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危機
由於摩洛哥扼守大西洋通往地中海的門戶,戰略地位重要無比,加之資源豐富,一直是歐洲列強爭奪的重點。1880年5月,馬德裏國際會議之後,摩洛哥雖保有獨立主權之名,事實上卻開始了列強間更為劇烈的爭奪,其中英、法、德之間尤甚。1904年4月,英法協約締結,法國不妨礙英國在埃及行動,英國則承認法國有權在摩洛哥維持秩序,提供援助。這一協約的簽訂,使德國意識到這是英法聯合起來對付自己。為了試探英法協約的牢靠性並遏製法國的擴張,德國決定在摩洛哥采取幹預行動,以削弱英法合作,迫使法國讓步。1905年3月31日上午,德皇威廉二世以遊覽為名,突訪丹吉爾,並發表挑釁性的演說:“我決定做出我的權力所及的一切,來有效地保衛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僅僅兩小時訪問,把法德矛盾激化到戰爭邊緣,引爆了第一次摩洛哥危機。德國向列強發出照會,指責法國違反1880年會議通過的《馬德裏公約》,要求重新召開國際會議來討論摩洛哥問題。英法則予以拒絕;德國則警告法國“不要玩火”。雙方都擺出作戰架勢以示威脅。直到7月下旬,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在荷蘭比約克島會晤之後,德國企圖拉攏俄、法結成大陸反英同盟,才主動對法讓步,表示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殊利益”;法國才同意於1906年1月召開了阿耳黑西拉斯會議。德國暫時放下對摩洛哥事務的幹涉,第一次摩洛哥危機解除。此後,法國加緊在摩洛哥擴張勢力,侵犯德國壟斷資本在摩洛哥的利益。根據德國康采恩的要求,1911年7月1日,德國炮艦“豹號”開到阿加迪爾,並將炮口對準該城。“豹的跳躍”事件,引發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德法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英國也公開聲明支持法國作戰。德國感到此時開戰還準備不足,便主動讓步。11月簽訂《法德關於摩洛哥條約》。德國獲得法屬剛果27萬平方公裏土地作為補償,主動撤回炮艦,第二次摩洛哥危機解除。兩次摩洛哥危機是兩大軍事集團矛盾加劇的反映,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奏。
塞瓦斯托波爾起義
1905年俄國革命發展到十月政治總罷工中,沙皇軍隊深受影響,發生嚴重動搖。10月末,喀琅施塔特和海參崴兩軍港水兵爆發起義;基輔和哈爾科夫的陸軍也發動起義。其中,塞瓦斯托波爾的水兵和士兵發動的起義規模最大,由於布爾什維克的軍事組織在黑海艦隊中進行了巨大的宣傳鼓動工作,士兵覺悟提高很快。11月,奧察科夫號巡洋艦在海軍中尉彼得·施米特的領導下舉行起義。黑海艦隊中其它12艘軍艦立即參加起義;港口工人和士兵也群起響應。起義者建立了水兵、士兵和工人代表蘇維埃,並在每隻軍艦上建立軍艦委員會。後因起義缺乏統一領導,又執行消極防禦戰略,起義失敗。
瓦格納·阿瑟·諾克伍德
(1853~1905年)美國將軍和軍事理論家。參加主要戰爭:鎮壓印第安人戰爭(1867~1890年)、美西戰爭(1898~1899年)和鎮壓菲律賓起義(1899~1902年);參加主要戰役(戰鬥):蘇人戰役(1876~1877年)、聖地亞哥之戰(1898年)和波多黎各之戰(1898年)。
瓦格納1853年3月16日生於渥太華。以幾乎名列全班最末位的成績畢業於西點軍校,被派至步兵部隊任職(1875年)。在西部平原和山地攻擊蘇族人(1867~1877年)、內茲帕斯人(1877年)和烏喬斯人(1881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和東佛羅裏達學院任軍事科學和戰術教授期間,開始涉足軍事教育。撰寫了一本得到兵役機構協會高度稱讚的專著,即《美國的軍事需要和滿足需要的最佳方法》(1884年),因為此,其作為一名軍事學者開始名聲鵲起。1885年他被派至步兵和騎兵學校所在地,堪薩斯州的利文沃斯堡,應校長之邀,擔任戰術和軍事藝術科目的助教。也正是因為他在利文沃思堡的任職,才使得這所學校成為一所職業訓練學校,他為學校製定了永久的規章製度和計劃(1888年)。撰寫了幾本重要的教科書:《克尼格雷茨戰役》(1889年)、《信息與安全》(1893年)與《組織體製和戰術》(1895年)。1892年晉升上尉,1894年被任命為軍事藝術係主任。1896年晉升少校,調至陸軍郎副官長辦公室,主管一個叫做軍事情報處的情報部門。後在古巴任職於亨利·勞頓將軍的參謀部(1898年6~7月)。美西戰爭期間,在波多黎各納爾遜·A.邁爾斯的參謀部任職(7~8月)。短時間任達科他戰區副官長。1899年12月調至菲律賓,期間曾任一係列的職務並晉升上校。返回美國後任芝加哥萊克斯戰區副官長(1902~1904年)。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校址在華盛頓營地(今萊斯雷麥克奈爾堡附近)的陸軍作戰學院的參謀人員。1905年6月17日卒於北卡羅來納州的阿什維爾,同一天晉升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