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1 / 3)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在文治武功上出類拔萃,在陵寢的設置上也是別具一格,他的“萬年吉壤”——昭陵,首創唐代因山為陵的規製,形成有唐一代的定製。昭陵是唐朝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天下名陵”,並被曆代統治者尊為“聖靈之地”,在中國皇陵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昭陵在風雨飄搖中經曆了1300多年,當年的巍峨龐大的地表建築已是斷壁殘垣,墓中隨葬品也是不知所終,惟有那無言的石雕還在訴說往日的輝煌。但所有的這一切都不能掩蓋這座昔日金碧輝煌的殿堂所留下的諸多神秘的謎團。

昭陵為什麼要因山為陵?是采納大臣薄葬的建議還是防止後人盜墓?

為什麼昭陵的陪葬墓有那麼多,而其後他的賢子賢孫們卻隻能是孤單寂寞?

“昭陵六駿”這一世界級的國寶是怎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漂洋過海,成為人家的瑰寶的?“昭陵六駿”還能團圓嗎?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果真入葬昭陵了嗎?如果入葬昭陵,為何在盜墓後卻杳無音訊?

這就是昭陵的秘密,也是昭陵的魅力。

@@◆依山為陵是為薄葬嗎

昭陵,位於陝西省禮泉縣的九峻山上。九峻山“九峰俱峻”、“山巒起伏,氣勢雄偉”,為“關內道之名山”。該山頗為神奇,從其南麵觀之,形似圓錐;從西南麵望之,形若覆鬥,極像日本的富士山;從東麵看之,形同筆架,當地人稱之為“筆架山”。李世民的陵墓即鑿山為洞,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宮殿,連同陪葬墓在內,綿亙數十裏,氣勢宏大,蔚為壯觀。鑿山建陵,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據《舊五代史》記載:宮室壯麗豪華,和人間沒有兩樣,陵墓的外麵又建造了華麗的宮殿,蒼鬆翠柏,巨槐長楊。杜甫在描繪昭陵的詩中稱讚說:靈寢盤空曲,熊羆守翠微。再窺鬆柏路,還見五雲飛。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大唐江山的實際開拓者李世民的陵寢,李世民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怎樣的帝王呢?

唐太宗李世民是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在推翻隋朝暴政,建立唐王朝的過程中,他躍馬征戰,屢建戰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統一天下的年代裏,更表現了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但他不是太子。因為功勞太大,他的哥哥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莫大的威脅,遂決定對李世民下手。但李世民早有準備,終於在626年6月,李世民在京城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同年8月逼父親退了位,自己當上了皇帝,是為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後,繼續實行了一係列的合乎時宜的政策,調整中央官僚機構,加強皇權統治,確立科舉製度,重視選拔人才,虛心聽取意見,發展文化藝術。這一切都為唐王朝的繁榮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久便出現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的局麵,這就是有名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最為後人所稱道的是用人納諫、不濫殺功臣,這在曆代封建帝王中是獨一無二的,算得上一代聖明君主。當然,唐太宗畢竟是個封建皇帝,奢侈糜爛對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到了晚年不惜勞民傷財,滿足自己的享樂。649年,唐太宗與世長辭,死後葬入昭陵。

昭陵的一大特點就是依山而建。李世民為什麼一反秦漢的積土為陵,而主張依山建陵呢?又為什麼相中九峻山呢?

“因山為陵”據說是因貞觀十年文德皇後臨死時給唐太宗說要儉薄,希望因山而葬,不需起墳。文德皇後死後葬於昭陵。關於以山為陵製度的原因,在同年11月文德皇後葬後,唐太宗撰文刻石碑時才表露出真正的用意:皇帝以天下為家,何必把財物放在陵墓中,才算自己擁有。今天憑借九峻山作為自己的陵寢,不藏金玉、人馬、器皿,僅用土木用具而已,這樣就可以平息盜墓之心,使陵寢長存而不受連累。這裏所說因山為陵,不藏金玉,與其說是為了儉薄,不如說是為了讓盜墓賊死心更恰當些。虞世南上書唐太宗時就說過:“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無非是看到漢代積土為陵而最後終不免墓盜屍毀,為了利用山嶽雄偉形勢來防盜掘而已。

至於看中九峻山,據說是當年唐太宗征戰、狩獵常來往於此山,他看上了九峻山的雄偉,所以在正式選擇陵地時曾對群臣說:九峻山孤聳回絕、山高萬仞,可置作山陵之處。事實上,九峻山海拔1800多米,形勢陡峭險要,尤其是主峰高聳,直插雲天,確實十分壯觀。昭陵的地宮就開鑿在主峰南坡的山腰間,據文獻記載:從墓道至墓室進深達250米,進入地宮要通過5道石門。地宮內“中為正寢”,東西兩廂列置石床,床上擺放石函,函內裝鐵匣,匣內“悉藏前世圖書”,據說,舉世聞名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的《蘭亭序》真跡就藏在其中。若論隨葬的奇珍異寶,史書記載“宏麗不異人間”,由此足可想見昭陵地宮的富麗堂皇,可見太宗生前強調的薄葬也不過是為了欺騙世人,好讓自己安安穩穩地在地下做他的太平天子罷了。

