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3 / 3)

昭陵六駿因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在中國那個動蕩不已的年代早就被列入了文物販子和外國收藏家的計劃之列。1912年,在北京的巴黎商人格魯尚想搶在德國古董商阿道夫·沃什和馬塞爾·賓的進貨員達爾美達之前弄到這些石駿。他派遣了一位名叫戈蘭茲的助手去辦理此事,指示他以最快的速度、穩妥的方式將石駿運出當地。1913年5月,石駿被運出昭陵。途中,運輸隊遭到當地農民的攔截,珍貴的石駿被推下山崖。殘碎石駿被沒收並托交西安博物館,它們後來被售給盧芹齋先生和馬塞爾·賓,美國賓大博物館就是從他們那裏購得。

盧芹齋是民國時期有名的大古董商,原籍浙江,祖上官運亨通,家境富裕,後因太平天國戰亂,家產被毀,全家遷至上海。盧芹齋於1900年左右到巴黎求學,後在同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幫助下,與幾位合夥人一起開辦了通運古玩公司,並接連在巴黎、北京、上海和紐約開設了來遠公司。在此後的50年內,中國的陶瓷、繪畫、青銅器及雕刻通過盧芹齋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與美國的各大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家手中。

1914年冬,盧芹齋首次去北美開拓生意時,遇到時任賓大博物館館長的高登,二人相見恨晚,結成朋友。經過數次交往,盧芹齋成為賓大博物館收藏中國文物的主要供應商。昭陵兩駿當時就在盧的手上。1918年3月,高登館長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庫房看到這兩匹馬,非常興奮,很快與盧芹齋達成了購買協議。賓大博物館以12萬5千美元從盧芹齋手中“合法”地拿走了這一世界級的中國國寶。

國寶是被文物販子非法盜運出國的,那麼它們還有沒有希望回歸故土呢?昭陵兩駿雖屬被盜運,但是中間幾經轉手,美國賓大博物館在購買兩駿時的程序又是合法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兩駿回歸的難度。由不合法到合法,我國不少流失海外的文物難以回歸,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這不但涉及到博物館是否願意歸還的問題,還牽涉到不同國家的法律製度和國際社會對文物流失的處理規則。看來,昭陵六駿何時才能團圓這又成了一個新的謎團。

@@◆《蘭亭序》是否入葬昭陵

昭陵墓中的瑰寶最讓人牽腸掛肚的就是千古難解的《蘭亭序》被盜之謎。《蘭亭序》本來是一本書法字帖,為什麼受到唐太宗的垂青?又為什麼讓人們,特別是文人如此放心不下呢?這還是要追究到武功赫赫、文采飛揚的唐太宗自己。

唐太宗的詩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說是個能文能武的皇帝,但由於他的謙虛,在世時一直沒有讓人編他的詩文集子,所以後人對他的詩文水平了解較少。其實,在《全唐詩》和《全唐文》裏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當的水平,可見太宗也是一位文武全才的封建帝王。

唐太宗不僅會做詩,書法也有相當的水平,他最擅長的是飛白書法。他主要學習王羲之的書法,注意對技法的研究,寫了《筆法論》、《指法論》和《筆意論》,從初學書法到深入研究都作了論述。在書法方麵,唐太宗有兩點驕人勝跡:一是他將王羲之奉以書聖的曆史地位,對書法的正統化居功至偉;二是開創了帝王書碑和行書寫碑的先河。光這二點就足以令他名留書史了,更何況他的“晉祠銘”和“溫泉銘”二碑的奪目光輝(前者雄渾蒼茫,後者勁健飄逸,二者極得王羲之書法的神韻),又加之他王者氣度的個性,書藝成就足以傲視千古,位列大家之中而毫不遜色。在書法史上他應是一個重量級的殿堂人物,而且是不容置疑的。提到王羲之,就不能不提到千百年來備受推崇的《蘭亭序》。

蘭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南14公裏的蘭渚山下。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大書法家王羲之與其好友謝安等41人,會於此“修祓禊之禮”,並將眾人詩作集冊,由王做詩序,因此命名為《蘭亭序》。據唐代何延之《蘭亭記》介紹:王羲之借助酒興在揮毫做序時,似乎有神在相助,序中的幾十個“之”,每一個都不一樣,等到醒後,換個日子另外寫了數十本,沒有一本能達到當時醉後書寫的水平。《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風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因此,曆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一直由王羲之後人作為傳家之寶保存,在南朝和隋代,數次被封建統治者巧取豪奪而去,曆經風險,幾經波折,最後傳至七代孫智永,智永出家做了和尚,臨終前,又將其授予弟子辯才。

