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太祖的永昌陵(1 / 3)

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位於河南省鞏縣的北宋皇陵裏。雖然宋代實行薄葬,但圍繞永昌陵的秘密仍然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北宋政權雖然先後與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峙,而且在與這些少數民族政權的數次交鋒中,也是負多勝少,但北宋的經濟發展水平卻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新的高峰。那麼北宋的帝王們出於什麼樣的目的而實行薄葬呢?

曆朝帝王在選擇墓地時都是慎之又慎,反複遴選。宋太祖在選擇墓地時僅用一枝響箭就決定自己及後世子孫的王氣,事實上是這樣一回事嗎?

宋代皇帝一反自秦漢以來帝王登基就選墓地的習俗,都是在帝王駕崩之後才尋找墓址,而且在7個月內就必須下葬,這又是為什麼呢?

宋太祖死後,為什麼要急急下葬,而且埋葬那麼匆忙,是北宋財力不濟,還是後繼者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

宋太祖下葬時,兔子、鯉魚、石人也來奔喪,這是真的嗎?

@@◆宋代皇陵是由一枝響箭決定的嗎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將自己及後世子孫的陵墓選在河南鞏義,據說是一次很偶然的心血來潮,說得不好聽點就像是臨死前急急忙忙圈了一塊地。根據史料記載,960年,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了北宋王朝。第三年,他就急匆匆地把埋葬在東京(開封)東南的父母的遺骨遷葬到鞏縣西南,建起“永安陵”。從此,這塊山高、水長、土厚的地方,就成了北宋160多年的皇陵禁地。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級將領,長期駐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在洛陽的軍營即夾馬營,他在洛陽度過了童年。當了皇帝之後,他常到各地巡視。開寶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京(洛陽)視察,順便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憶起兒時情景,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命人去挖到了自己幼時埋藏在土裏的小石馬,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當他返回東京的途中,行至鞏縣時,又親往父母的永安陵進行祭奠。而後又登上陵園神牆的西南角樓向四處遙望。當他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近處的悠悠流水時,頓時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陣欷感慨。於是,他抽出一枝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匡胤長歎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自為自己的山陵擬了名稱“永昌陵”。這年10月20日,趙匡胤在京城皇宮的萬歲殿中死去,終年50歲。按照這種選墓址的方法,趙匡胤將父母的墓從東京遷到鞏義是因為父母是洛陽人,死歸洛陽符合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習俗,而趙匡胤將自己的墓地選在父母的身邊似乎是出於盡孝的動機,而根本上沒有像各朝帝王一樣考慮“風水”的問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實際上,趙匡胤為了趙家的江山永固,流傳萬世,可謂是費盡心機。963年,趙匡胤命令司天監趙修己、內客省使王仁贍等改卜安陵於西京即洛陽鞏縣之鄧封鄉。宋陵為何選址鞏義呢?

《詩經》曾經稱讚嵩山:“嵩高維嶽,峻極於天。”嵩山主峰峻極峰由此而得名。《史記》記載:當年夏、商、周三代國家的重心都在黃河、洛水之間,所以嵩山因為處於中心而為中嶽,而其餘四嶽圍繞它分布在四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後,認為嵩山處在中央,左邊是泰山,右邊是華山,所以稱中嶽嵩山為“天地之中”。日月為明,山高為嵩。古人說“嵩山如臥”,到了明代,著名文學家袁宏道發現嵩山像一條很清瘦的臥龍,他畫龍點睛般地道出了嵩山獨具的山體特征。長眠於鞏義市宋陵的宋代帝王,腳蹬眼望的就是嵩山,就是嵩山的太室山主峰峻極峰及少室山主峰連天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及太祖的父親趙弘殷葬於峻極峰,神宗和哲宗葬於連天峰。但貴為皇帝者也不敢正南正北安葬,宋陵各陵均呈東南——西北方向,與子午線有5到15度不等的偏角,所以看上去它們與峻極峰、連天峰並不在同一條子午線上。連天峰下是名刹少林寺,峻極峰下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峻極峰的東側是萬歲峰,西側是臥龍峰,萬歲峰與臥龍峰猶如宋陵的兩個高聳雲霄的門闕。站在峻極峰上北望,但見黃河如帶,邙山橫亙,東眺是虎牢關,西瞰是黑石關與洛河。邙山是陰宅寶地,古代向有“生在蘇杭,死在北邙”的說法,加之雄關漫漫,宛若銅牆鐵壁,選這裏做宋王室的陵寢,不得不讓人感到開國統治者的用心良苦。

更重要的是,鞏義這地方符合北宋王室的建陵要求。宋代流行“五音利姓說”,趙姓屬於角音,對應“五行”中的木,木生東方,陽氣在東也就是開封,趙家皇帝必須在西方安葬,且陵地需要東高西下,所謂“東高西下為之角地,南高北下為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鞏義東南多山,峻極峰海拔1440米,西北低垂,邙山海拔272米,且西有洛河北流,注入黃河。按堪輿學說法,南山北水,山高水來即富貴不斷,鞏義實乃趙宋不可多得的皇家塋地。

趙匡胤把他父親趙弘殷安葬在鞏義,自己陵墓也選在鞏義,還有更深的考慮,那就是為遷都洛陽作準備。趙匡胤生於洛陽的夾馬營,深知洛陽和開封作為首都的優劣:開封無險可守,洛陽固若金湯。但當趙匡胤提出遷都洛陽時,卻遭到了臣下的反對。遷與不遷的理由都很充分。反對遷都者認為汴京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趙匡胤則認為,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像。群臣的諫阻都不能動搖趙匡胤遷都的決心,可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說得妙:“在德不在險,何必一定要耗費民力遷都呢?”一句“在德不在險”讓宋太祖啞口無言,他隻好長歎:“不出百年,中原人民歎也。”行伍出身的趙匡胤隻好豢養一支龐大的禁衛軍來保衛開封,於是乎舉天下之兵宿於京師。這也就造成了宋王朝的戰略部署是內重外輕,防內不防外。也許生前不能實現自己遷都洛陽夙願的趙匡胤幻想著子孫後代總有那麼一天能遷都洛陽;即使不遷都,選擇一處“風水”寶地作為自己的歸宿,也好為大宋江山多聚點王氣,使國運多延續幾年吧!

正是由於上述諸多因素,使他選擇了鞏義這塊“上承天意,下利子孫”的“風水”寶地。至於為何不大張旗鼓,而僅僅用一枝響箭來選擇自己及大宋皇室的身後福地,這實際上也和他奪取政權手法如出一轍,看似無心,不動聲色,實際天下已在囊中矣,隻是這枝響箭是為後世子孫射出去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