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唐高宗的乾陵(2 / 3)

作為中國曆史上惟一一位臨朝稱帝的女皇,行政處事敢於創新,標新立異,為什麼最後又回歸到中國傳統的倫理製度中去,最終還是要求與自己的丈夫合葬在乾陵呢?這既是她的明智之舉,又是不得已而為之。麵對突然而來的政變,病入膏肓的則天大帝已經是無力回天,同時她也清楚,為了從自己丈夫和兒子手中奪取政權,她幾乎使李唐皇室不複存在。仇恨的力量一旦被喚醒,那是非常恐怖的。她很清楚,如果她另選陵墓,伍子胥鞭屍複仇的事情又會重演,相反,一旦她能和高宗合葬,既可以避免身後的被羞辱,又可以陪伴高宗一塊接受子孫後代的祭祀。

@@◆至今未能解開的地宮之謎

乾陵地宮是最令人神往、最迷人的地方。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夢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奧秘,但是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時至今日,人們對乾陵地宮仍然是不甚了解。地宮有多大,內部是怎樣布置的,地宮內有哪些隨葬品,這都是地宮留給後人的謎。在進行科學發掘之前,要完全揭開乾陵地宮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過,專家們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所披露的蛛絲馬跡,通過一些有益的探索,作出了一些大膽的猜測。

乾陵地宮的修建史無記載,相關的史料也不多,據文獻記載,弘道元年高宗死後,陳子昂等人極力主張在洛陽設置陵寢,但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的遺願,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餘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製,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塚,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據文獻記載:山陵鑿穿必須借助大量人力,官吏率領疲敝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臨近州縣的民眾,不論老人小孩,鏟山背石,日夜施工,經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作業,到684年8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記載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條溝通地宮的“羨道”,又叫“埏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隧道。這條隧道是由塹壕與石洞兩部分構成的,兩段交接處便是地宮宮門的所在。1959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兩次對乾陵隧道進行了勘察與試掘。情況表明,乾陵的這條隧道露天部分全長63.10米,寬3.9米,位於梁山主峰南麵中腰部脊梁偏東處,呈斜坡形狀。內部結構是用一至二噸重的長方形石條疊砌。共疊砌了39層。表層約用410塊石條。石條與石條上下、左右之間均以鐵細腰掛板、鐵棍拴拉,然後再在其縫隙之間澆灌鐵漿,從而使石條之間不能移動,成為一體。正如《新唐書》中所記載:地宮石門,是用金屬汁澆注了縫隙。《唐會要》也記載:乾陵元宮,它的大門用石頭堵塞,石縫之間用鐵汁澆鑄,從而使石牆牢不可摧。經過勘察,史載諸說絕非虛言。

通過隧道進入宮門。根據文獻記載,唐太宗昭陵的石門達五重之多。乾陵地宮石門有多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地宮的石門一定是堅固可靠的。進入宮門便可以到達墓室,墓室是地宮的主體。根據“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測,乾陵地宮墓室至少是前、中、後三室。從唐人的宇宙觀和已發掘的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陪葬墓分析,墓室的結構當是上圓下方,頂部為穹隆式,底部是四方形。

乾陵號稱“關中十八陵”之首,地宮的規模怎樣呢?乾陵地宮的大小,目前尚無具體材料可資說明,現在測算地宮大小,隻能是依據其他情況來推斷其大致的情形。根據乾陵西側堆積碎石的體積來計算地宮的大小,有專家推測乾陵地宮的空間應在2700~5500立方米之間。此外,還有另一種推測方法。這就是依據永泰公主的墓的體積來推測,永泰公主墓、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都是同一個時代唐王室的墓葬,他們的墓葬固然比同時期的帝王陵要小得多,但仍然還是可以用來作參照。有人根據永泰墓和乾陵現存各種建築物的數據,推測乾陵地宮僅墓室內的空間至少應有1300立方米。如果考慮到地宮完全由石岩構成,不能夠從上向下垂直運送陪葬品,那麼其空間位置就應該大得多。當然,這隻是現代人的推算,曆經千年風雨的陵寢,其現存的各種數據不一定準確,因此它內部的真正規模,隻有等到發掘時,才能得到最準確的答案。

