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夏黨項族王陵(2 / 3)

王陵布局中的秘密據誌書記載:西夏李氏家族的陵墓在賀蘭山東麵,數塚巍然聳立,就是西夏人所說的嘉、裕諸陵。它們的製度是仿照鞏縣宋陵而建造的。西夏陵襲用唐、宋時代的昭穆葬法,由南向北按左昭右穆葬製排列,形成東西兩行。每座帝陵都自成獨立完整的建築群體,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製。四周建城垣,築有角台、神牆。神牆南端正中建左右對稱的闕台,台頂有闕樓。往北是碑亭,各陵所建碑亭不一,有兩座或三座。發現的殘碑,記載有陵主的生平事跡,用漢文、西夏文兩種文字碑刻。進入月城門內,在禦道的兩側,原排列有許多雕刻精美的文臣武士石像,它們麵麵相對。內城,四麵以神牆環繞,四角原建角樓,四牆正中置門闕。城內偏西土台是獻殿遺址,為祭典場所,其後偏西北有高大突兀的陵台,因陵台酷似塔狀,固一般稱其為陵塔。但就這一座座仿照唐、宋建築的陵墓,有很多地方也讓曆史學家、考古學者大費心機去探索其中的謎底。

通過研究,曾經困擾學者的西夏陵牆體建築之謎基本有了答案。過去認為,西夏陵牆體的主要功能是作防禦用的,但現在看來,它兼有裝飾和保護陵園的功用。陵園陵城為夯土牆,牆體總高不超過4米,底部寬3.5米,牆體收分較少,內外出簷為50厘米,有效地保護了夯土牆免受雨水的侵蝕。夯土牆表麵塗抹了幾厘米厚的草秸泥,又用細泥紅牆皮外表裝修,頂部鋪瓦,其滴水、瓦當有完整而精美的獸類等裝飾圖案。這種紅牆青瓦的牆體建築結構,使西夏陵園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更顯典雅、莊重和肅穆,充分顯示了西夏王朝皇家帝陵莊嚴、雄偉的氣魄。但是由於損毀嚴重,當年陵牆所用的各種裝飾材料及其色彩已經成為曆史謎團了。

@@◆神秘的“東方金字塔”

西夏王陵中的陵塔被外國人譽為“東方金字塔”,是陵園內最為高大醒目的建築,也是最有爭議的建築之一。它的原形是什麼樣的,作用是什麼,都是一些謎。

西夏王陵陵塔中最大一座殘高23米的夯土堆,狀如窩頭。仔細觀察,其為八角,上有層層殘瓦堆砌,多為五層。於是有學者認定,它在未破壞前是一座八角五層的實心密簷塔,“陵塔”之說便屢見報端。但塔式建築緣何立於陵園之內,其功能、作用若何?則少有人說得清楚。至於最大的一座“陵塔”又為什麼建在陵園的西北端,學術界的說法至少有四種,各執一端,據理爭辯了十多年不見分曉。有的人認為,陵塔是供幽思懷古、登高望遠、追悼先人用的,有的認為這是受到佛教的影響,是西夏陵園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築,能反映出西夏貴族某種特殊的葬俗。在對3號陵園發掘前,專家都認為“東方金字塔”建築為實心夯土台、八角錐形,上部層層內收呈七級。但通過發掘已經肯定陵塔不是八角形的,是圓形塔基,大體直徑有34米左右,塔基上麵是7層還是5層現在無法確定,將來通過測量後才可見分曉。

對西夏陵進行長期研究的專家說,他們在清理牆基周圍堆積時,沒有發現有登臨頂端的任何形狀的階梯、踏步,角闕附近也僅發現大量的磚瓦及脊獸殘片,而未發現明顯的方木支撐結構。由此專家們認定角闕之上應為一種實心的,用磚瓦、脊獸壘砌的高低錯落的塔式建築,而絕非可以拾級而上的亭台樓閣。而出土的銅鈴應為佛塔角端懸掛的裝飾物,這種在陵園中修建佛塔式象征性建築可能與西夏尊崇佛教有直接關係。這一考證否定了陵塔的登高望遠、追悼先人的功能。但是陵塔原貌又如何呢?它難道僅僅就是一個象征物嗎?這仍然是留給後人的待解之謎。

漢族政權王陵所建陵墓嚴格遵循對稱的方式,主體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邊的建築嚴格對稱,北京的故宮就是這一原則的典型。但西夏王陵卻沒有繼承這一製度。王陵中最主要的陵塔和獻殿都不在中軸線上,陵塔在陵園大門的西邊。經過發掘後,專家認定,墓區出現的整個中軸線顯示出西夏陵獨有的特點:墓道正對著獻殿,和獻殿是整個連接起來的。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帝王靈柩運來以後,先在獻殿上置放一下,然後由獻殿後麵北側門一直運到墓道裏,中軸線上沒有重要建築,很可能與西夏人的信仰觀念和鬼神崇拜有關。推測畢竟是推測,還需多方考證。西夏王陵仿照宋陵而在原則上的布局上又沒有堅持,其中的原因仍需進一步求證。

