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唐高宗的乾陵(3 / 3)

“德大說”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故僅立白碑,不刻文字,取《論語》中“民無德而稱焉”的意思。武則天從655年做皇後開始,到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50年之久。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21年。她是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一位傑出的封建政治家。她在政治上打擊豪門世族,並通過發展科舉製度,使得大量人才進入政治舞台,抑製了豪門壟斷;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製,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因為這些原因,重用了很多能幹的人才;她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曆史推進了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自愧說”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晚年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首先,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很快變為掌握大權的皇後,最後竊取皇位。其次,她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再次,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最後,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破壞了國家的統一。上述原因,使武則天無法為自己立傳,而隻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遺言說”認為,武則天留有遺言:自己的功過,讓後人評說。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麵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也為之讚歎不已。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麵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最終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

“稱謂說”認為,武則天在風雨無常的政治舞台上活動了半個世紀,可謂君臨天下,不可一世,然而,武則天死後與唐高宗合葬在一起,就帶來了稱呼問題——究竟是稱呼武周皇帝,還是李唐皇後,確實很為難。無可奈何之下,就隻能在高宗的“述聖碑”側立一塊“無字碑”了。另一種說法是,繼位者唐中宗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但當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黜皇位,貶逐出京。先後20多年間,李顯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他的長子李重潤、女兒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則天處死。此外,武則天晚年還一直思謀著將皇位傳給武家侄兒。經過這一番折磨的中宗,重登皇位後雖不能公開發泄對母親的憎恨,但實實在在也講不出對她歌功頌德的好話,也無法稱呼自己的母親,隻好為武則天空留下一塊“無字碑”。

“碑藏地宮說”認為,武則天生前已經替自己擬好了碑文,但這位叱吒風雲的一代女皇到了晚年,尤其是臨終前卻極為淒涼和黯淡。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發動了“玄武門政變”,迎中宗李顯入朝,逼武則天讓位給李顯,恢複國號“唐”。武則天可能已經預感到在自己死後,李唐後人會對在墓碑上銘文發生變卦,所以提前在石碑上已經做了文章,將碑文藏地宮,而隻立一塊“無字碑”。

總之,武則天立此“無字碑”,可給後人出了一道難題,至今人們還是猜不出這位女皇的真正用心。

然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無字碑”實際上已經成為“有字碑”,因為自北宋以來,不少達官顯要或拜謁乾陵或遊曆此地,曾在“無字碑”上題刻。到了明代,題詞者總共39人,遺留題刻42段。而遺留至今的眾多題刻有不少具有一定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上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金代人在無字碑上刻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中,除了漢字,另一種便是這種文字。明代金石學家趙蛹在史料上說:碑上的字不能辨認,大概是女真字,字刻乾陵無字碑上。這種說法一直廣為流傳。到20世紀20年代,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了遼代興宗、道宗帝後的契丹文字哀冊,才知道《郎君行記》原來和這些墓誌的字同屬金代以前的契丹文字。據說,契丹文字是在920年創製的,雖然契丹民族在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可在元代認識契丹文字的人已經很少了,到了明代,契丹字已成了“死文字”,與“西夏文”一樣無人能識。碑文的契丹文對於研究曆史和少數民族文字都有重要意義。

@@◆緣何石像都沒有腦袋

曆經千百年的悠久歲月,乾陵地麵的宏麗建築已蕩然無存。隻有朱雀門外,司馬道兩側沿主峰列置的巨大石刻群,從梁山南峰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計有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和牽馬馭手5對,及儀衛中郎將石像20尊、左置無字碑一座、右置述聖碑一座、61尊藩臣石像、石獅兩尊,北門外另有石馬6匹。這百餘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代表了唐王朝高度發展的封建文化和石刻藝術,成為唐石刻文化的露天博物館。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有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裏列隊恭迎誰的到來。

令人不解的是,這些石像都是無頭之“人”。仔細觀察它們,從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頭被砸掉的痕跡。

這些石像的原型究竟是什麼人?“他們”的頭顱為什麼被人砸掉?被什麼人砸掉?一直成為難解之謎。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為,這些石像是按照參加唐高宗葬禮的外國首領或使臣形象製作的,表明唐高宗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君,受到周邊各國的景仰與尊崇的情景;也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武則天為炫示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勢,將他們的雕像立於陵前。根據這批石像的曆史背景與石像背部的文字記載進行考證,它們大約建成於武則天去世前後,原型是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藩臣”。可惜的是,經過1000多年的風雨侵蝕,石像上的文字都模糊不清了,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於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那麼,石像的頭又去哪裏了呢?

一種說法是,石像本身就被曆朝曆代的盜墓賊毀壞不少,到新中國成立時,完好的石像已經是所剩無幾。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破四舊”的狂潮煽動的“紅衛兵”,終於發現這裏還有如此多的“外族人”,這是封建統治者典型的“崇洋媚外”,因此,將石像人的腦袋都當做“四舊”給砸掉了。

另一種說法是,這些石像的頭被八國聯軍砍掉了。八國聯軍侵華時,見唐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石像,且個個畢恭畢敬,有辱洋人的臉麵,於是通通砍掉了。但據史書記載,八國聯軍侵華時,足跡並未到過陝西,更不要說乾縣的乾陵了。看來此說不確。

還有一種說法是,石像的頭顱是被明朝的百姓砸掉的。據說在明朝末年,乾縣發生瘟疫,當時因病而死的百姓不計其數。百姓認為瘟疫的來源可能是乾陵中的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和洋人作祟,傳說每當日落西山、天漸黃昏之後,陵旁的石人就變成麵目猙獰的妖怪,踐踏莊稼、吃牛、吃豬,還害人得病,使路上行人斷絕,市井蕭條。於是大家恨之已極,紛紛用強弓、钁頭、鋤頭砸這些石人,使之碎的碎、傷的傷,身首異處,因而這些石像的頭就都搬了家。但這個說法也沒有見證。地方誌上沒有記載,後人也沒發現失去的石人頭顱的蹤跡。直至今天,這個謎仍無人能圓滿解出。

@@◆相關鏈接

1.武則天於神龍元年(705年)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生了一番爭論,但中宗欲滿足母後“歸陵”的遺願,便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惟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

2.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曆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初期才告全部竣工,曆時長達57年之久。

3.2000年下半年,有關院士、專家對乾陵相關問題進行專題研究、討論,提出了“關於乾陵地區水文地質和地震現狀不危及唐乾陵的谘詢意見”。谘詢意見認為,開挖唐乾陵目前不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為了保護珍貴的曆史文物,唐乾陵近期不宜開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