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吉思汗陵(2 / 3)

@@◆古怪的“萬馬踏平”

蒙古人的墓葬方式和祭祀方式也充滿了謎團。蒙古貴族建立的元朝,以強悍的軍事力量統一了中國,但其社會生產方式還保留了遊牧部族的許多特征。反映在葬製習俗上,也沒有起陵的傳統。他們的習慣是,貴族死後不建墳,葬完後用馬反複踩,將地麵踩平,殺駱駝羔於其上,派兵駐守該地,等到第二年春天長出草來,才撤出軍隊。這樣看著一望無際都是一樣,誰也不知道。要祭祀的時候,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向導,視其躑躅悲咬之處,則知所葬點。在這一點上,成吉思汗陵也不例外。他死後的葬地,《元史》上隻說是葬於起輦穀,但起輦穀究竟在何地,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南宋文人的筆記中也記載,成吉思汗當年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獨木棺裏。所謂獨木棺,是截取大樹的一段,將中間掏空做成的棺材。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萬馬踏平”後,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麵上的青草長出,而且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據記載,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母駱駝老遠就會悲痛地飛奔過去,在小駱駝被殺的地方號叫,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表麵上看來,建墓而不建陵是蒙古人的傳統,這也許和蒙古人在沒有統一之前各部落混戰不休,相互之間的仇殺十分嚴重,為了防止仇家毀墓鞭屍以泄憤,蒙古人形成了這種奇特的風俗有關。但蒙古人的祭祀方式似乎又顯得與埋葬方式相矛盾。從成吉思汗埋葬的方式來看,蒙古貴族似乎不想讓任何人知道,元朝所有的史料對成吉思汗的墓址都是語焉不詳。但蒙古人又似乎特別注重祭祀,所以才弄出殺小駱駝、放母駱駝找墓址的方式。但實際上,蒙古曆代貴族又是另外建一陵墓,相當於漢人的衣冠塚一樣讓後人憑吊。這種埋真建假的方式到底有什麼秘密在裏邊呢?即使就像蒙古人所采用的殺小駱駝、放母駱駝找墓址,一旦母駱駝死了,墓地不是就找不著了?這裏邊似乎還隱藏著什麼玄機。

@@◆從馬背上到地上的陵寢

成吉思汗的子孫想方設法想讓自己祖宗埋得連自己也找不著,但是現在又有人們所熟知的成陵。現在的成陵沒有成吉思汗的遺骨,隻有相傳他用過的遺物,這到底又是怎樣一個謎呢?現在的成陵難道僅僅是便於後世子孫紀念自己的祖宗嗎?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馬背上度過的。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攻打西夏。第二年,在即將攻克西夏首都時,逝世於行營中。按照蒙古民族的遺俗,他們的君主無論死在何地,他的遺骨都必須送到他們祖先的發祥地漠北去。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葬在起輦穀。所謂“起輦穀”,大概是肯特山脈中的一道山穀。“輦”是古時帝王乘坐的車。“起輦”就是說,成吉思汗從這裏乘車,起步,先統一蒙古各部,再建成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汗國。可惜,這個“起輦穀”年久失傳,早已湮沒無聞了。

另一種說法,成吉思汗的墓地在斡難、怯綠連、禿刺三水發源之不兒罕合勒敦諸山之一山中,可是這山既沒栽樹,又無標誌,群山莽莽,四顧茫茫,哪裏尋覓呀!為了祭祀成吉思汗,後來的蒙古人為他建立了一座馬背上的陵園:八白室。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不能請出金身,於是造長陵共仰庇護,於彼處另立白屋八間,在阿爾台山陰、哈岱山陽之鄂托克地方建立陵寢,號為索多博克達明成吉思汗。其後遂留傳至今。由這八間白屋構成的成吉思汗陵,簡稱為“八白室”。這個初期陵寢所在之地與原葬地起輦穀相隔非常遙遠,當是為了保守葬地秘密之故。“八白室”的建築形式就是八個蒙古包形的帳殿,分別供奉成吉思汗等八人。一是成吉思汗本人,二是孛兒帖夫人,三是忽蘭夫人,四是也速夫人,五是速幹夫人,六是別裏古台,七是哈撒爾,八是其子拖雷和夫人。這一說法雖無確考,但尚有一定道理。

