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宋太祖的永昌陵(2 / 3)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悲劇

宋太祖趙匡胤在位17年,他通過戰爭消滅了大多數割據政權,基本上結束了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麵,奠定了北宋的局部統一的基礎,使北宋出現了一百多年局部統一的局麵。當時北宋國力強盛,宋太祖的威望如日中天,如果要為自己營建陵寢,隻要一聲令下,就會萬事俱備。但從960年的“陳橋兵變”到976年10月20日突然在夜間逝世的17年間,宋太祖趙匡胤一直沒提過建陵之事。逝世時,當時他的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已成人,皇帝的位置沒有由兒子繼承,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卻在次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號太宗。為什麼趙匡胤那麼長的時間沒有提出營建自己的陵寢,而逝世後,皇位落到弟弟手中,而沒有傳給已成人的兒子呢?

曆代學者對這些謎團爭論不休,提出不少自己的解釋,其中最流行的一種說法就是,傳弟不傳子是因這中間有一個先傳弟、再由弟傳兄之子的“金匱之盟”的秘密。對宋太祖之死,民間流傳最廣的也就是“斧聲燭影”的傳說。

早在建隆二年(961年),即趙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皇太後杜氏得了重病,即將去世。臨終前,曾當著趙匡胤與趙普的麵,立下遺囑。當時杜氏對太祖說:“你知道這個天下是怎樣得來的嗎?”趙匡胤回答說:“都是祖宗和太後的功德。”杜氏說:“不對,這是因為柴氏讓幼兒主天下的緣故。如果後周世宗柴榮逝世後,傳位給一位有名望的年長的後裔當君主,你又怎麼能得到皇帝的位置呢?所以,你百年後,應當傳位給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再傳給你的兒子德昭。四海至廣,能立年長的君主,是社稷的福氣。”趙匡胤為了安撫母心,當即表示一定遵從母教。杜太後就讓趙普當場在榻前記下這些話作為誓書,藏之寶匱,由謹慎可靠的宮人掌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

關於“斧聲燭影”之說,其基本麵目如下:傳說有一個和尚,法號真無,他善知過去未來,是趙匡胤的好友。開寶九年的一天,皇帝趙匡胤問他:“我壽命還有多少?”真無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陣,說:“謹防今年10月20日!那晚如果天氣晴朗,保你福壽綿長,不然就有大禍臨頭。”趙默記此話。到了那晚,他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隻見星光璀璨,和風微至,寧靜清幽。趙匡胤暗自歡喜。誰知不久,陰雲陡起,狂風怒號,天地驟變,紛飛的雪片夾著雹霰漫天落下,嚇得他心驚膽戰,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晉王趙光義入寢宮相見。光義來到後,命令後妃、宮女、宦官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酌酒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麼。隻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光義不時躲避,有不勝酒力的樣子,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就倒臥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金匱之盟”、“斧聲燭影”不管是真是假,至少說明宋太祖死得不明不白。或許“金匱之盟”確有其事,宋太祖當時正值盛年,眼看著南方諸國一個個灰飛煙滅,正是野心勃勃的時候,抱著使天下一統、四海歸一、遠夷降服,重現漢唐氣象的雄心壯誌,根本還沒有想到營建自己身後事,而這時統治已經穩固,兒子都已成年,與“陳橋兵變”之後和母親定下“金匱之盟”時那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已經是大不一樣;或許強烈的進取心使他容不下考慮身後事,將帝位傳之子孫,二世、三世、千萬世以至無窮的心態使他也想掩蓋“金匱之盟”的諾言。而野心勃勃的趙光義眼見自己哥哥的命又硬又長,侄子一個個長大成人,再也按捺不住那金光閃閃的寶座的誘惑,從而演出了“斧聲燭影”的一幕悲劇。至於事發之後,宋太祖的兒子雖已成年,但錦衣玉食中長大的侄子又怎麼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過的叔叔的對手呢?或許就是宋太祖生前沒有建墓,死得匆忙,宋室才形成死後營建陵寢的慣例。至於其中真實的原因,當然要等到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找到進一步的證據才能解釋,也許就永遠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北宋皇陵的典範

永昌陵作為北宋開國皇帝的陵墓,盡管相對而言較前朝比較寒磣,但開創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範,那麼,永昌陵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它有些什麼建築特色呢?

永昌陵由上宮、下宮、孝章宋皇後陵、章懷潘皇後陵以及兩個陪葬墓組成,陵區南北長2000米、東西寬約600米。

永昌陵上宮地勢南高北低,從陵區南端的鵲台至北神門石獅,南北落差達17.3米。由於常年平整土地,陵園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鵲台至北神門處有八階台地,每階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宮的建築大致包括:

鵲台2個,東西並列,間距42米。兩鵲台為夯土築成,平麵大致呈方形,現存東鵲台底部邊長9~10米、高5.7米;西鵲台底部邊長12~14米、高5米。乳台2個,位於鵲台之北115米。兩乳台東西並列,也為夯土築成,頂部隆起,平麵略呈長方形。現存東乳台底部東西長12米,南北寬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東西長11米,南北寬6米,高3.6米。

宮城位於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門距乳台基址約165米。宮城四周的神牆,地麵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現存有四神門兩側的門闕和四隅的角闕基址。神門兩闕台的間距一般為15米,門闕與角闕基址的間距在85~90米之間。根據現存門闕和角闕基址的位置看,宮城平麵呈方形,邊長約為240米。陵台位於宮城正中,距四神門闕台的距離為93~97米。陵台現呈方形覆鬥狀,台頂平坦,四坡麵斜直。現存頂部東西長18米、南北寬14米,底部東西長48米、南北寬45米,高14.4米。

永昌陵現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東西向分列,對稱布置,東、西列間距為43.8米,每列像組與像組間相隔6~7.1米。由於地貌的變化,位於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於地下,南門和東門石獅僅露一頭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於乳台基址以北8米。兩望柱形製、花紋相同,大小相差無幾,如東列望柱,柱身棱麵寬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與柱頂為一石,下置兩層方形石座。土襯石的上麵邊部為斜麵,上麵中部鑿有深1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馴象人1件,象做立狀,長鼻著地,頭係絡頭,身披韉褥,背部雕有蓮花座飾,擋胸、後靴上係掛鈴及纓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頂,兩邊斜下,正麵浮雕一隻瑞禽,背景襯以山石,側、背為素麵。瑞禽似馬頭、禽身、鳳尾,麵南立於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隻小獸,獸頭向上探望,獸身龜縮於石洞內。角端2件,昂首,獨角,長唇向上翻卷,獸身,兩肋有翼,形體強健凶猛,似為雄性。馬4件,控馬官5件,馬戴絡頭,口銜,頸係鈴,背披鞍韉,身置鞍靴,四腿遇空佇立,長尾及地。馬的兩側各立有一個控馬官,皆頭戴頭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帶,下穿緊腿褲,足著麻鞋,手握韁繩或執鞭。客使2件,容貌、服飾皆非漢族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