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唐高宗的乾陵(1 / 3)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為陵”葬製的典範。它盡管在曆史的風風雨雨中存在了1300多年,但圍繞著這座神秘的帝王陵墓,即使到現代,仍然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神奇的故事。

武則天當上皇帝,是當初高宗選址梁山建陵必為女人主事的應驗嗎?

號稱“關中十八陵”之首的乾陵,其地宮的規模怎樣,入葬乾陵的稀世珍寶究竟有多少?

作為一代女皇,為什麼武則天不單獨營建陵墓,而要和高宗李治葬在一起?

乾陵裏立有一塊巨大的無字碑,武則天為何不著一字?無字碑的後麵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乾陵裏的石像是以什麼人為原型,他們的頭顱為什麼被砸掉,這些石像的頭又去了哪裏呢?

乾陵是迄今惟一未被盜挖的唐陵,相信乾陵地宮重見天日之時,定會為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這一切都因為它有太多太多的謎。

@@◆利陰還是利陽的梁山

1958年冬季,經過乾陵的西(安)蘭(州)公路複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在一炮炸響之後,半空中飛出幾塊石條,硝煙散去,眾人跑過去一看,隻見爆炸麵上盡是石條,像是人工鑿的,上麵有字,或連著些像鋼筋一樣的東西。“莫非把姑婆陵炸開了!”就這樣,幾個農民居然找到了千年來無數人夢寐以求的乾陵入道口。

乾陵陵址所在地梁山,是自古被堪輿家指定為“龍經”的“風水”寶地。不尊儒學對法學頗有興趣的秦始皇當年巡幸這裏,不僅在梁山修建了梁山宮,還在梁山東南側設置好畤縣,欲借助梁山的好“風水”興世盛國。唐朝乾陵成為兩朝兩代帝王的陵墓,而且是一座夫妻陵,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關於乾陵的謎團,從它選址那時起,就是一個又一個地讓人應接不暇。

乾陵受到唐高宗和武則天的青睞,還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到梁山上,隻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峻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歧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相傳曾為唐太宗軍師的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麵環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昆侖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歧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峻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峻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後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聽了袁天罡一番宏論,高宗猶豫不決,遂退朝不議。早有武則天親信告知武氏,武氏聽了十分高興,晚上,就給高宗吹了一陣枕邊風,自然是褒揚長孫無忌,貶低袁天罡了。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聖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歎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遊去了。

陵址選好後,又是如何定名的呢?當時群臣爭論不休。有大臣建議: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氣之意,陛下陵就定名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澤。長孫無忌上奏說:“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長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為陛下萬年壽域的天堂帝都,人間、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為帝王。依臣之見,就定名為乾陵吧!”高宗聞聽十分高興,遂定名為乾陵。長孫無忌哪裏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說梁山陰氣彌漫,不能選做陵址。今定名為乾陵,豈不注定有女人為帝嗎?後來的一切發展都應了袁天罡的預言。但在曆史上,武則天稱帝,建立的大周政權畢竟隻是曇花一現,最後又回到李氏手中。梁山的“風水”之說,到底隻是封建迷信,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這些經不起推敲的說法早已不攻自破了。

@@◆一對夫妻,兩朝帝王

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曆史教訓,從他與文德皇後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製。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曆代諸皇陵之冠”。乾陵將“因山為陵”製度發展到了極致,故名列關中十八陵之首。那麼葬在乾陵中的兩位帝王又是怎樣的人呢?

文獻記載,高宗李治(628~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後長孫氏所生。16歲時得舅父長孫無忌的幫助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是舊史家所稱的昏聵無能、怯弱平庸之輩嗎?事實上,李治即位初年,懷著“載懷千古,流鑒百王”的心態,立誌要做中興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業。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製;發展科舉製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勢力進入中亞地區。故史書評價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年間的政治,官吏盡職盡責,百姓安居樂業,有貞觀年間的遺風。

有貞觀遺風的李治為何會大權旁落呢?原來李治中年後,因風濕頭疼病,眼睛不能看東西,於是委托武後處理朝政。武後借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權力已經和皇帝一樣大了。666年正月,李治與武後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聖”並尊的局麵。宰相上官儀曾上奏後宮權重,並曾經試圖幫助高宗廢黜武則天,卻被下獄處死。李治亦深感大權旁落,恐李氏江山喪失在自己手中,打算禪位給太子李弘,無奈李弘身體不好,據說是得了現在所說的肺結核,不久就死去。於是李治又立次子李賢為太子,並使之監國。李賢也是一位頗有作為的太子,一心想擺脫武則天的控製,武則天不久就以“忤逆”罪廢黜李賢。李治無奈,又立英王李顯為太子。682年,李顯生子李重潤,李治立其為皇太孫,並破例為太孫開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萬代。弘道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於東都洛陽之貞觀殿,享年56歲,在位34年。臨死前他大赦天下,希望天地神延長他一兩月的性命,得以返還長安,死也無恨,表示願將屍骨埋在故鄉關中。但終於還是沒能如願,病逝洛陽,隻留下遺詔:“陵園製度,一定要節儉。軍國大事有不能處理的,一概由武則天處理。”文明元年(684年)五月,武則天遵照高宗遺願,命睿宗護送高宗靈柩回長安。八月葬於梁山,陵曰乾陵。

武則天(624~705年),自名曌,因其曾稱則天皇後,後人稱為武則天。祖籍並州文水,生於唐都長安。貞觀十一年武則天14歲時,太宗李世民聞其“美容止”,召入後宮,封為才人(即皇帝的小老婆),賜號“武媚娘”。貞觀末年,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側。眼看太宗不行了的武則天終於找到了另一個主子,憑借自己的美貌,她很快就勾搭上了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夥子李治。貞觀二十三年,太宗駕崩。按照當時的宮廷製度,26歲的武才人及後宮中沒有生養子女的妃嬪,被送進感業寺削發為尼,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即652年太宗忌日,李治到感業寺焚香,與武媚娘相遇,舊情重溫。這時由於李治的王皇後與蕭貴妃爭風吃醋,企圖借武則天來達到驅逐蕭貴妃的目的,於是慫恿李治召回武則天,但沒曾想這是引狼入室。武則天回宮後,被高宗封為昭儀,655年便被唐高宗立為皇後。顯慶五年十月以後,身患多種疾病的李治,便將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武則天借此機會,籠絡朝臣,利用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的支持,消滅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重臣,從此專斷朝政。

690年,武則天67歲那年,她廢李旦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自己立號為“聖神”皇帝,並把名字改為“曌”,這是她造的19個怪字之一,意為日月當空。武則天通文史,善權謀,手段殘酷。她稱帝後,廣開仕途,開創“殿試”、“自舉”、“武舉”製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在她統治的近50年間,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係。武則天晚年豪奢專斷,宮闈穢亂,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複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囑重歸李氏家族廟裏,葬於乾陵,除去帝號,稱自己則天大聖皇後,終年82歲。次年五月,中宗護則天靈柩還西京,八月與其夫合葬於乾陵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