昭陵陵園廣闊無垠,整個陵園占地麵積60公裏,山上山下都建有陵園設施。陵山上有依山圍繞的垣牆,牆角建有角樓。垣牆所辟門數說法不一,有說四麵設門,有說設南北二門。昭陵南麵設門毫無問題,北門稱司馬門,皇帝謁陵時,隨祭者就“列司馬門內”。沿山腰還建有房舍遊殿,供太宗靈魂出遊玩樂。為保證供奉皇陵者的方便,順山勢修架了300米的棧道,後因保護山陵安全又拆除了。陵園內的主要建築有獻殿、祭壇、寢宮和下宮,還有龐大的陪葬墓群。

獻殿,位於陵山南麵,正對內城的南門門闕。經考古材料得知:獻殿遺址約為40米見方,殿門朝南,其前有一塊約20米見方的廣場。獻殿建築早已不存在了,但遺址內出土了不少建築飾件,其中有一件高1.5米、寬0.6米、底長1米、重達150公斤的大鴟尾,是當年大殿房脊上的飾物。由此足見獻殿建築的高大雄偉。考古工作者曾搞過一個比例複原,認為昭陵的獻殿是一座高10米以上的重簷九間大殿。

祭壇設在陵山北麓,南高北低,以5層台階地組成,愈往北伸展愈寬,平麵略呈梯形。祭壇的主要建築物在南三級台階上,由寢殿、東西廡房、闕樓、門庭組成。整個祭壇遺址東西長53.5米,南北寬85.5米。祭壇的司馬門內東西兩廡列置馳名中外的“昭陵六駿”石刻。

同與六駿石刻陳列於祭壇司馬門內的,還有14國君長相。這14尊君長石刻雕刻的是唐太宗時期14個少數民族首領,其中就有著名的吐蕃讚普即西藏藏王鬆讚幹布。這些少數民族首領當時和唐王朝關係密切,有的還在皇朝任職。唐太宗死後諸位君長有的致書獻寶,有的請求殉葬,這不僅說明唐王朝統一海內、天下歸順的繁榮景象,而且是唐太宗所施民族政策的成功。

寢殿位於陵山北部。據文獻記載,寢殿是唐陵日祭或以時祭的場所。殿內供奉皇陵主人的神位,生前服禦之物也陳列在殿內。平日宮人供養如平常,重要日子皇帝親自朝謁昭陵時,這裏又是舉行重大祭奠儀式的活動中心。據文獻記載:永徽六年(655年)正月初一,唐高宗親自謁拜昭陵,帶著文武百官,宗室子孫,奉謁寢宮時,先讓崇聖宮中的妃嬪、大長公主以下及越、趙、紀三國太妃等,在神座左右侍列,如活著的時候的樣子。然後,皇帝到神座前,行哭拜祭奠之禮,閱先帝先後衣服。祭拜完畢後,邊走邊哭走出寢殿北門,才坐著馬車回宮。這段記載一則說明寢殿的作用,同時也是對重大祭奠儀式的概括,將一個盛大的朝拜皇陵場麵再現給了後人。

@@◆為何有這麼多的陪葬墓群

昭陵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龐大的陪葬墓群。昭陵有多少陪葬墓?這些陪葬墓主是些什麼人呢?他們和唐太宗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呢?

據考古工作者調查,昭陵有功臣貴戚等的陪葬墓167座,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園。這是援引漢代的製度,唐代從獻陵開始。起初隻限於賜葬,隨後允許申請陪葬,漸次擴到陪葬者子孫亦可從葬陪陵。據昭陵有碑及出土墓誌記載:陪葬者或享受國葬,喪葬所需概由官府支付;或者由官府為之立碑;或者官府贈米粟布帛;或賜衣物;或給羽葆鼓吹等。還有預賜塋地,以便生前就修造墳墓;也有為紀念戰功而起塚者,如李靖墓起塚象陰山、積石山;李績墓起塚象陰山、鐵山、烏德犍山;阿史那社爾墓起塚象蔥山;李思摩起塚象白道山等。再還有皇帝親為撰書碑文者:如魏征碑為唐太宗撰書;李績碑為高宗撰書;最突出的是重臣魏征墓,不僅形製特殊,依山建在昭陵元宮西南的鳳凰山上,墓前有土闕和石碑,而且唐太宗還親自為他撰文立碑。究其原因就是魏征一心輔佐太宗,為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麵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認為魏征是他的第一大功臣,所以破例陪葬在身邊。陪葬墓的石刻也極為精美,溫顏博墓前的石人、魏征墓碑首的蟠桃花飾、尉遲敬德墓誌十二生肖圖案和石槨的仕女線刻圖等,皆為當時藝術精品。從墓內還發現了大量精致的工藝品,例如李績墓中出土的“三梁進德冠”,花飾俊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頂,賜予最有功之臣,李績得了一頂。眾多陪葬墓襯托了陵園的宏偉氣勢,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屬,更能點綴陵園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