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夏黨項族王陵(1 / 3)

在茫茫的西部大漠,沉睡了千年之久的皇家陵園在一次偶然的施工中露出了它神秘的麵紗,它就是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西夏王陵的營建年代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建在寧夏銀川市西約35公裏的賀蘭山東麓。1227年,蒙古鐵騎橫掃西夏,西夏國於是滅亡,戰火殃及到陵區,陵墓建築大部分被破壞。西夏陵墓也就湮沒在滾滾黃沙之中。

西夏是我國二十四史中惟一沒有自己專史的政權。正因為如此,西夏給後人留下的謎團是最多的。而現在要想解開西夏國謎團的最大物證就是西夏王陵,因此,人們將西夏王陵稱為破解“神秘王國”的密碼。

那麼,西夏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二十四史中的異類,以至西夏陵也默默無聞?

西夏陵到底是一些怎樣的建築,它與漢政權的皇陵又有哪些不同之處?

西夏陵墓中到底埋藏著一些什麼?墓中出土的人麵鳥身、雙臂殘缺的精美石雕——妙音鳥,能與古希臘的維納斯媲美嗎?

西夏王陵中埋葬著多少位西夏帝王?

這都是西夏王陵留給後人的謎。

@@◆湮沒了千年的王陵

1972年6月,蘭州軍區某部正在寧夏賀蘭山下修築一個小型軍用飛機場。十幾天之後,幾個戰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時候,意外地挖出了十幾件古老的陶製品。它們當中有幾個破碎的陶罐,還有一些形狀較為規則的方磚。方磚的上麵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塊文字!戰士們一個個直發呆,誰也看不懂。部隊首長看過後,命令戰士們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時驅車到達銀川市,將這一情況迅速報告給寧夏博物館。寧夏博物館的考古人員來到距離銀川市40公裏的工程現場,對現場的保護作了必要的安排,同時開始進行搶救性挖掘。

10天之後,一個古老的墓室終於在這個坑道下重見天日。墓室中發現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奪天工的工筆壁畫,同時還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工藝品及方磚等陶製品,方磚之上布滿了一個個方塊文字及花紋……經過考古人員仔細的研究和測定,認為這是一個古代西夏時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塊字正是今天被人們看做如天書一般的西夏文!其後,經過考古學家的仔細勘察,共發現有高大墓塚的陵墓15座,並按調查順序進行了首次編號。不久,他們終於認定這些雄偉的建築正是西夏皇家陵墓。人們做夢也不會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頭大漠中的睡獅一樣,在這裏靜臥了千年之久!湮沒於曆史塵土中上千年的西夏王陵呈現在人們麵前,可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謎團。西夏王陵到底埋葬著一些什麼人呢?它們的建築結構、規模與其他王陵又有什麼不同呢?要知道這一切,就要考證西夏是怎樣興起,黨項族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神秘消失的。為什麼現有的史料中與西夏有關的史料是如此的缺乏,甚至二十四史中惟獨缺乏西夏史。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和政權呢?

西夏是我國西北黨項族在11世紀初建立的少數民族割據政權,始祖李繼遷,祖先拓跋氏,唐代賜李姓。李繼遷之後是李德明,在最初勢力弱小的時候先後依附過遼和北宋,遼曾經冊封李德明為“西平王”。宋太宗時賜姓趙,名保吉;宋真宗時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轄寧夏五州之地。賀蘭山下,黃河岸邊,黨項族在拓跋家族兩代“西平王”的帶領下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逐漸興盛起來,這時候的拓跋家族雖然沒有建國但已經行使帝王的權力。

李繼遷第三代傳人趙元昊承襲王位時,去唐、宋所賜姓,於1038年稱帝,國號大夏。這位年輕的西夏開國皇帝,具有建國興邦的雄才大略。他曾向其父親陳述過不同凡響的政治見解,提出“英雄之生當王霸”。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元昊執政後,伸張君權,參照中原王朝製度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大建官署,逐漸完善了封建統治機構,並下禿發令,以求在風俗上突出民族特點。他整頓軍務,擴大版圖,與北宋抗衡,與遼、宋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

為鞏固和發展新興的王國,元昊注重發展經濟,他特別重視發展農業,不僅修整秦渠、漢延渠、唐徠渠等水利設施,而且還在已廢棄的古渠上開鑿新渠,後世稱為“昊王渠”。這些水利設施對西夏的農業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有的渠道至今仍在利用。元昊與宋朝和好後,恢複了中斷的宋、夏貿易,進一步加強與中原地區的經濟交流。

雖然僅存在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卻創造了異常璀璨的文明。這種具有民族和地方特點的西夏文化,是黨項族、漢族、藏族、回紇族等多民族文化長期交融、彼此影響、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一種多來源、多層次的文化。

西夏建國前夕,元昊便讓大臣野利仁榮等創造了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民族文字——番文,即後世所謂的“西夏文”。這種文字借鑒漢字的筆畫和構成原理,又有自己的特點。西夏文的創製對西夏文化的興盛、佛教的傳播、文學的繁榮、印刷術的進步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可以說對整個西夏文化的進程有劃時代的貢獻。作為中國20多種民族古文字之一,西夏文似乎成了西夏文化的代表,為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增添異彩。