元朝建立以後,仿曆朝先例在大都建立了太廟,太廟之內仿照“八白室”的製度。元代史書上說,至元三年冬十月丁醜,太廟成,命平章趙壁等集群臣議,定為八室。在元朝一百年的統治時間裏,一直是按照八白室的製度進行祭掃的。

但馬背上的陵寢也終於有落地的時候,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成吉思汗陵的修建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八白室”的創置時期,從1227年成吉思汗死後到明朝前期。這時期成陵的位置,並無準確地點,隻能按早期文獻所記的那樣,認為是在阿爾泰山和肯特山之間的高原上。

第二個時期是原來守護過成陵的鄂爾多斯部於明初(約14世紀中葉)出現在蒙古草原以後,到天順年間(1457~1464年)鄂爾多斯部進駐到今天伊克昭盟的時候,這時成吉思汗陵也隨之遷來。“八白室”供奉在濟農(親王)的牙帳近旁,可能經常轉移,無有定處,以在王愛昭的時間較多。

第三個時期是清初順治六年(1649年)左翼中旗的劄薩克額璘臣被封為多羅郡王以後,便把“八白室”遷到了他的封地“郡王旗”內,以便自己稱尊和利用祭陵活動抬高自己的地位。“八白室”所在的地方遂命名為伊金霍洛。自此以後,雖然更換過多次盟長,但成吉思汗陵的位置再未更動過,距現在已經300多年的曆史了。清乾隆時起,伊克昭盟陸續準許漢族農牧民遷入,每年祭陵時還在附近舉行那達慕大會,不僅是蒙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而且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人民參加,觀禮和貿易者絡繹不絕。成吉思汗陵地同時又成了蒙、漢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的場所。

1939年後,成吉思汗的靈柩曾先後遷移到甘肅省榆中縣興隆山和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1954年,人民政府根據內蒙古人民的要求,又將成吉思汗靈柩由塔爾寺迎回伊金霍洛旗,並在這裏興建了新的陵園。多年來成吉思汗陵園一直由專門擔任守護的達爾浩特護衛著,如今是他們的35代子孫。現在每年舉行4次祭祀成陵活動,特別是夏曆3月21日為傳統的祭奠日期。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這裏已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

新修建的成吉思汗陵位於甘德爾敖包上,陵園長15公裏,寬30公裏,占地225平方公裏,陵寢由三座蒙古包式的宏偉殿堂組成,分正殿、東殿、西殿和後殿,四殿相互連接。殿頂呈圓形,房簷都用金黃色、藍色琉璃瓦鑲嵌砌築,顯得格外輝煌壯觀。

正殿高達26米,踏入殿門,大殿正中敬奉著一座5米高的成吉思汗巨大塑像。正殿是祭祀活動的中心。蒙古人民對成吉思汗十分崇拜,按蒙古族習俗,每年夏曆3月21日為春祭,5月15日為夏祭,9月21日為秋祭,10月3日為冬祭。其中春祭最為隆重,這一天,蒙古族人民從四麵八方來到這裏,獻上哈達、煉燭、焚香,把最聖潔的祭品擺上供桌。祭祀由世襲的祭陵人來主持,十分隆重。祭祀儀式結束後,還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體育活動。成吉思汗的靈柩是一個長3尺3寸、寬1尺、高1尺4寸的銀棺,銀棺外麵鏤刻著薔薇花紋。平時銀棺用銀鎖鎖著,隻有在夏曆3月21日春祭時才打開一條很小的縫隙。銀棺放在一個方形的石台上,棺前的桌子上排列著蠟台、香爐、酒杯、銀碗等銀質的祭器。銀棺前有蒙文對聯。

後殿有巨大的成吉思汗靈包,上麵覆蓋著黃緞。成吉思汗的三位夫人的靈柩,分別放在兩邊的靈包裏。

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的四子拖雷和夫人的靈柩。拖雷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兒子,按蒙古的風俗,應由他繼承父親遺產。他生前常在父親身邊,得到寵愛,自窩闊台、貴由(窩闊台的長子)之後,元朝的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孫,他們當然把拖雷擺在顯著的位置,兒子的靈柩與父親成吉思汗的靈柩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