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科學之光(1)(1 / 3)

1905年

赫茲普龍〔丹)

提出恒星由巨星向矮星演化的學說。

赫伯森〔英〕

提出世界自然區劃方案,主要以氣候為基礎,把世界分為15個自然地理類型區,對區域地理研究有重要影響。

喬利〔美〕

發現岩石中的放射現象,對研究地熱的來源有重要意義。

美國卡內基研究所地磁部開始世界海洋的地磁觀測。

埃克曼〔典〕

建立海流理論,明確風與海水的關係。

玻特伍德〔美〕

首次提議從鈾礦的含鉛量及鈾的衰變速度來測定地球年齡(~1907)。

克拉帕雷德〔瑞〕

提出睡眠的生物學理論,認為睡眠是停止肌體活動以防止耗竭的一種防禦反應。

魯〔德〕

確立實驗發生學。

斯塔林〔英〕、貝利斯〔英〕

發現一種無管腺體分泌物,定名為荷爾蒙——激素(激素說於1914年確立)。

威爾遜〔美〕

發表一係列有關染色體與性別確定之間關係的文章,並認識到染色體的作用遠不隻是確定性別,其功能是整個遺傳的重要部分。

霍爾丹〔英〕

發現呼吸調節取決於血中二氧化碳張力對呼吸中樞的影響,闡明呼吸時的氣體交換。

克歇爾〔瑞〕

對甲狀腺生理、病理及其外科手術進行研究。

約翰遜〔丹〕

證明大小相同的種子可以長出大小不同的植株。提出植物的外表特征即“表型”雖然不同,但具有相同的遺傳單位,也就是保存了共同的“基因型”。

哈頓〔英〕

開始認識磷酸基在生物化學各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布萊克曼〔英〕

提出光合作用的限製因子律。

科布倫茲〔美〕

將紅外光譜和各類有機分子的結構係統地聯係起來,使紅外光譜在結構分析上獲得廣泛應用。

奧斯特瓦爾德〔德〕

提出膠體是物質多分聚集狀態的觀念,把膠體化學發展為表麵化學(~1908)。

戈德施米特〔德〕

發明鋁熱法,又稱戈耳什密特還原法。此法係將金屬氧化物與鋁作用,產生氧化鋁及自由金屬。

博爾特伍德〔美〕

提出鉛是鈾衰變的最終產物。

夫裏德耳〔法〕

創立有理對稱交截律,是對晶體外部對稱性觀察到的規律性的概括。

施威德勒〔德〕

根據對已發現的放射性元素放射性蛻變曲線的分析,發現了放射性按指數衰變的規律。

烏斑〔法〕

發現新的化學元素鑥。

塔曼〔俄〕

用熱分析法研究合金,為現代金相學奠定基礎。

蘭徹斯特〔英〕

提出飛翼舉力的環流和渦旋理論。

布裏奇曼〔美〕

發明1萬大氣壓的超高壓裝置,後逐漸提高到10萬甚至40萬大氣壓,奠定高壓物理學的基礎。

愛因斯坦〔瑞〕

發表《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運動》的重要論文,提出布朗運動的理論解釋、導出解釋布朗運動的方程,並證明可用這一方程來確定分子的大小。

彭加勒〔法〕

出版《科學的價值》,最先對當時物理學的危機進行全麵、深入的分析。

愛因斯坦〔瑞〕

發表題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探討》的重要論文,提出光是由一個個的量子組成的,這種光量子除了有波的性狀外還有粒子的特性(後來稱為光子),從而圓滿地解釋了光電效應。

哈恩〔德〕

發現放射性釷。

斯塔克〔德〕

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考夫曼〔德〕

測定電子質量隨速度的變化。

洛厄爾〔美〕

用數學方法研究天王星的軌道,把天王星軌道的某些不規則性歸之於海王星以外一顆未知行星的作用並計算出它的位置(在他逝世14年後,發現冥王星)。

愛因斯坦〔瑞〕

發表《物體慣性和能量的關係》,此文為狹義相對論的數學腳注,它確立了質量和能量的相當性,即E=mc2。這篇論文與《根據分子運動論研究靜止液體中懸浮微粒的作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變的探討》及《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四篇論文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觀點。

玻爾茲曼〔臭〕

提出宇宙起伏說,認為宇宙中存在著偶然出現的地區,那裏發生著違背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過程。

“真實世界的植物協會”成立

1月1日。由比利時人歐登科文發起由比利時人亨利·歐登科文發起的“真實世界的植物協會”,今天正式成立。該協會訂有45條規章。成立的主因在於他們認為當今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人類進化程序中的原則背道而馳。今天的衣食方式是造成身體及道德敗壞,以及社會惡習的主要根源。因此,協會的成員認為,居住區內的一切設施都應該以植物生態為基礎,使人們能與自然法則達到和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