各二,其墓室玄宮建築缺乏詳細記載。這與《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記載基本相同。曹操還認為,葬地應選在貧瘠的地方,不應占良田。他之所以將自己的墓地選在了西門豹祠所在的西原之上,是因為這裏屬丘陵地帶,沒有侵占良田,而且這裏也非常開闊,使他的功臣們死後也葬在這裏陪伴自己。
根據這點有限的資料,後人對曹操真實陵寢的所在地作了種種推測和考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猜測:
一種說法認為,曹操的確是按照自己生前的意願被埋葬在鄴城西崗西門豹祠一側。理由是除了曹操自己的遺命,還有距三國時代不遠的西晉陸機的《吊魏武帝文》中,有埋葬在鄴城的西崗上,與西門豹祠堂相近的話,可見曹操的歸宿,如其生前所願。然而,由於西門豹是個除暴安良的曆史人物,黃河流域包括鄴地居民慣以建立西門豹祠避禍禳災,臨漳一帶有多處西門豹祠,哪一個西門豹祠附近有曹操陵墓呢?而且,曹操遺令的意思是在可以看見西門豹祠堂的西原上建立自己的陵寢。而陸機所書則為“葬於鄴之西崗上”,兩處地點大相徑庭,到底是筆誤還是有意混淆是非,不得而知。有人推測說,據陸機之文,曹操墓在今臨漳縣西麵的豐樂鎮西門豹祠一帶。但豐樂鎮西門豹祠建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死於公元220年的曹操,怎麼會遺令安葬於此祠之旁?這種說法自然不攻自破。
第二種說法是曹操葬漳河底。理由是魏文帝曾下了一道詔書給自己的弟弟曹植勸阻他不要去祭祀父親,其中有一句話的意思是:想在漳河上祭祀自己的父親,對著漳河水上看下看,感到分外的悲涼。還有一首詩說:“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複當年歌無人。”依據這些資料,有人因此認為,曹操陵墓是別出心裁地修建在漳河河底。清代文獻中有一段記載,說順治初年漳河幹涸,一漁夫見河中有大石板,旁邊有一道縫隙,以為裏邊有很多的魚,於是從縫隙中爬進去,隻見石板下麵有一道石門,於是出來招呼捕魚的人一塊進去。剛剛打開石門,隻見石門裏麵盡是美女,有的坐著有的站著,分成兩列,但一下子就都化為灰燼。一張石床上橫臥著一個人,從所戴的帽子和所穿的衣服來看像一位王侯,石室中立了一塊碑,碑文明確地記載此人就是曹操。因為美女是活著殉葬的,被地氣凝結,所以沒有腐爛,好像生人一樣,但一見到風,就化為灰燼,隻有曹操是用水銀保護屍體,所以肌膚都沒有腐爛。於是眾人把屍體破壞,將珍寶盡數取走。這則傳奇故事因為是清代人作為奇聞逸事記錄下來的,因此不能看做信史。1983年,當地農民曾在漳河大橋河床挖到過銀元寶、銀鍬等,因而又有人重提此說。據考古學家推斷,漳河大橋下出土的文物,是明代皇宮的船隊在此翻船遺落的,與曹操墓無關。
第三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裏譙縣的曹家的祖墳。據三國時魏國文獻記載:220年,魏文帝曹丕率領軍隊駐紮在譙縣,讓軍隊和譙縣的父老百姓在譙縣東邊飽飽地吃了好幾頓。當地《亳州誌》也記載:文帝到了譙縣,大肆犒勞當地老百姓,而且在自己的老家舊居前立了一塊碑,碑的名稱就叫做“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裏?他此行的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還有文獻說:220年,文帝親自祭祀了譙陵。譙陵就是曹家的祖墳,位於城東20公裏外。這裏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還有一些人堅信,曹操就葬於漳河邊,即72疑塚中的一座。近代史學家鄧之誠在其《骨董瑣記》有一段記載:據說磁縣有個農民叫崔老榮,此人在鼓城鎮西15裏的墓葬地挖坑時,墓坑突然塌陷。他繼續挖掘,發現一個石室,外有石門,石門旁有許多死人的遺骸。縣官陳希賢聞知後,派人向石室內傾倒硫磺,然後再派人進去,發現石室四壁就像剛剛粉刷過一樣。石室中央有一石棺,棺前有石刻的墓誌銘,說明是魏武帝曹操的墓。在此之前,附近曾發現這樣的石室十餘個,但均無石棺,所以,人們認為這才是曹操的真塚。根據此記載,可知這個“曹操塚”規模很小,僅容一棺,雖然有墓誌為證,但不像是一個已貴為王的曹操的墳墓。況且,曹操下葬時為建安二十五年二月,曹丕剛剛即魏王位,漢獻帝給曹操的諡號為“武王”。“武帝”之號,是曹丕稱帝以後才改的。而此墓誌言曹操為魏武帝,要麼是曹丕稱帝之後才安葬其父,要麼是後人的偽造。因此這些記錄還是不可信。
近年,有學者就曆史上的有關資料,結合1975年在臨漳習文村發現的東漢晚期墓葬實物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曹操陵墓位於今河南安陽靈芝村與今河北臨漳習文村一帶的結論。理由是:一、今靈芝村、習文村一帶,恰好在仁壽裏西門豹祠之西六七裏,周圍是平原,與曹操遺令所指的“西原”相合;二、靈芝村、習文村一帶是當年鄴的中心地區,曹操為自己選墓地,不可能偏於鄴地一隅;三、今距習文村北四裏、靈芝村西北約六裏處有東太平村,原名馳村,是銅馳村的簡稱,史載曹操陵墓有銅馳,馳村恐怕就是因此特征而得名。
但目前為止,上述諸說或因缺乏實物佐證而不能斷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認,曹操陵墓究竟何在仍是個未解之謎。
@@◆相關鏈接
1.曹操(155~220年),父是東漢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病死,葬高陵。
2.曹操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早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就開始準備後事了。他先是發布《立太子令》,正式確定了曹丕的接班人地位,半年後,便開始選擇葬地。次年6月,曹操發布《終令》,主張“薄葬”。
3.魏武帝高陵地表因無痕跡留下,目前也未發現有關的考古資料,因此,曹操究竟葬歸何處,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