日落西山的西夏政權終於擋不住如日東升的新興蒙古,經過一番血雨腥風,蒙古大軍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興慶府,報複心極重的蒙古軍隊四處搶掠、大肆屠殺,鐵騎所到之處,白骨蔽野。經曆189年,曾在中國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滅亡了,黨項族也從此消失。隻有賀蘭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築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風雨之中,展示著神秘王朝的昔日輝煌。或許是繼承了蒙古人對西夏王朝的仇恨,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隻在史書中各立了《夏國傳》或《黨項傳》,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成吉思汗的子孫不但要消滅黨項族這個民族,還試圖消滅它創造的文化。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試圖從那些廢棄的建築、出土文物和殘缺的經卷中,尋找這個古老王朝的蹤跡,可惜的是一直收獲不豐。久而久之,西夏王陵就和西夏王朝一樣湮沒在那莽莽黃沙之中了。

@@◆圍繞墓群的謎團

西夏王陵在無意中被發現之後,經過30多年的發掘整理,考古工作者對陵區進行了多次全麵係統的調查與測繪調查,截至1999年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專家證實,還有一些尚未發現的和由於賀蘭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並不在少數,因此其真實數量可見一斑。東西5公裏,南北10多公裏,總麵積50多平方公裏的西夏王陵給考古工作者帶來了多少興奮與驚奇。考古工作者按陵區地形從南向北分四個區域:1至6號陵依次屬前3區,每區2陵;7至9號陵屬第4區。可是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展開,這些“東方金字塔”留給人們破解的謎團也越來越多。墓主的姓名,王陵的分布,奇特的式樣,曆經千年兵火和自然災害而屹立不倒,這些都是史學家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

墓主之謎據《宋史·夏國傳》記載,在西夏12個帝王中,有陵號的為太祖李繼遷裕陵、太宗趙德明嘉陵、景宗元昊泰陵、毅宗諒祚安陵、惠宗秉常獻陵、崇宗乾順顯陵、仁宗仁孝壽陵、桓宗純祐莊陵、襄宗安全康陵,共9個,與陵區實際情況相吻合。但由於史書沒有記載各陵相對位置,因此無法查清各墓的主人到底是誰。本來墓碑是最好的標誌,但從目前收集到的3300多塊西夏殘碑看,一處出土的殘碑多則千百塊,少則幾塊,除了仁孝壽陵殘碑綴合出一塊能讀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額外,其餘殘碑沒能拚出一塊完整的碑文來,所以通過多方考證,除知7號陵為仁孝壽陵外,其餘各陵尚存爭議。近期史學家一致認為3號陵可以確認是西夏開國皇帝元昊的泰陵。

西夏王陵為什麼如此殘破,連墓碑都找不出一塊完整的,這一切首先要歸於蒙古軍隊的“豐功偉績”。據說,攻陷西夏都城後,帶著強烈複仇心理以及處於戰爭癲狂狀態的蒙古大軍,對西夏人民和西夏文明實施滅絕性的毀滅。不但血洗都城,人盡滅,物盡掠,積聚近200年的城市宮殿、國寶史典被付之一炬,而且還將賀蘭山下的皇家林苑及陵園毀盜殆盡。從墓碑的破損程度來看,蒙古大軍對西夏王陵的破壞比傳說中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也導致西夏王陵的墓主成為了考古學家一個苦苦破譯的謎團了。

風雨“無損”,西夏王陵“風水”之謎賀蘭山為皇家林苑。山上建有“離宮”、“避暑宮”等皇家宮殿和皇家寺院。賀蘭山絕壁千仞,鬆林如海,極目東望,銀川平原黃河如帶,阡陌縱橫,溝渠如網,稻穀飄香,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夏皇室平時在這裏射箭打獵,盡顯遊牧民族本色,戰時在這裏舉行會議,決定軍國大事。加上這裏地勢險要,萬裏長城在山上伸展,著名的三關口就在附近,整個地勢非常雄偉,另外該地又屬西夏國的腹地,倚賀蘭山之固,借黃河之險,可謂是銅牆鐵壁,因此將墓地選在這裏也不足為奇。但是,我們現在發現,王陵一帶地勢平坦,被山洪衝刷出的道道溝坎縱橫交錯。這些不太深也不很寬的山洪溝裏,生長著北方特有的酸棗樹,樹冠不大,但厚實油亮的綠葉卻十分濃密。它們像一條條綠色的絲帶,疏密相間地交織在方圓53平方公裏的陵區裏,網著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沒有一條山洪溝從帝王陵園和陪葬墓園中穿過。西夏建陵近千年,賀蘭山山洪暴發不計其數。但是,沿賀蘭山一線,僅有西夏陵區這片土地沒有遭受山洪襲擊。原因何在?難道當時的西夏人有那麼高超的地理知識,能看到千年之中的水利變化?原因何在,至今是“謎”。近期考古學家驚奇地發現,西夏9座王陵居然呈北鬥七星狀,難道黨項族也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這究竟是有意而為之還是一種巧合?如果是巧合,王陵的巧合也未免太多了。如果不是巧合,西夏人的天文知識達到了什麼樣的水平?他們是不是借助天象來選擇了這塊“風水寶地”?他們還有些什麼地方也運用了天文知識?這也是王陵給我們留下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