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陵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約350米,現地表僅存南門石獅一對。兩獅東、西間距8.5米,合口,蹲姿。東獅身寬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獅身寬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獅以北的田地比較平整,僅在向北170米處有一道田埂。為確定下宮的具體範圍,考古工作者在石獅之北的田間小路和田埂上進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資料可知,下宮東邊線在今西村鎮附近,西邊線在一條南北向田間小路東75米,北邊線即為現田埂處。下宮範圍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
據《宋史》禮誌二十六記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見於記載的有許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馮氏、將軍惟正亡妻裴天等。
@@◆兔子、鯉魚、石人也會來奔喪嗎
史載,與漢唐不同,北宋皇帝生前不預造壽陵,皇帝駕崩之後,才開始選調正副修陵使和修陵督監。這已經夠“怪異”的了。但宋陵建陵又受“七月葬期”之限,所以相對於秦、漢、唐陵,宋陵屬“簡葬”之製。為什麼宋陵在下葬的時間上也規定得如此“怪異”,死後7個月就要入土為安,而不是像前代人所遵循的“守喪三年”呢?而這一切是從宋太祖的永昌陵開始的。這也是永昌陵給後人留下的不解之謎。
事實上,宋代陵墓雖屬“簡葬”,但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麼“寒酸”。北宋的8座皇陵從永昌陵開始,按同一製度建造,布局也基本一致,由南向北依次為鵲台、乳台、華表、石像生、陵台、後陵和下宮。每陵皆有兆域、上宮和下宮。兆域,或稱塋域,四周植荊棘等為標記。兆域內除皇陵之外,還有祔葬的皇後陵以及宗室子孫和當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宮,即陵台四麵所築陵垣以內部分。陵台居上宮中心,夯土築成覆鬥形,底邊長55米,高約16米,象征帝王的豐業和尊嚴。陵台四周柏樹成林,縱橫如織,故有“柏城”之稱。陵台之下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槨的地宮,全部用條石鑲砌。圍繞陵台四周的是神牆,呈正方形,邊長約230米,牆的四麵正中各設一神門,四隅有角闕,在東、北、西3門之外,各置石雕蹲獅一對,一牝一牡,相視而立,象征著皇權的威嚴和帝陵的神聖不可侵犯。南門為正門,門道內置石雕宮人一對,門外置石雕武士、奔獅各一對。南為神道石刻,夾神道建鵲台、乳台各一對。乳台以北為列石,自南而北依次為望柱2、象及馴象人2、瑞禽2、角端2、仗馬4及控馬官8、虎4、羊4、客使6、武將4、文臣4等,共計60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陵的石刻數目也是整齊劃一的,這是宋代帝陵的又一特點。後陵在帝陵之西北,規模僅及帝陵的一半。沿陵台神牆西北角延伸350米處為下宮,是皇帝死後供其靈魂起居的地方。每朝皇帝朝謁先帝諸陵時,在上宮行祭拜禮之後,還必須趨步下宮,謹拜先帝聖容。
宋太祖時期,正是大宋國力鼎盛之期,按照“死事如生事”的規矩,宋太祖的墓盡可以不計較時間和金錢來部署,但為什麼卻從這時起立下了“七月葬期”的限製呢?這一大曆史謎團,當時的統治者自身又是怎樣向世人解釋的呢?
據民間傳說,趙匡胤死後,靈柩停放於萬歲殿,由皇弟、後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靈致祭。第二年四月,靈柩運往皇陵——今鞏義市芝田鄉安葬。護送靈柩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等共3000多人,25日到達陵地。當地傳說,此時正值正午時分。忽然,狂風大作,嘡啷一聲,一隻白兔飛跳過來正撞上銅鑼;而後,大雨傾盆,撲通一聲,一條大鯉魚從空中跌落鼓上;恰在這時,東邊山上又蹦出一個石人,麵向靈柩似在默哀。這些征兆好像表示趙匡胤之死已為上天所知,天人同悼,於是有人說此乃“上天示兆”,“玉兔敲鑼魚打鼓”,此吉時,宜安葬皇帝。趙匡胤這麼一下葬,“七月而葬”、“午時下葬”就成為趙宋皇帝的一種製度,且每年宋陵祭祀,祭品都少不了鯉魚和全兔。到了清代,洛陽知府奉清廷之命祭祀宋陵,都必須有兔子和魚,那時鞏義東鄉是山區就供應兔子,西鄉屬於洛河地帶就負責供應鯉魚。祭祀其他帝王,是絕對不用兔子和鯉魚的。這一宋陵祭祀製度一直沿襲到民國初年。東麵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鑼魚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說法,就在陵區流傳開了。
對於民間的這些傳說,我們知道,這都是人們穿鑿附會的,有很多就是統治者或者是當事人自身為了掩蓋真相或實現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製造的流言或傳說。所謂的“玉兔敲鑼魚打鼓”、“上天示兆,神人來吊”本身是一些無稽之談。宋太祖為什麼葬得如此匆忙,可能還是與他死得不明不白有關,後繼者怕東窗事發,急於掩人耳目,當然要讓屍體早日入土,但“七月葬期”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守孝禮製不符,這就要製造一些神話傳說,使喪事蒙上神秘的色彩,使它變成上天的要求。這也許就是“七月葬期”的秘密。至於到底是怎樣的一回事,隻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了。
@@◆相關鏈接
1.1130年,金人在大名府封宋朝的投降官員劉豫為大齊皇帝。1132年,“大齊”傀儡政權遷都開封。劉豫任命他的兒子劉麟為“淘沙官”,專事盜墓,於是,北宋皇陵區域內到處都是盜墓的士兵,而被拋棄的白骨則漫山遍野。搶劫之後,為消滅罪證,他們一把火將永昌陵在內的陵上的建築盡行燒毀。
2.劉豫之後,民間盜墓興起。那時洛陽有一夥盜墓賊,為首者姓朱,他掘開宋太祖趙匡胤的棺木後,看到太祖身上的玉帶,就想取下來。但太祖身體肥胖,取之困難,於是他就用繩子綁住太祖的肩膀,然後再把繩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想把太祖撐起來,以便取玉帶。沒想到的是,由於受到擠壓,“腐朽”的太祖遺體噴出一口黑水,正噴在朱某的臉上。朱某臉上的黑色此後怎麼也洗不掉,於是“朱漆臉”成了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