有關專家根椐對乾陵地宮的探測工作,結合已發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關文獻,推測乾陵墓室是由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後三個墓室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宮”即棺槨,“梓宮”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寶覆蓋,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殮之衣,頭枕玉匣,口含玉貝,仰臥於褥上,麵朝棺蓋。蓋內側鑲飾黃帛,帛上繪日月星辰及金鳥、玉兔、龍、鶴等物。地宮的後室設石床,其上放置衣冠、佩劍、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設有“寶帳”,帳內設神座,周圍放置玉質的“寶綬”、“諡冊”和“哀冊”。另外在過洞兩側的耳室和甬道石門的前後,放置有大量珍貴的隨葬明器。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於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於它體內珍藏的無價文物瑰寶。據乾陵《述聖紀》碑記載,唐高宗臨終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珍愛的書籍、字畫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則天營建乾陵的目的是為了報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寶一定不少。可以深信,乾陵幽宮重啟之日,必是石破天驚之時。那時,盛唐文化的獨異風采將讓世界為之矚目。

@@◆千年風雨獨無恙

唐代的帝王陵基本上都被盜賊所光顧,惟有乾陵經考古專家多方求證,是唐陵中惟一一座“風雨不動安如山”的陵寢,是乾陵過於堅固,還是有其他原因呢?曆史記載,盡管乾陵如此固若金湯,但地下極其豐富的寶藏,還是不斷引起盜墓賊的垂涎。據當地傳說及典籍記載,乾陵在曆史上曾先後發生過三起盜陵未遂事件:

第一起發生在唐末。當時天下大亂,黃巢領導的義軍為解決軍餉,曾派軍隊前往乾陵挖墓取寶。據傳士兵揮鎬舞鏟,敲石挖土之際,晴朗的天空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掀起的沙石鋪天蓋地,電閃雷鳴過後又下起了暴雨,心虛的士兵以為挖掘陵墓觸怒了神靈,嚇得驚恐萬狀,紛紛棄具而逃。至今在陵西有一條深溝,相傳就是當年挖陵留下的遺跡,當地人稱之為“黃巢溝”。

第二起發生在五代梁時。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溫韜曾任耀州、崇州、裕州、靜勝軍節度使,鎮轄關中地區。他是個盜掘唐墓成癮的人,在位七年,唐代諸陵在其管轄境內,全都被他發掘,惟乾陵風雨不可發。據傳,溫韜每次挖掘乾陵,天就變,狂風暴雨挖掘不得,連試三次如此,溫韜才打消掘乾陵的念頭。

第三起發生在民國初年。軍閥孫連仲率領一個團的兵馬,駐紮在梁山,以進行軍事演習為由,用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的條石。突然從炸開的條石麵升起一股濃煙,盤繞而上,7個山西籍士兵頓時倒地吐血而亡。部屬見狀議論紛紛,當地群眾遂四處宣揚盜乾陵必遭天遣,孫連仲這時也十分心虛,也就放棄了盜挖乾陵的打算。

據專家試探勘察證明了此墓未被盜過。乾陵之所以能夠千年平安無恙,這與墓結構的複雜嚴謹有很大關係,如在隧道內中部的邊沿之處上部有石條封堵,並用鐵細腰栓板和鐵栓棍上下左右牽拉,空隙用錫鐵灌注。此外陵是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從別的地方另鑿洞進去是比較困難的。總之,乾陵迄今封石完整,地宮未遭破壞,實屬中國墓葬文物寶藏的萬幸。

@@◆碩大的無字碑有何寓意

我國自秦漢有墓碑以來,碑與文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死後能為自己樹碑立傳,特別是帝王將相更是如此,幾乎已成慣例,但在漫長的曆史上,因為種種原因,偏偏又出現過一些無字碑。被推崇為五嶽之尊的泰山絕頂,有一座高6米、寬1.2米的無字碑立於玉皇殿門外,相傳是秦始皇所立,他自認為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豐碑即使寫滿也不能描繪他前無古人的偉業,歌頌他的萬世基業,於是幹脆就不刻字。也有人說這是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初登泰山封禪時所立。據說漢武帝自以為即位30年來,文治武功,功德無量,區區碑文豈能言盡其豐功偉績,於是便不刻一字,昭示天下。還有一位和漢武帝一樣以至尊之位而立無字碑的,則是我國惟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她的碑現在位於陝西乾縣梁山的乾陵。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兩塊大石碑。一塊是歌頌唐高宗文治武功的“述聖碑”,它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碑高6.30米、寬1.86米,碑文約5600餘字,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丹,筆畫初刻填以金屑,現今個別字的金跡尚在。東側一塊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約98.8噸。碑身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蟠龍,左右兩側各4條。碑身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成,兩側各線刻高4.12米的“升龍圖”。碑座陽麵線刻“獅馬圖”,長2.14米,寬0.66米。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曆代群碑中的巨製。無字碑唐時立,但不銘唐人一字,留下諸多待解之謎。

武則天為什麼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曆史學家為此爭執不休,各持己見。縱觀眾說,大致有德大說、自愧說、稱謂說、遺言說、碑藏地宮說等諸類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