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國運紀事(14)(1 / 3)

12月13日。蘇學會成立。來自江蘇全省的118名代表在上海開會,正式成立蘇學會。會上選舉張謇為蘇學會會長,惲祖祁、王同愈為副會長。該會促進了江蘇全省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後改為江蘇教育總會。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17次會議,續議鐵路及撤兵問題,無結果。

12月14日。在上海英商船塢工作的廣東籍工人罷工,抗議德為門大鬧會審公廨。

因日本強行“統監”朝鮮,朝鮮外交由日本管理,朝鮮駐外使館一律撤銷,本日朝鮮駐華公使撤銷。

12月15日。山東高密德兵撤退,清廷用銀32萬兩購其兵房。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18次會議,關於鐵路及撤兵問題漸趨合攏。

12月16日。清廷電諭趙爾巽籌辦奉天墾務事宜。

出使英國大臣汪大燮到任。

四品頂戴分省試用同知熊冕章呈請在哈爾濱創設耀濱電燈有限公司,股金11萬元。次年1月該公司設立,1907年6月正式開辦。

津滬間開辦郵件快遞業務。本日,大清郵政在津滬間開辦郵件快遞業務,組織專門人員投遞,盡量縮短郵寄時間。該業務的開辦,使大清郵政在同民信局的競爭中顯得更加有力。

12月17日。崧蕃因病奏請開缺,清廷不允,予假1個月調理。

商部奏準各省礦產不得於完納出井出口稅外別有征收。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19次會議,吉長鐵路問題、護路兵問題議決。

12月18日。清廷授熱河都統廷傑兼礦政大臣銜。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20次會議,新奉鐵路問題商定,至此,問題全行議畢。

上海商民罷市。上海商民因會審公廨審案不公,舉行罷市並搗毀虹口老押捕房,英國總領事調集水兵登岸鎮壓,華人傷亡數十人。

12月19日。漢口商人胡德隆、朱益敬創辦瑞豐麵粉公司。

出洋考察政治大臣戴鴻慈、端方乘美國“西伯利亞”號輪船自上海出洋,先經日本赴美洲考察,再赴德、俄、意、奧等國。

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21次會議,斟酌條約的文字及次序。

12月20日。清廷予故駐藏幫辦大臣鳳全於四川省城建祠,事跡交國史館立傳。

清廷裁撤齊齊哈爾、呼蘭、通背、布特哈等地的副都統。

山西大學堂等校千餘名學生稟請外務部贖回福公司山西礦權。

上海罷市商店遵華官勸諭,恢複貿易。

墨西哥代理駐華公使烏海慕因病卸任,由阿拉達米拉依納秀代理駐華公使。

12月21日。蒙古喀爾沁王捐資倡辦蒙古學堂。

12月22日。中日簽訂《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22次會議,簽訂《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本年9月5日,日俄兩國簽訂《樸次茅斯條約》,該條約第5條規定:“俄國政府以中國政府之允許,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內一部分之一切權利及所讓與者,轉移與日本政府,俄國政府又將該租界疆域內所造有一切公共營造物及財產,均移讓於日本政府。”第6條規定:“俄國政府允許將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路,並在該地方鐵道內所附屬之一切權力財產,以及在該處鐵道內附屬之一切煤礦,或為鐵道利益起見所經營之一切煤礦,不受補償,且以清國政府允許者,均移讓於日本政府。”根據這些規定,日本於11月2日派外相小村壽太郎為全權大使前來北京,同清廷會談。清廷派奕、瞿鴻、袁世凱為全權大臣。從11月17日開始,雙方經過22次會談,於本日在北京簽訂了《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全文正約3款,附約12款。主要內容為:(一)清廷承認《樸次茅斯條約》中有關東三省的規定,即俄國將旅順大連租借地、長春到旅順間的鐵路及其支線以及與上述租借地、鐵路相關的一切權利全部轉讓給日本;(二)允許日本在奉天(今沈陽)、營口、安東(今丹東)劃定租界和經營安奉鐵路;(三)允許開放鳳凰城(今風城)、遼陽、新民屯(今新民)、鐵嶺、通子江(今通江口)、法庫門(今法庫)、長春、吉林、哈爾濱、寧古塔(今寧安)、琿春、三姓、齊齊哈爾、海拉爾、愛琿、滿洲裏等16個城市為商埠,允許外國人居住。(四)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采伐森林。該條約簽訂後,俄國勢力退往東北北部,日本勢力伸入東北南部,東北由原來俄國獨霸變為日俄對峙的局麵。從此,日本在東北積極推行殖民統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