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曆程(3)(1 / 3)

1905年十月政治總罷工推動革命走向高潮,莫斯科成為革命鬥爭中心。1905年12月17日(5日),莫斯科蘇維埃接受布爾什維克的建議,通過一項決議:從12月19日起宣布政治總罷工,並引導罷工逐步走向武裝起義。沙皇當局逮捕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莫斯科委員會領導核心成員,企圖把武裝起義遏製在萌芽狀態。莫斯科工人熱情支持這一決議。3日內,起義工人達15萬,武裝街壘布滿全城。莫斯科河左岸區、羅果日城關區和勃列斯尼亞區成為武裝起義中心。以約·費·杜勃羅文斯基等人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領導這場鬥爭。以米·瓦·伏龍芝為首的工人武裝從伊凡諾沃——沃茲涅先斯克開進莫斯科。22日,發生了第一次武裝搏鬥。工人分散占據有利地形,出沒無常地遊擊敵人,消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莫斯科蘇維埃為了保障起義勝利,控製了自來水供應,要求糧店向工人賒銷食糧,禁止店主抬高食品價格。蘇維埃還動員四郊農民運糧供應工人。勃列斯尼亞區還選出工人法院,判決了警察所長和暗探局特務的死刑。警察被解除了武裝。蘇維埃簡直成了革命政權機關。沙皇政府急忙從彼得堡調來重兵,圍攻莫斯科起義工人。12月28日(15日),450名勃列斯尼亞區義勇隊同謝苗諾夫團展開激烈槍戰,敵人用大炮猛轟工人街壘。30日,勃列斯尼亞區戰鬥指揮部發出最後一道命令,要求工人把武器隱藏起來,於次日分散撤離莫斯科。革命工人保留了有生力量。經過10天戰鬥,終因敵我力量懸殊,起義缺乏統一領導,再加上采取消極防禦戰略,莫斯科武裝起義遭到失敗,標誌俄國1905年革命高潮結束,革命從此進入退卻時期。

少年阿富汗運動

20世紀初,阿富汗仍然為一個閉關門守的國家。但由於國內政治統一,內外貿易的增長,農業的日益專門化,為阿富汗民族資產階級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同時,歐洲的一些民主思想也開始在阿富汗廣泛傳播。隨著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他們迫切地要求擺脫英國殖民壓迫,爭取國家獨立,反對封建專製,實現民主改革。1905年,俄國革命的爆發,衝擊了當時的阿富汗各界人士,在這個基礎上,阿富汗爆發了少年阿富汗運動。參加這場運動的成員主要是受過歐洲教育的知識分子、商人和官吏,他們代表自由派貴族和商業資產階級利益。這場運動的領導者為“哈比布埃”大學教師,印度人阿卜杜爾·甘尼和穆罕默德·塔爾吉,他們以反對英國殖民壓迫,爭取國家獨立,爭取民主改革,反對君主專製為宗旨,並領導了20世紀初的阿富汗民族民主運動。1908年,阿卜杜爾·甘尼被捕入獄,這場運動遭到鎮壓。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恢複活動。這一派別的主張對於1919年第三次英阿戰爭及以後的內政改革有重要的影響。1919年3月阿爾努拉即位後,任用該派成員擔任政府要職,協助他進行對英作戰和實行內政改革。1929年以後瓦解。

紅色百人隊的鬥爭

俄國1905年革命爆發後不久,全國就有1/5的縣發生農民騷動,9~11月間,農民搗毀和焚燒地主莊園達2000多座。到12月,全國累計約有一半以上的縣發生農民鬥爭地主的現象。在伏爾加河流域和烏克蘭地區鬥爭尤為強烈。在格魯吉亞,農民建立的戰鬥組織——“紅色百人隊”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在布爾什維克影響較大的地方,農民委員會或蘇維埃還接管了農村政權,領導農民分配了從地主手中奪來的土地和財產,規定了雇農和短工的工資。11月,俄國農民聯合會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土地歸人民公有,並決定:如果沙皇政府拒絕這一要求,則同工人協商,組織同盟罷工。在農民運動高潮的日子裏(9~12月),農業工人罷工,農民示威遊行,奪取地主財產,分配地主土地,在全國廣泛發生。工農聯盟的趨勢,是這次農民運動中的最新成就。年末,農民運動走向低潮。

孟加拉分治法案的實施

“孟加拉分治法案”是英國殖民主義者、印度總督寇鬆在1905年所實行的一項反動措施,它旨在挑起宗教糾紛,分化革命隊伍。以鎮壓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孟加拉是印度民族民主運動的搖籃,對英國殖民統治威脅極大。1899年,寇鬆出任印度總督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來破壞這裏的民族民主運動。1905年7月20日,寇鬆公布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他借口“行政管理方便”,把孟加拉分割為東、西兩個孟加拉省。東部和北部各縣和阿薩姆合並成為新的東孟加拉和阿薩姆省;西部各縣和比哈爾·奧裏薩合並,成為盂加拉省,在東孟加拉,地主、商人、高利貸者上層分子多數是印度教徒,而一般貧苦居民多數是伊斯蘭教徒;而西孟加拉則相反,印度教徒占多數,而上層剝削者多為伊斯蘭教徒。寇鬆企圖以此挑起印度教徒與穆斯林的宗教衝突,分化革命力量。但這項反動措施激起了印度各界人民的強烈憤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以同樣熱情投入鬥爭。在國大黨的領導下,掀起了全國性的反英運動。在10月16日孟加拉分治法案正式生效那一天,全國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國喪抗議活動,罷工罷市的浪潮席卷全國,印度人民的反英鬥爭迫使英國於1911年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