唐太宗即位後,大力提倡以文治治理天下,加上自己也是王羲之的崇拜者,便詔令天下收購王羲之和他的兒子王獻之的墨寶。當唐太宗得知《蘭亭序》去向內情後,便派人請永欣寺寺僧辯才進宮,且倍加殷勤款待。幾天後,“醉翁之意”方顯。辯才詭稱昔日侍奉禪師智永時確曾有幸目睹之,但禪師圓寂後,此序則不知去向。但太宗並不死心,又多方打探,覺得《蘭亭序》還是在辯才這裏,就又派人將辯才和尚接入宮中。可辯才還是一口咬定:《蘭亭序》在隋末戰亂中失散了。太宗沒有辦法,隻得將他送回永欣寺,並派人繼續打探。最後斷定《蘭亭序》就在辯才手中,就第三次派人將辯才接入宮中。可老辯才守口如瓶,對《蘭亭序》隻字不提,太宗也是毫無辦法。如此三次追問,均未能如願,太宗於是求助於侍臣們。侍臣們一致推舉蕭翼“出山”。太宗馬上派人召見。那蕭翼聽太宗講完事情原委,就向太宗要了幾件“二王”的真跡,赴越州取帖。此人頗具才幹和韜略,他在去永欣寺與辯才晤談中,謊稱是從北方來買蠶種的商人,彼此談得頗為投機,乃至飲酒賦詩,居然成為莫逆之交。蕭伺機而動,說其攜有王書真跡。辯才終被引誘上鉤,說自己藏有王羲之《蘭亭序》的真跡。蕭不禁暗喜,卻一本正經地說:幾經喪亂,《蘭亭序》早已不複存在,即使有也不過是臨摹本!辯才哪知這是“激將法”,於是從房梁的龕中將其真跡取出,並坦言此乃禪師臨終前親自授予自己的。然而蕭仍然強辯這不是“真跡”。此後,辯才每每臨寫後便不再放藏龕中。一日,蕭翼趁辯才外出之際,終於躥入寺廟中得到了真跡。蕭翼請功心切,也不多留,隨即改換官服,找人護送,日夜兼程,直抵長安。太宗聽說《蘭亭序》已然到手,心中快活,當即賞蕭翼錦緞千匹,並晉升為員外郎。又念及辯才年邁,賞布、米各三千,辯才用其在永欣寺內建了寶塔三層,心情才稍許平靜。太宗得到《蘭亭序》,愛不釋手,每日摹寫,又派人翻拓十份,分送親近的臣子。臨終前還對李治說:“我想向你求一物,你如果真的有孝心,希望不要違背我的心願。”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於是《蘭亭序》就作為隨葬品,密藏到昭陵中。後來,昭陵被盜,這“天下第一行書”從此就真的下落不明了。

近代有人猜測,其實唐高宗也是一個《蘭亭序》迷,他並沒有按照父親的遺願將《蘭亭序》作為隨葬品,而是讓自己和武則天學習臨摹,在死後,又將《蘭亭序》帶入乾陵。由於他違背了父親的遺願,自然不會將此事公開,所以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但並沒有得到《蘭亭序》,《蘭亭序》仍好好地待在乾陵地宮裏。這種猜測最讓人放心,但推測是否真實,這個謎也要等到乾陵發掘的那一天才能解開了。

@@◆相關鏈接

1.昭陵由唐代著名畫家、工藝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設計、工程浩繁、建築輝煌。由於陪葬墓眾多,昭陵墓區總麵積達30萬畝,比當時的長安城幾乎大一倍。

2.自唐太宗昭陵後,乾、定、橋、泰、建、元、崇、豐、景、光、章、貞、簡等13陵都是采用“依山為陵”的製度,其中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3.郵政局於2002年發行了一套取材於陝西國寶級文物的《昭陵六駿》郵票,該套郵票亦是我國首套凸版郵票。但六枚郵票上印的均是“昭陵六駿”4字,並未印每匹駿馬的具體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