@@◆廢墟中掩蓋著多少秘密

西夏陵在蒙古滅西夏戰爭中,地麵建築被摧毀殆盡,財寶被洗劫一空。後來又遭受了無數次盜墓賊的洗禮,千年風霜的摧殘,當年的盛世氣象已經是一掃而空,現在是一片殘垣斷壁,惟剩下一個個土墩。一座座金字塔般的夯土巨塚,成為西夏陵的象征。西夏這個神秘的王國和它的子民黨項人從曆史的煙雲中消失將近千年了,但就在這斷壁殘垣之下,當考古工作者找到一件又一件碎片時,留給人們的仍是重重迷霧。莽莽黃沙下埋藏著多少令人費解的謎團?西夏王陵施行一種怎樣的陪葬製度?新近出土的“迦陵頻伽”為何物?神奇的石雕人像碑座為何大異於其他曆朝曆代?西夏王陵中的文獻是如何消失的?這些都困擾著無數的中外學者。

墓室陪葬製度之謎20世紀7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對西夏陵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了桓宗莊陵和四座陪葬墓。莊陵是一座長斜坡墓道的土洞式墓,墓道長49米,距地表24.6米。甬道被破壞,壁麵殘留壁畫,墓室已被毀壞。以中室和東西配室組成。不做磚室,隻在四壁砌護牆木板。出土文物有竹雕、金銀器、珠飾、銅器、甲片、門釘泡、銅鈴、鐵器、瓷器,此外還有矛、劍、高足碗、瓶等殘件,以及在盜坑堆土中發現的金帶飾、銅包、西夏錢幣、宋朝貨幣、雕龍欄柱和雕刻佛教經語的經幢等文物。先後清理了碑亭8座,出土了西夏文、漢文殘碑3000多塊。發掘的陪葬墓,墓室為圓角方形,墓已被盜掘。出土文物有鎦金銅牛、石馬、石狗等隨葬品,還有幾百塊西夏文、漢文殘碑以及唐宋貨幣、絲織品等。這一情況說明西夏陵還是仿照唐宋的陵墓建製,由中室和東西配室組成,另外有陪葬物,允許臣子陪葬。但是,墓室內的布置,陪葬墓主人的等級,西夏是否還殘留著讓妃子或宮女殉葬的製度,這一切,由於墓室被毀壞得厲害,使得學者們也無從考證,隻能讓它們作為謎團,等考古資料進一步完善再來尋找謎底。

神奇的“迦陵頻伽”近年來考古人員對陵園內城東神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文物,其中泥製灰陶、紅陶塑像堪稱難得一見的珍品。被專家稱做“鳥人”的灰陶塑像共有5尊,其中3尊大體保持基本輪廓,一尊基本完好。塑像高42厘米,人頭鳥身,空心,麵目慈祥,發髻高聳,用兩串串珠將頭發攏起,其後背有三個長條插孔,兩個插有活動翅膀,一個插有尾翅。鳥腿粗壯有力,刻有羽飾。底座正麵是對稱的卷雲。像身前傾,做振翅欲飛狀,由此可見“迦陵頻伽”是分模合製,不是一次成形。人頭鳥身的“迦陵頻伽”頭部、麵部的雕刻比較細膩,達到了相當的藝術水平。從其鼻棱、眉弓看顯然是中亞人頭造型,比敦煌泥塑有著更多的西方文化意味。這種塑像又稱“妙音鳥”,在佛經中被稱做“迦陵頻伽”,“迦陵頻伽”是梵語的音譯,漢語翻譯過來就是好音鳥、妙音鳥,是喜馬拉雅山中的一種鳥,能發妙音。後為佛教“極樂世界”之鳥,被描繪成人頭鳥身。《舊唐書》中曾記載元和六年中亞國家向大唐進貢“迦陵頻伽”,當時可能是真正的鳥。但隨之而來的疑問是:這種鳥的原形是什麼樣呢?它的人頭部分是更像中亞人,那它屬於哪一類人種?西方自古就有“美人魚”的傳說,我國古代也傳說人類的始祖女媧也是人頭蛇身,這些傳說與“迦陵頻伽”有沒有內在的聯係?“迦陵頻伽”的原型現在還生活在喜馬拉雅山中嗎?它僅僅就是一種吉祥物還是另有含意?史料中對“迦陵頻伽”的記述很少。在此之前,中國考古界對“迦陵頻伽”“隻聞其名,未見其形”,有人推測“迦陵頻伽”可能在西夏王陵中是用做建築裝飾。但一種記載極少的東西又怎麼會當做一種普遍的裝飾品呢?此外,還出土了大量紅陶塑像,尚有14個比拳頭略大的頭基本完好。專業人員從現存資料分析,它們的身高約有40厘米,眉心都有吉祥痣,頭戴花冠,慈眉善目,有的雙手合十,花冠上的花紋細膩清晰,比例勻稱。這些紅陶塑像是當時西夏皇宮中的大臣、宮女,還是工匠們頭腦中美好神像的合成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