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大牌演員 (2)(1 / 3)

這讓建寧王大為不滿:老爹是不是被那個狐狸精迷壞了?太上皇還在四川,長安、洛陽尚未收複,百姓還在受苦,怎麼就不思進取了呢?

都是女人、太監惹的禍!

建寧王忍不住,找到老爹,硬邦邦撂下幾句話:“老爹,您要是再聽信女人、聽信太監的,恐怕兩京(指都城長安、東都洛陽)無從收回,太上皇也沒法接回了!”

兒子這麼教訓,老子的麵子自然掛不住,十分生氣。父子爭吵,早有太監、宮女彙報給了張良娣、李輔國。

兩人一聽:好嘛,正想搞掉你,你卻找上門來了。兩個人一前一後、一內一外,說建寧王的壞話:建寧王這麼譏諷您,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廣平王當了天下兵馬大元帥,他沒當上,生氣唄!他想當元帥、當太子,到最後,少不了弑君篡位!與其將來禍患,不如早點動手,消除隱患!

火上澆油。唐肅宗本就氣急敗壞,聽到這些更是火冒三丈,直接下令:賜死!

偏偏建寧王是個硬骨頭,聽說老爹賜死,眼睛眨也沒眨,毫無半點猶豫:接過毒藥,仰脖灌下!

等李泌聽說此事,急忙來勸諫之時,為時已晚。建寧王一命歸西,可惜了條漢子。

唐肅宗不聽建寧王之言,貽誤戰機,導致安祿山死後,史思明複叛。災禍,又延展了數年。

不過,安祿山一死,叛軍元氣大傷。唐軍收複長安,太上皇回都,封張良娣為淑妃,封廣平王李俶為楚王。不久,又封張淑妃為皇後。

從良娣到淑妃、皇後,張氏連升三級,得意不已。

隻可惜,唐肅宗還沒昏庸到昏聵的程度。滅掉了建寧王,張皇後有把兒子立為太子的打算,卻沒得逞。楚王李俶,被立為太子,這算是唐肅宗執政期間的一個英明決斷。

然而,隨著李泌等忠臣良將的隱退,太監李輔國更加明目張膽,他把持朝政,連唐肅宗也不放在眼裏。宦官之亂,已成大患。

張良娣成了張皇後,鬥死了建寧王,同夥李輔國也手眼通天,該滿足了。可她不,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她找到了下一個鬥爭目標。

曾經的“良家婦女”,發誓要成為“鬥爭樂無窮”的小太妹。

這一次,目標居然是太上皇,唐玄宗。

安史之亂,徹底改變了唐玄宗。

他更加相信一句話:天意難違。太子擅自登基,他沒有發火,甚至說:“此乃天意,太子順天而為,有何不可?”

安祿山叛亂,使他失去了自己最疼愛的妃子,他很難過,衰老加速。

從四川返回途中,他專程到馬嵬坡拜祭,傷感不已。回到都城,又命唐肅宗給楊貴妃改葬。

唐肅宗沒意見,偏偏權臣、太監李輔國跳將出來,大肆阻撓:“改葬?改葬不就等於平反嗎?給楊貴妃平反,豈不就是給楊國忠平反?給楊國忠平反,豈不就是承認當年羽林軍造反?那些兵士,現在還在任內,倘若平反,軍心動搖,十分危險!”

李輔國的說法,並非全無道理,唐肅宗對此也有顧忌。何況,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猶為太子的唐肅宗,是馬嵬兵變的幕後策劃者。倘若這一說法屬實,唐肅宗就更不可能給楊貴妃改葬了。

太上皇說話不管用了,十分氣憤,對太監李輔國,更恨之入骨。你不答應,我也有辦法。命令高力士,悄悄進村,來到馬嵬,神不知鬼不覺地把楊貴妃重新安葬了。

人一老,就容易懷舊。雖然對張皇後、李輔國都很反感,唐玄宗比較超然,不和他們計較。

觸景生情,唐玄宗又想起梅妃,可惜屍骨無存。後來總算找到屍骨,骨頭上的刀痕,明顯可見,這讓唐玄宗更加哀傷。

回長安之後,唐玄宗沒有住到皇宮大內,而是住到了自己做太子時的老宅——興慶宮。他一會兒思念楊妃、一會兒思念梅妃,今天抹把鼻涕、明天掉兩滴淚,弄得興慶宮一片蕭殺之氣,暮氣沉沉。

宴請、禮儀之類的場合,他的心情也影響到周圍人。張皇後對此十分不滿。唐玄宗老人不計小兒過,她倒好,主動向玄宗發難了。